一种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与降糖活性及其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9596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与降糖活性及其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食品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及其制备工艺,降糖活性以及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属菊科甜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接壤的阿曼拜山脉,当地居民把它作为甜药饮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甜叶菊叶的水浸液治疗糖尿病也是当地皆知的常识。70年代,日本就有用甜叶菊治疗糖尿病。我国学者对对甜叶菊治疗糖尿病作用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其具有降血糖、尿糖及改善 “三多”症状的作用,总有效率达86%。80年代,国内外学者均相继通过药理试验证明甜叶菊具有有较强而持久地降压作用。我国科研单位及医院,以甜叶菊为主要药味配制的药物, 用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与镇静药,结果降压总有效率几乎达 100%。其中显效占85%,高血压病人常见的头昏、耳鸣、口干、失眠等症状均得到改善。文献报道甜叶菊中主要含有甜菊苷类成分,且已被作为甜味剂进行广泛应用。申请人通过研究确定了其所含的酚类成分,如4,5-双咖啡酰奎宁酸等咖啡鞣质类成分;咖啡酸、阿魏酸等其他酚类成分;和/或黄酮类成分,如槲皮苷等。申请人通过建立简便易行经济的制备方法分离富集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并对其降血糖活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其具有显著的降糖活性,为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备,并为其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亦为甜叶菊综合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甜叶菊酚类提取物,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其质量检测方法,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降糖活性,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品及其在药品、食品领域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步骤1 取甜叶菊药材,溶剂回流提取;步骤2 色谱法纯化;该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中总酚含量为5 100% ;该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中总酚含量优选为20 100%。将以上所得提取物,加入常规辅料,按常规的制剂工艺制成药剂学可接受的任意常规剂型,包括胶囊剂、片剂、丸剂、口服液体制剂、注射剂、颗粒剂、凝胶剂、缓释剂。上述提取物,可作为辅料或添加剂,加至食品、饮料及其他制品中,制成可接受的任意常规制品。上述步骤1中,甜叶菊药材用30 95%乙醇回流提取2 3次,每次提取1 2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得甜叶菊乙醇提取物。上述步骤2中,将步骤1所得乙醇提取物加水分散溶解,以甜叶菊药材计,上样液浓度为0. 08 0. 25g/ml,通过大孔吸附树脂,上样量以生药量计为与0. 10 0. 50g/ml,吸附流速为2 9BV/h,树脂柱径高比为1 3 10,用0 20%乙醇洗脱1 4BV进行除杂,弃去,用20 60%乙醇洗脱3 6BV,洗脱流速为2 9BV/h,收集乙醇洗脱液,回收溶剂,干燥,即得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上述步骤2中,用20 60%乙醇洗脱后,再用65 90%乙醇洗脱3 6倍树脂体积,洗脱流速为2 9BV/h。收集65 90%乙醇洗脱液,回收溶剂,残留物减压干燥,即得甜菊苷类成分。上述步骤2中所用大孔吸附树脂优选为AB-8、HPD-400、HPD-826型等弱极性或中等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本发明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主要包括酚类物质,如异绿原酸及其衍生物等咖啡鞣质类成分、其他分类成分、和/或黄酮类成分。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中异绿原酸及其衍生物等咖啡鞣质类成分百分含量的总和为5 100% (w/w)。本发明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为甜叶菊经乙醇、或其他醇类、稀醇、或其他有机溶剂或水提取再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或其他色谱方法,如聚酰胺色谱法等,或溶剂法,如溶剂萃取法等纯化得到,经降血糖药效实验表明,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实验例甜叶菊酚类提取物降血糖活性研究1实验材料1. 1药物与试剂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由甜叶菊提取制备,即本专利所述甜叶菊酚类提取物,褐色粉末。四氧嘧啶购自SIGMA公司,批号100956780,淡粉色粉末状。葡萄糖广西梧州制药,批号100806。盐酸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批号 1107077。1. 2 动物ICR小鼠,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 22g,由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 (京)2006-0009饲料购自北京科澳协力公司,每天喂食1次。1.3 仪器血糖测试仪美国强生稳豪型AneTouchUltra,血糖试纸强生稳豪型血糖试纸OneTouchUltra,2试验方法2.1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造模ICR小鼠80只,雌雄各半,初始体重18 22g,适应性喂养2天。禁食(不禁水)1 !后,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70mg/kg,72小时后尾部取血,用血糖仪测禁食不禁水6 1 后的空腹血糖值,筛选空腹血糖> 11. lmmol/L的小鼠100只作为糖尿病模型小鼠。分组将糖尿病模型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5组①酚类高剂量组(960mg/kg),②酚类低剂量组(M0mg/kg),③模型对照组,④二甲双胍对照组200mg/kg,⑤正常对照组白苷高剂量组(960mg/kg),每组不少于10只动物,雌雄各半。按10ml/kg灌胃给药,每天1 次,连续给药21天。指标测定(1)食量和饮水量测定给药期间,每天称体重,每周测食量和饮水量。 (2)糖耐量测定给药第21天,禁食不禁水6 12h,取血测定血糖作为服糖前的血糖值,立即灌胃葡萄糖2. 5g/kg,测定给糖后1小时,2小时及3小时的血糖值。统计方法对各试验组测定血糖值取均值,采用SAS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组间 Student' t检验判定显著性差异。3 结果3.1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影响造模后,试验各组小鼠血糖值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的升高,表明四氧嘧啶造成的糖尿病模型成功。糖尿病小鼠给予试药治疗后,血糖值有逐步下降趋势,给药21天后,以酚类试药组,在剂量M0-960mg/kg时血糖值显著性差异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生物学统计意义,且尤其以酚类高剂量组,与其他试药组药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相同实验条件下,阳性对照药二甲双胍也显示出显著性的降糖作用,表明酚类试药组对四氧嘧啶造成的胰岛β 细胞损伤而引起的实验性高血糖具有降糖作用。结果见表1。糖耐量试验结果如表2,二甲双胍有效地抑制了葡萄糖灌胃后血糖的升高(P <0. 001),酚类组在2小时及3小时血糖水平出现了显著性下降,表明试药能显著抑制葡萄糖负荷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升高,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表1试药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歹:tS)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其特征在于该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 取甜叶菊药材,溶剂回流提取;步骤2 色谱法纯化;该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中总酚酸含量为5 1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甜叶菊药材用30 95%乙醇回流提取2 3次,每次提取1 2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得甜叶菊乙醇提取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将步骤1所得乙醇提取物加水分散溶解,以甜叶菊药材计,上样液浓度为0. 08 0. 25g/ml,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或聚酰胺或其它色谱柱,上样量以生药量计为与0. 10 0. 50g/ml,吸附流速为2 9BV/h, 树脂柱径高比为1 3 10,用0 20%乙醇洗脱1 4BV进行除杂,弃去,用20 60% 乙醇洗脱3 6BV,洗脱流速为2 9BV/h,收集乙醇洗脱液,回收溶剂,干燥,即得甜叶菊酚类提取物。
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加入常规辅料,按常规的制剂工艺制成药剂学可接受的任意常规剂型,包括胶囊剂、片剂、丸剂、口服液体制剂、注射剂、颗粒剂、凝胶剂、缓释剂。
5.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可作为辅料或添加剂, 加至食品、饮料及其他制品中,制成可接受的任意常规制品。
6.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甜叶菊药材用30 90%乙醇回流提取2 3次,每次提取1 2小时,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得甜叶菊乙醇提取物。
7.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将步骤1所得乙醇提取物加水分散溶解,以甜叶菊药材计,上样液浓度为0. 08 0. 25g/ml,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上样量以生药量计为与0. 10 0. 50g/ml,吸附流速为2 9BV/h,树脂柱径高比为1 3 10,用0 20%乙醇洗脱1 4BV进行除杂,弃去,用20 60%乙醇洗脱3 6BV,洗脱流速为2 9BV/h,收集乙醇洗脱液,回收溶剂,干燥,即得甜叶菊酚类提取物。
8.如权利要求6 7所述的甜叶菊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同时制备甜菊苷类成分,该类成分主要包含有甜菊苷、斯替维伯苷、莱鲍迪苷A、B、C、D、E、F和杜尔可苷A及其衍生物等,甜菊苷类成分转移率为5 10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用大孔吸附树脂为AB-8、HPD-400、HPD-826型等弱极性或中等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10.如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甜叶菊酚类提取物与降糖活性及其在制备降血糖制品中的应用。本发明甜叶菊酚类提取物通过溶剂加热回流提取,再通过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甜叶菊酚类提取物;该甜叶菊酚类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可以制备成任何常用制品。
文档编号A61P3/10GK102512473SQ20121000996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姜艳艳, 彭平, 石任兵 申请人:石任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