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蒲公英煎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1250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方蒲公英煎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传统中医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岐伯,故有“不崇岐黄,岂可业医”之说。俗说“灵药不如秘方,名医不如祖传”,这是人们对我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科学性肯定和赞扬,复方蒲公英煎剂正是民间传统医药我家的祖传秘方。在近300年临床延用史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在夏秋大旱季节蚂蚁为求生存,奋力吸食蒲公英精神的鼓舞与启迪下,用纯内服药外用的民间特殊疗法和复方配制方法,在祖传秘方13味药的基础上,又精选了 9味药。配药时坚持药性相生、相须,无相恶、相杀,功能与疗效相同或相近的复方配方原则,每一味药的科学依据,通过几十年临床反复验证,确实疗效显著,再从古今医学典籍工具书中寻求的科学根据,确认后,针对性摘取相关内容,分别组合而成。 用蒲公英等二十二味纯中药研制成的淡黄色液体煎剂。其味微苦、甘、咸、寒,是老少皆宜的专治皮肤病速效药。有凉血活血、止血化瘀、祛腐生肌、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杀虫止痒、抑制真菌、抗感染和润肤等功能。其疗效社会上同类药物无可伦比,速效是其主要特征,敷药后一分钟许,可见红肿肤色渐渐暗淡,渐渐收敛,痛痒渐止,患者渐感舒适。对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疗效尤为显著。如带状疱疹、湿疹、痤疮、肿毒、创伤、水痘、皮疹皮炎等,每日涂药一次, 2-5天即可治愈,疗效基本上100%;治疗荨麻疹、毛囊炎、青春痘、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念珠菌病、疔、疽、痈、疖、烫创伤、血瘀溃疡、疥癣、痤疮顽固性皮肤奇痒等疑难杂症,每日涂药一次,在较短时间治愈,疗效98%以上。此药可含化、点眼,治疗口、眼炎症、溃疡有明显疗效而不损土。治疗时,必须将疱疹挑破后再涂药;无名肿毒患处宜用药液反复涂擦,促使表皮发热、毛细血管扩张,使药液迅速吸收,增强疗效;涂药时,破溃患处有短时间刺激性,宜用如意金黄散、炉甘石、冰片合剂研末敷之,痛痒渐止,无大痛苦,无后遗症,根治。

发明内容
复方蒲公英煎剂二十二味方药说明如下I、蒲公英。《临床大本草》云“本品属菊科越冬植物带根全草,又名蒲公草、奶汁草。由于开黄花,又叫黄花郎、黄花苗、黄花菜、黄花三七等。孙思邈《千金方》中作凫公英; 《庚辛玉册》中作勃鸪英;《土宿本草》中作地丁。通常中医处方中作地丁、蒲公英。我国各地都有分布,江浙、山东沿海地区颇多。生长在山坡草地,田野路旁,家前屋后。”医学诸论蒲公英,味甘、平、咸、微苦、无毒,老入药,嫩可蔬。含蒲公英甾醇、胆碱、 葡萄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甙、有机酸、维生素C、D、胡萝卜素等。在泉为甘化,燥毒不生;在泉为咸化,热毒不生。《临床大本草》报道“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耐药菌珠、浴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珠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从试管中还发现尚含乳汁、β_香树脂,对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血化瘀、祛风散结、祛腐生肌、消炎镇痛、杀虫止痒、抗感染和润肤等功能。”诸多医学典籍均对蒲公英有上述功能之论述。《中药大辞典》云“取其汁,从试管中发现对多种杆菌、对球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能抑制结核球菌。小鼠、兔亚急性试验,对肾脏可能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肝。煎剂给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临床大本草》又云“国外研究,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临床上有利尿作用。对别门脉性水肿有显著效果。对离体蛙心,小量兴奋而大量抑制作用。也有用全草洗剂者。内服浸煎剂可治蛇咬伤。”《滇南本草》云“蒲公英煎剂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散瘰结疗效显著。上海市试用蒲公英注射液治疗皮肤炎症(毛囊炎、湿疹、脓疱疮、皮肤感染24例,痊愈23例)。蒲公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抗生素使用。我地称之为土青霉素。是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抗感染、 凉血活血、止血化瘀、祛风散结、抑制真菌、祛腐生肌、杀虫止痒、润肤之要药,是我幼年童年时的度命‘粮’。”《本草新篇》云“蒲公英至残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这句科学性论述对我启发最大,促使我对家传秘方展开了研发。方药主治皮疹皮炎,疔疽痈疡、肿毒发背、风湿疥癣、杀虫止痒、抑制真菌、湿痹死肌、破瘕散滞、毒虫蛇咬伤、烫创伤等。是方药“主帅”。在其它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疗效尤为显著。如带状疱疹、肿毒、创伤、水痘、皮炎皮疹等;治疗荨麻疹、痤疮、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毛囊炎、青春痘、手术后感染念珠菌病等顽症疗效显著;可点眼、含化、对口眼炎症溃疡有明显疗效而不损土。2、金银花。《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花的花蕾,又名忍冬花、金花、银花。产于山东、河南等地。”医学诸论金银花,性寒,味苦、甘、平、无毒。主含甾醇、胆碱、果胶、葡萄糖、木犀草素、皂甙和鞣质等。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散结、消炎镇痛、祛腐生新、杀虫止痒、抑制真菌、抗感染和润肤等功能,是专治皮肤疑难杂症之要药,杀虫抗毒功能和元素与蒲公英相近,配蒲公英其功最大。《中药大辞典》[药理]金银花体外使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在对小鼠接种结核杆菌后实验治疗中,煎剂在体外皮肤真菌的作用虽小,但在金银花30%的培养基础上, 某些真菌呈不同程度的绿晕现象。[临床报道]:治疗外科化脓性病患,用金银花和蒸馏水肌内或静脉注射4-6小时I次,每次10毫升;治疗脓肿疖痈、蜂窝组织炎、外伤感染、手术后感染、创伤,在185例中,疗效90%以上。对眼、口科疾病、子宫糜烂有明显疗效而不损土。”《临床大本草》云“其他药典中发现,金银花水浸剂对人体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善于化毒,是治疗疽、痈、肿毒、疥癣、风湿要药。”方药主治疔、疽、痈、疡、皮疹皮炎、毒蛇咬伤、烫创金疮、肿毒发背、风湿疥癣、消炎镇痛、杀虫止痒、抑制真菌等。通过煎熬,在其它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治疗带状疱疹、急性肿毒、皮疹皮炎、烫创伤、痤疮、毛囊炎、青春痘、荨麻疹、念珠菌病、血瘀溃疡、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手术后感染、疥癣疗效尤为显著。上述科学依据,有力地论证了金银花体外皮肤疾病运用效果,疗效立本方佐使之首,是多种药物中精选的本方必配的相生、相须要药、缺其不可,是专治皮肤疑难杂症之良药。
3、苦参。《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又名苦骨、川参、中参。产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全国均有分布。”医学诸论苦参,味苦寒、无毒。含苦参碱等众多生物碱、槐花醇等。在泉为苦,化寒毒不生。在泉为寒,化热毒不生。苦寒镇痛止痒,清热除湿,杀虫有奇功。是方中不可缺少的相生、相须要药之一,配其在方中提升清热解毒,因寒毒所致的皮肤疾病疗效。《本草纲目》云“苦参,清热燥湿,是杀虫镇痛、止痒要药。”《中药大辞典》[药理]报道“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I 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9) [4]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上述各论,论证了苦参在体外使用有独特的疗效,特别是煎剂。是方中相生、相须要药之一。方药主治痈肿、杀疥虫、清热毒寒毒、镇痛止痒。通过煎熬,在其它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治疗带状疱疹、肿毒、丹毒、创伤、水痘、皮疹皮炎、荨麻疹、痤疮、毛囊炎、青春痘、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疔、疽、痈、疖、烫伤、血瘀溃疡、疥癣、皮肤奇痒等。4、大青叶。本品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草大青、马蓝、寥蓝、马鞭草、大青等。主产于江苏、安徽等地。时珍云“其茎叶皆深青,故名。”医学诸论大青叶,气味苦寒、甘、无毒。含黄酮类、靛甙、黄色素、鞣质、色氨酸、葡萄糖芸苔素等。《中药大辞典》[现代研究]其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痢疾杆菌均有杀菌作用;临床实践和实验表明,不论对合霉素、呋喃西林、磺胺噻唑、小檗碱敏感或耐药之痢疾杆菌、对路边青叶均很敏感;对脑膜炎珠菌亦有杀灭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波蒙那群、黄疸出血群沃尔登型、七日热型也有杀灭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肿痛多种病毒感染。有除时行热毒、解毒、杀百药毒、解诸毒、祛大热、疔疳蚀、金疮毒、凉血活血之功;味苦气寒,为清热解毒之上品。可服食、可外敷,其用甚广。是方中不可缺少的相须、相生要药。方药主治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祛腐生新、杀虫止痒、杀灭、抑制真菌、调节血分。 通过煎熬,同其它药物共同作用、治疗口疮、风疹、金石药毒、肿毒、丹毒、带状疱疹、急慢性皮疹皮炎、疔、疽、痈、疖、疥癣、毛囊炎、青春痘、痤疮、术后感染,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点眼、 含化、治疗口眼炎症溃瘍等。5、冰片。《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树脂的加工品;又名龙脑、 脑子、瑞龙脑、梅花片脑等,产于印尼等地。”医学诸论冰片,味辛、苦、寒、微湿,无毒。含多种萜类成分,除龙脑外,尚含挥发油、潷草烯、β -榄香树烯、石竹烯等倍半萜,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龙脑香酮、三萜化合物等成分。作用与樟脑相似,应用于局部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很轻,止痛防腐,抑制真菌。 临床上用于溃病性口腔炎、鼻炎、化脓性中耳炎等。龙脑大通利关膈热寒,其香为百药之先, 暴得凉热。凉化湿毒不生,龙脑香治疗诸肿毒症。从药典和试管测试中发现,尚含有乙醇、 薄荷脂、多种氨基酸、鞣质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杀菌作用,是镇痛止痒要药,配蒲公英、蛇床子、金银花、大青叶、苦参等疗效特佳,是方中主药蒲公英辅佐要药之一。[诸论]龙脑,此物大通关膈热寒,其香立百药之首,大人小儿风涎闭壅,及暴得惊热济用之。龙脑入骨,风病在骨者宜用之。若风在血脉肌肉,也宜用之,诸方多用之者。其
5香疗诸肿毒症。中医配方学术用语有“无引不成方”之说。本方配其作为方中引子药,其它药物不可替代。通过煎熬高热,促使龙脑香渗透其方中,引发各药效的共同作用,促使和提升诸药疗效,方中缺其不可,是近几十年临床验证的结果。方药主治诸肿毒疮疡、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活血凉血、皮疹皮炎、祛腐生新、镇痛止痒、抑制真菌、治烫创伤、蛇、虫、犬、兽咬伤等。6、薄荷。《中药大辞典》、《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全草;又名薄苛、蕃荷菜、升阳菜等。生长于沟边草地、田野,全国均产植。医学诸论薄荷气味辛、凉,性寒,无毒。含挥发油、薄荷醇、薄荷酮、乙酸、薄荷脂、 菔烯、薄荷烯酮、鞣质、多种氨基酸、薄荷脑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是皮肤镇痛止痒要药之一,与冰片、金银花、乌蛇、 红花、蛇床子、大青叶、苦参等是方中主药蒲公英相须之佐使要药。在泉为辛化,湿毒不生, 寒、凉化风而驱痹顽。有却肾气、辟邪毒、除杂弊、祛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关节、消散风热、清头目、祛风止痰之功。《药性歌》云“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临床大本草》、《中药大辞典》、《纲目》诸论云“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祛高巅及皮肤风热,内透筋骨,外下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透发凉汗,为湿病渲汗者;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在本方中除金银花、蒲公英外,治皮肤病疗效立众药之首,确有各有所指,既外彻腠理,又内健脏腑,表里合一而不损土之功也。方药主治逐风除湿、风热诸疮、消炎镇痛、止痒、阴阳毒、凉血活血。通过各方合剂煎熬提升药效,治疗疔、疽、痈、疖、疥癞诸疮、风瘙瘾疹、口疮毒,是治疗疮疠疥癣之要药。上述各论,验证了薄荷是本方药中不可缺少的相生、相须要药之一。7、蛇床子。《临床大本草》、《纲目》论本品为伞科植物蛇床的果实;又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等。生长于山坡草丛中,田野间。产于河北、山东、江浙等地。《药性歌》云“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瘀祛风。”医学诸论蛇床子,蛇床味苦、平、辛、甘、无毒。含挥发油、菔烯、莰烯、异戊酸龙脑酯、异龙脑、甲氧基欧芹酚,蛇床明素等成分。在泉为苦化,寒毒不生。《中药大辞典》云“蛇床子止奇痒,临床上常用于滴虫性阴道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湿疹,消炎止痒、镇痛速效。”方药配其主治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恶性肿毒等。治疗顽固性皮肤疗效尤为显著。如杀虫止痒、镇痛、毒风席痛、四肢顽痹、阴蚀虫疮、阴囊湿疹、疥癞、奇痒等有显著疗效。是治男女阴肿之要药,配蒲公英疗效更佳,是方药中不可缺少的止痒镇痛主药。8、甘草。《中药大辞典》云“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又名美草、蜜草、 国老、灵通等;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岩砂质土地;产于内蒙、甘肃、山西、辽宁、新疆等地。”医学诸论甘草,气味甘、平、凉,无毒。主含甘草甜素、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西定,雌激素等。论述诸多,用途极广,内外通用。《临床大本草》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并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甘草具有解方药毒作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除消炎抗毒外,可治冻疮、手足皲裂、皮肤过敏、眼、耳、口鼻炎症。
《药性歌》云“甘草甘温,调和诸药,解百药毒,消痈、疽、厥肿。”《本草纲目》云“甘草能解百药毒,调和七十二种矿物药及一千二百多种草药毒。” 其他药典都作此论述。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温中下气、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补益五脏、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通九窍、解冷热、补血、养胃、降火止痛。方药主治寒热邪气、祛腐、排脓、生新、凉血活血、泻火、解诸肿毒,治疗疽、痈、疮、 疡。地肤子配甘草特效。如治疗风湿瘙痒,解方药诸毒,烫创伤、痤疮、皮疹皮炎、术后感染、肿毒溃疡等。是调和诸药君子之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相须要药。9、黄柏。《中药大辞典》云“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树的皮;又名檗木、檗皮、黄檗等。生长于森林山谷中,产于东北、华北等地。”医学诸论黄柏,味苦,寒、辛,无毒。主含小檗碱、黄连碱、大麦芽碱、黄柏脂等众多元素。与黄连、地肤子等药理作用相似,苦者镇痛止痒。《药性歌》云“黄柏苦寒,降火泓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祛粗皮。”《临床大本草》云“黄柏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草衍义补遗》“黄柏治疗口疮奇效。”其苦是泻肾火之要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清热解毒,泻火除湿,杀虫止痒、益气。通过合剂煎熬,提升各药效,在同其它药物共同作用下,活血凉血,化瘀散结,治疗各种皮疹皮炎、荨麻疹、毛囊炎、青春痘、痤疮、血瘀溃疡。方药主治诸风湿瘾疹、解皮肤诸毒、恶疮肿毒、头、口疮、赤目、湿肿、排脓生新、溃疡性窠囊、瘰疠烫伤、杀虫止痒。得蒲公英、甘草镇痛奇功,对皮肤顽症有一定的疗效,是方中相生佐使者之一。10、连翘。《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又名旱莲子、大翘子等。生于山野荒坡间,全国都有分布。”医学诸论连翘,味苦、平,性凉,无毒。主含连翘酚、皂甙、留醇、果胶、苔树脂、生物碱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结膜炎、口疮等症。寒凉化热毒,苦镇痛止痒力强。清热泻火,解诸疮肿毒,解六经肿痛寒热,杀百虫,通五淋,是排脓之长者。翘,即升也。有升浮宣散之力,连翘有祛百虫、通五淋、散结气、散热、散瘀血、发汗解肌之功能,内服外用皆宜。为治疮要药。《药性歌》云“连翘苦寒,能消肿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中药大辞典》云“连翘浓缩剂在体外有抗菌消炎作用,与金银花相似,配蒲公英奇效。消炎杀菌疗效良。”是方中相生之药。[诸论]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去也;祛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时珍云。方药主治肿毒恶疮,杀虫止痒、消炎镇痛、排脓生新、解诸疮热毒、凉血活血、祛风散结,如带状疱疹、水痘、皮疹皮炎、痤疮、毛囊炎、青春痘、荨麻疹、疔、疽、痈、疖、疥癣、血瘀溃疡等,是十二经疮不可缺少之要药,是方中必配的相生、相须之药之一。11、黄连。《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毛茛植物黄连的根茎;又名王连、支连。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多野生或培植。”医学诸论黄连,味苦、寒,无毒。主含小檗碱、黄连碱、挥发油、苍述醇、苍术酮、维生素A、早基黄连碱、药根碱、黄柏内脂等。大苦为百药之首,苦镇痛特强,是内外皆宜的常用药。《药性歌》云“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温热皆可。”《中药大辞典》云“黄连治皮肤感染性炎症、湿疹,采用10%黄连液行游子透入法治疗疖肿、恶痛等皮下化脓性感染50例,治愈2/3,炎症浸润很快消退,疼痛渐止。”方中配用黄连,在其他药物药理作用下,敷药一分钟许,可见红肿肤色渐渐减退,痛痒渐止,患者渐感舒适的科学依据之一。《本草纲目》云“黄连是泻火主药,与白鲜皮、甘草相使,主治五脏冷热、泄痢脓血、 治五窍七伤,长肉止血,恶疮疥癣。”此药使用广泛,内外用皆宜,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大苦,对脉管炎、坏疽恶疮等除强镇痛外,有明显疗效。方药主治疽、痈、疮、疡、凉血活血、止血化瘀、清热解毒、妇阴肿痛、杀虫止痒、镇痛、泻火除湿、肿毒恶疮、滞擗脓血,腐肉腥臭,烫创疮、口眼炎症等。经过多年临床验证,通过煎熬与其它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皮疹皮炎、水痘、 丹毒等;治疗顽固性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痤疮、疥癞、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血瘀溃疡
坐寸ο上述各论,论证了黄连在本方中运用价值,是方药不可缺少的相须要药之一。12、地肤子。《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又名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等。生长于山坡荒地、田野。产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医学诸论地肤子,味苦、寒、甘,无毒。主含三萜、皂甙、生物碱等。从水浸剂在试管内发现,对许兰氏黄癣真菌有抑制能力,用地肤子浴身除皮肤瘙痒热疹,洗眼除热暗雀涩痛。《药性歌》云“地肤子寒,祛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甚捷。”《中药大辞典》[药理]报道“水浸剂(I 3)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专家卢复日“地肤子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治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通过多年临床验证,地肤子有利便补中,益精气,除湿逐风之功,是除湿止痒圣药。《本草求真》云“地肤子,治淋利水,消热毒,功颇类于黄柏,是治皮肤湿痒之要药。”在方中治风热湿痒功不可没,是内外皆宜的常用药。方药主治恶疮湿肿、皮疹皮炎、丹毒、无名热性肿毒、杀虫止痒、抑制真菌、如湿疹、荨麻疹、老年人皮肤湿痒症、疥癣、痤疮、皮疹皮炎、口、眼炎症、男女阴痒肿毒等。上述各论,论证了地肤子是除湿热风痒之圣药,是方中相须、相生使者之一。13、全蝎。《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钳蝎科动物钳蝎的全虫;又名蝎子、杜伯、全虫等。喜栖于石隙或枯叶下,昼伏夜出,补食昆虫及蜘蛛等动物,全国均有分布。”医学诸论“全蝎,味酸、平、咸、寒、甘、辛,有毒。主含蝎毒、三甲胶、甜菜碱、牛黄酸、脂酸、胆留醇、卵磷脂等成分。酸解清毒不生,是内服外用的常用药。由于含众多元素, 对皮肤五毒有明显抗毒功能,逐风除湿、散血风热、解毒祛痰、穿筋透骨。在泉为酸化,清毒不生。故全蝎治皮肤病用途极广。《药性歌》云“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歪斜,风痫抽搐。”《开宝本草》云“疗诸毒风瘾疹。临床报道全蝎治疗痹痛,不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而且对患处发麻有疗效。”
《临床大本草》云“全蝎,治中风口眼埚斜、风痰耳聋、解风毒瘾疹。”全蝎不宜单独运用,配薄荷、蒲公英、冰片、金银花等疗效佳。临床上常用干抗惊劂、脑血栓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即使本品有毒,亦是内服药常用药之一,方中配甘草解毒无碍,运用准确。方药主治诸痈肿恶疮、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滞擗脓血、风湿瘾疹、疽、痈、疔、疡、发背肿毒、消炎杀虫、镇痛止痒。如治疗带状疱疹、皮疹皮炎、水痘、肿毒、丹毒、荨麻疹、毛囊炎、念珠菌病、老烂腿、脉管炎、溃疡血瘀性窠囊症、顽固性皮疹皮炎等。通过与其它药物合剂煎熬,治疗上述疾病疗效显著,是在近千种动物药中精心筛选的方中不可缺少的要药,内服外用皆宜。上述诸论,论证了全蝎为本方相须之要药之一。14、鱼腥草。本品为三白草科植蕺菜的带根全草;又名岑草、蕺、臭猪巢、侧耳根、 猪鼻孔、九节莲、熏药、鸡虱草、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等。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产于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医学诸论鱼腥草,气味辛、甘、咸、寒,微温、凉,无毒。[现代研究]全草含挥发油、 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月桂烯、月桂醛等。体外试验鱼腥草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鱼腥草煎剂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外周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对感染性炎性疾病治疗上有重要意义。动物试验,鱼腥草皮尚有利尿、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解硇毒。”《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疸、去瘀血。”《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斜。”内外用皆可。《中药大辞典》[药理](I)抗菌作用,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实验对卡他球菌、 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2)抗病毒作用,利尿作用明显;(3)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鱼腥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解硇毒。方药主治散热毒痈肿、攻坚祛瘴,如疔、疽、痈、疖、带状疱疹、恶疮百秃、血瘀腥臭、肿毒、丹毒、渗出性皮疫皮炎、挤癖、痤疮、蛇、虫咬伤、烫创伤等。15、白蔹。《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又名白根、昆仑、猫儿卵、鹅抱蛋等。生长于荒山的灌木丛中,产于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医学诸论白蔹,味苦、辛、甘,性寒,无毒。主含粘质、气黄酮、生物碱、皂甙、淀粉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腐生新、收敛力特强。是内服外用皆宜的常用药。《临床大本草》云“白蔹其性寒解毒,敷肿疮疡,有散结之功。以其味辛也,配地肤子良,苦而清热通壅滞,敛痈肿疽疮、散瘰瘘。如脉管炎、血瘀疡难症。”《中药大辞典》[药理]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方药主治疽痈疮疡、收敛、排脓生新、瘰疠烫伤、杀虫止痒、口疮肿痛等。如治疗溃疡性脓肿老烂腿、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痤疮、久溃窠囊症、脉管炎、荨麻疹、老年人湿痒、毛囊炎等顽症。方中配其主攻皮肤疑难杂症。是方中相须之药,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要药之一,用其纠正我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缺陷要药之一。16、漏芦。《中药大辞典》云“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的根;又名野兰、鬼麻油、 荚蒿等。生长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旁、山野,全国均有分布。”医学诸论漏芦,味苦、咸,性寒,有小毒。含挥发油、蓝刺头碱。下乳汁、轻身益气、 耳目聪明、杀虫、排脓、止血长肉、散热排毒。在泉为咸,化热毒不生,在泉为苦化,寒毒不生。 故治疗热、风寒湿痹疗效特佳。《药性歌》云“漏芦性寒,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临床大本草》云“漏芦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也。”《伤寒论》“漏芦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能解恶疮恶毒、疽痔湿痹、生嫩肌、长新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炎、疮疡等。《中药大辞典》[药理]漏芦清热、排脓、止血、杀虫、立治痈疽发背之首。”用其是纠正我祖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的缺陷要药之一。方药主治妇阴乳肿痛、清热解毒、活血凉血、祛风散结、湿痹死肌、发背痈沮、消炎排水、收敛、皮肤顽固性奇痒、血瘀溃疡等。如湿疹、风热、顽固性皮疹皮炎,疔、疽、痈、疖、 血瘀久溃窠囊、毛囊炎、脉管炎、老烂腿等顽症,是纠正我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的缺陷要药。通过与其它药物合剂煎熬,更能提升药效。通过多年临床验证,本药是祛风散结, 除湿痺死肌、收敛生新之特效药。17、雄黄。《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石雄黄的矿石;又名黄金石、石黄、 天阳石等。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温泉及火山附近。主产于湖南、湖北、云贵等地。”医学诸论雄黄,味苦、平、甘、温、辛,性酸,有微毒。含硫化物、金属盐等成分,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在泉为酸化,清毒不生。加之雄黄含众多抗毒解毒元素,故攻鼠疫恶毒、蛇、虫、犬、兽咬伤难症,治带状疱疹等顽症,配漏芦疗效特佳,外用内服皆宜。《药性歌》云“雄黄甘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风息肉。”《临床大本草》[药理]分析“雄黄浸剂(I 2)在试管内对多种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毒能力特强,对各种疮瘰坏疽有显著疗效,是杀虫要药。即使有小毒,可内服。”方药配甘草解其毒使用无碍。临床上常用其治疗破伤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 丹毒、无名肿毒等。[诸论]云雄黄,人佩之,鬼不能近,入山林,虎狼犬,涉川济,毒物不敢伤。”方药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邪气、百虫、毒肿、疥虫、匿疮、目痛、鼻息肉、 疥癣、一切蛇、虫、犬、兽咬伤,特别是治疗带状疱疹、窠囊、老烂腿、脉管炎和腮腺炎要药。本方配用雄黄,是民间特殊配制方法,其功能立治疗皮肤顽症之首,进一步纠正了我祖传秘方急病易治顽症难的缺陷,是方中相须佐使者之要药。18、升麻。《中药大辞典》、《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升麻的根;又名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等;生于林中、山坡草丛及溪沟旁;产于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河
南等地。”医学诸论升麻,时珍云“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其气味甘、平、苦、辛。主含升麻碱、水杨酸、鞣质、咖啡酸、树脂、糖甙等。升麻是升阳发表,排瘾疹难出之要药。解百毒、 辟瘟疫、发乳汁、清斑症、行瘀血。升麻,治一切风痈肿毒、咽痛口疮、牙疼、疮家之圣药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用途极广,内外皆宜,是本方纠正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缺陷之要药之一。《药性歌》云“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疼可逐。”《临床大本草》[药理]分析“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在试管内能抑制真菌的生长。水浸剂(I 4),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治疗肿毒、热燥痒、瘾疹难出有奇效。”配漏芦、蛇床子、黄柏、地肤子、红花等疗效显著,是治疗疑难杂症要药。方药主治皮肤疮毒、丹毒、内脏型带状疱疹、荨麻疹、疔、疽、痈、疖、口疮、透发瘾疹、解毒消炎,是治疗痄腮、咽痛之良药、疮瘰之圣药、升阳之要药。方中配升麻主要是升阳发表,透发瘾疹,通过与其它药物合剂煎熬,提升药效,疗效更佳,是方药相生之药。19、白鲜皮。《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皮的根皮;又名北鲜皮、白膻、白羊鲜、地羊膻、八股牛等。生长于山坡及丛林中,产于东北、河南、河北等地。”医学诸论白鲜皮,味苦、寒、甘,无毒。全株有特异的刺激味。时珍日“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故有诸名。”主含白鲜碱、留醇、黄柏酮、胡芦巴碱、胆碱等。 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活血凉血、通关节、利九窍、除湿、行水、泻脾燥湿。气寒善行,泻诸火、 活血化瘀,味苦性燥,医之只施之疮科,在本方中是民间特殊配制方法配用准确。《临床大本草》[药理]白鲜皮I: 20煎剂对阴道毛滴虫有杀灭作用。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药性歌》云“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皮肌急症。”方药主治男女阴肿痛、湿痹死肌、扁桃体炎、丹毒、脓窠疮、烧烫伤、疔、疽、痈、疖、 手术后感染、窠囊症、镇痛止痒、口腔溃疡等,是方中相须要药之一。20、乌蛇。《中药大辞典》云“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部;又名剑脊乌梢、黑花蛇、青蛇、三棱子、青大将等。生活于丘陵地带、田野草丛或水边。以蛙类和鱼类为食。产于华东、华南、湖南、湖北等地。医学诸论乌蛇气味甘、平、咸,性善,无毒。主含蛋白质、脂肪酸等脂类元素。《本草逢原》“蛇,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热毒、眉须脱落、痛痒等疮,但白蛇主肺之风,为白癫风之专药;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乌蛇性善无毒耳。”诸论云“乌蛇之用,专主祛风,以理皮肉之症,内外皆宜用之。”方药消热解毒、化瘀散结、活血凉血,主治诸风顽痹、风瘙瘾疹、疥癣热毒痒疮,如 荨麻疹、毛囊炎、痤疮、青春痘、湿疹、疥癞、疮瘰等,是止痒主药。用其纠正我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的缺陷药物之一。21、红花。《临床大本草》云“本品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又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黄蓝等。夏季开花,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医学诸论“红花气味辛、甘、苦,性温,无毒。主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甙、红花油、葡萄糖甙、脂肪油、油酸类等元素,是内外皆宜的常用药。[临床报道]:⑴治疗急慢性肌肉劳损,用红花制成5%的注射液止痛;⑵治疗砸伤、扭伤所致的皮下充血,用红花油拭擦止痛消肿有疗效;(3)治疗褥疮,用红花500克加 700克水,约煎2小时,熬成液体敷之起收敛作用。红花煎剂对各种红肿均有消炎抗毒作用,和血活血、润燥、镇痛散肿。”红花,乃行血之要药也。《药性歌》云“红花辛温,最消瘀血,多则能径,少则养血。”方药主治蛊毒下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散结、镇痛止痒、抑制真菌、痘疮血热难出、斑疫血滞不通、一切皮肤肿疾。如带状疱疫、皮疫皮炎、肿毒创伤、丹毒、各种顽固性皮炎皮疹、疔、疽、痈、疖、荨麻疹、毛囊炎、血瘀溃疡、窠囊、皮肤顽固性奇痒、抗感染和润肤等,是本方相生、相须不可缺少的点晴之药。22、苍术。本品为菊科植物南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又名赤术、马蓟、青术、山术等; 多产于山坡较干燥处。生产于江苏、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医学诸论苍术,味辛、甘、苦,性湿,无毒。苍术根茎醇、茅术醇、苍术甙、按叶醇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痘、腮腺炎、消湿毒水肿等多种皮肤病、煎汤内服外用皆宜。《中药大辞典》苍术茎叶烟熏消毒(6立方米实验室用4两,烟熏2小时)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灭菌效果,并对多种病毒、支原体、黄曲雹菌和其它致病真菌等都有显著杀灭作用。《药性歌》云“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临床大本草》动物试验,苍术甙有降血糖作用。同时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生成。苍术为湿家要药,有用其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说。主除风寒湿庳、山岗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功也。除恶气、明目、健胃安脾、除湿发汗、散风溢气、解诸郁、祛漏化癖、 怯腐生新、壮阳。方药主治湿肿、血瘀成窠囊。通过煎熬,在其它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活血化瘀、通风散结、除瘰、治疗湿疹、水痘、皮肤水肿、静脉曲张综合症、脉管炎、荨麻疹、老年人湿痒等顽症。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青春痘和疥癞等真菌所致的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是主攻皮肤顽症要药,是方中相生药之一。本品原祖传秘方十三味药即蒲公英、苦参、蛇床子、地肤子、漏芦、全蝎、冰片、薄荷、黄柏、黄连、升麻、白敛、雄黄。制药时,将13味药等量配方一起放到砂锅里加水后烧熟、 烧烂,然后倒入盆器中用木棒捣成糊状药膏。制药时不知道捣坏了多少盆器,带来不少苦恼和笑话。替患者治病时就将此糊状药膏敷于患处。通过几十年临床验证,发现家传秘方治疗急性渗性皮肤病特别灵,确有药到病除之功,如急性皮疹皮炎,疔、疽、痈、疖、带状疱疹等;但治疗顽固性皮肤病就不那么灵验了。 如湿疹、顽固性皮炎、青春痘、毛囊炎、血瘀溃疡等。特别是炎症遍体或大面积皮肤损坏就无法进行了,总不能将患者全身用药膏都涂糊起来。我经常为此犯愁,总想纠正这些缺陷,那就必须想办法对家传秘方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临床试验,在蚂蚁启迪下研发成功,陈述说明如下一、1984年4月,用家传秘方13味药仍然等量配制,想将药膏试制成药水方便于患者每味药7克,(13X7)计92克的基础上,用水1500毫升,水和药同时倒入砂锅中煎熬,熬得锅里药稍浓稠时才停火,冷却后榨挤出成品药水300毫升。用此药替患者治疗皮肤病。通过大半年的临床试用,结果对大面积红肿炎症有疗效,患者反应还可以;但对疔、疽、痈、疖、暴块红肿就不如家传秘方灵验了。由于疗效不佳,经常受到患者的指责。总之,这次创新以失败而告终。但我并不为此而灰心。二、1984年10月底,对家传秘方重新开始创新。便想起童年挖蒲公英等野菜充饥时的趣事发现只要是炎热的大旱时节,总看到蚂蚁伏在蒲公英的叶片上一股劲地先吸其浆汁,然后食其叶和根。同时还沿着一棵棵蒲公英的周围掘土打洞,每一棵蒲公英的根部就有一个蚂蚁窝,掘起的土垒得高高的像一座座小土丘。它们还将吃剩下来的碎片断根忙碌着拖进窝里储存起来。当时我看了很好奇。我长大后,由于制药之需,即使炎热的盛夏也得到田野里采集蒲公英等药材。采药时,带着童年之疑,对蚂蚁与蒲公英留心观察,多次发现,只要是炎热的大旱夏秋季节,蚂蚁和往日一样,仍然吸食蒲公英,有些场面简直是动人的奇观。看了勾起我很多遐想,蚂蚁喜欢啃骨头,又为什么在这天气炎热的大旱时节就特别喜欢吸食蒲公英呢?于是我联想到家传秘方的首味药就是蒲公英展开联想。我想,为了弄懂蚂蚁如此举动的科学道理,就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在书中寻求科学道理。从而,我翻阅了很多古今有关蒲公英的医学论著,写了近千篇读书笔记。经过认真探究,结合临床对蒲公英进行全面考证。从而发现蒲公英含众多对人体有益元素和对皮肤病的疗效(见前面单味药介绍),小蚂蚁的举动正好证实了这样的科学道理。由于大旱,天气炎热得蚂蚁血热、血瘀、缺水、火毒盛旺而无法生存,它们选取吸食蒲公英是为了凉血活血,止渴泻火,清热解毒,力求生存,否则就会被血热、血瘀、缺水、 火毒攻心而致死。很有个性的小蚂蚁在特定的环境里,在难以生存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既科学而又合乎体需的求生之道赖以生存。动物亦然,何况人乎?综上述,蚂蚁吸食蒲公英之举对我很大启迪,激励我重新对家传秘方的研发。将蒲公英在原方药中和其他药等量配制的剂量提升10倍。即70克鲜蒲公英全草和其余12味药(12X7)计84克,(84+70)合计154克,用3公斤水,水和药合并倒入砂锅里煎熬成淡黄色液体药,成品药600毫升,以后将其用于临床。通过大半年的临床试用,结果不太如人愿。涂敷大面积皮肤患处使用方便,对皮肤红肿疮疹皮炎有明显疗效。经调查,45 %患者反应良好;30 %患者反应有疗效,就是太慢,急性渗出性皮肤炎1-2周还不能完全痊愈,止痛效果也不好;25%患者认为对治疗疔、疽、痈、 疖不如祖传秘方灵验。我分析这仍是药物分散功力不集中的原因,必须再度更新。三、为了创新,还必须从蚂蚁吸食蒲公英上动脑筋。我反复深思,蚂蚁吸食蒲公英时,为什么总是先吸其浆汁而后食其根叶呢?我认为这是因为蚂蚁严重缺水、体虚。聪明的小蚂蚁先吸蒲公英的营养精华是为了在体内“充电”,吸浆汁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止渴、活血、 凉血。我认为对家传秘方的创新必须从鲜蒲公英的全草中榨取精华——衆汁。而且我坚信, 用其纯浆汁代替水熬成的药肯定疗效比家传秘方好得多,而且使用方便。1985年10月,我将50克鲜蒲公英全草提升为50公斤,按蒲公英老则入药的药理性特点,用花其后连根挖起的鲜蒲公英全草,先将其机粉成糊糊,然后用榨干机榨取其纯浆汁36公斤,将原等量配方的5克安需要分别提升为100-40克,用蒲公英的纯浆汁代替水, 放到非铁锅中煎熬,用I : 3的比例煎熬,制成12公斤成品药。为了增加疗效,在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在众多药物中,又精心筛选了常用的内服药物9味,即增配甘草50克、金银花70克、红花70克;为了纠正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的缺陷,增配乌蛇60克,大青叶60克,鱼腥草50克;增配升麻、苍术、连翘、白鲜皮各40克。在家传秘方13味中药中,删去紫草40克,增配苍术40克,这样的调整是一次重大创新,促使药物大大提升药效,达到发明创新的目的。一分耕耘,总有一分回报。由于我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5年秋成功地研制成复方蒲公英煎剂这一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速效是其基本特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本方药有独特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通过近27个春秋的临床验证,治疗带状疱疹、皮疹皮炎等急性皮肤病疗效基本上是100% ;治疗青春痘、毛囊炎、溃疡窠囊、痤疮、皮肤奇痒、疥癣痈疡等顽固性皮肤病在短时间治愈,疗效98%以上。综上述,由于药物的更新,有力地纠正了家传秘方治急病易而治顽症难的缺陷。在配方时既考虑到综合性疗效,又重点突出,各有所指;既外彻腠理,又内健脏腑,表里合一而不损土 ;既补阴升阳,又追其病因,治病除根。对蒲公英的大量使用是我一大创新,只增强疗效又不损土。方中侧重性治疗配金银花、红花、大青叶、白鲜皮、蛇床子、冰片、黄柏、黄连、 薄荷;配地肤子、乌蛇、苦参杀虫止痒,抑制真菌;甘草素甜,诱虫杀虫,解方药诸毒;白蔹、 连翘祛腐生新、收敛;升麻、苍术、鱼腥草升阳发表,止痒、透发瘾疹难出;全蝎、漏芦逐风除湿、消炎排水;雄黄专治蛇、虫、犬、兽诸毒、带状疱疹等。我在药物研制中走了不少弯路,在初研制的药物总是先要在自己和家里人身上试用。1985年春,我12岁的女儿患大疱型带状疱疹,我替孩子敷药,挑破的伤口被药物刺激得嚎啕大哭,剧痛不安。我立即改进方法,用冰片、如意金黄散、炉甘石合剂研末敷于患处。片刻,孩子不哭不闹了,垂着泪水说“不疼了,不疼了!”同年夏,我做药时由于天太热,汗水流失太多,致使全身药物过敏,突然红疹遍布, 全身皮肤奇痒得不能自己,抓挠不止,即使抓得血津津的也无济于事。然而,我便想起女儿镇痛用的药。我分析药能镇痛就能止痒,因为都属刺激神经。于是用上面三味药合剂敷之, 渐渐止痒。从此,凡是奇痒剧痛的患者,我就配如意金黄散40克、冰片30克、炉甘石30克合剂研末敷之,起到了良好的疗效。药源广泛,制作简易,疗效独特,使用便捷,使用范围广,社会需求量大,经济实惠, 是惠及患者之良药。鲜药渣可喂猪;熬过的药渣可拌饲料喂猪,生猪食其不痒、不癞、不泻、皮毛光滑。 亦是农作物的有机肥。缺乏防腐能力,制作时宜加适量的食品防腐剂。配方与制作I、配方鲜蒲公英全草50公斤;金银花、苦参、薄荷、红花、各70克;冰片100克;
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大青叶、乌蛇各60克;甘草、黄连、雄黄、鱼腥草、全蝎、白蔹各50克; 连翘、苍术、漏芦、升麻、白鲜皮各40克。2、制作备50公斤花期后连根挖起的鲜蒲公英全草,洗净去杂,凉干后机粉成糊状,榨取其浆汁36公斤。将其浆汁倒入非铁锅中烧开,取出浮在上面的杂质,除药引子冰片外,将其他20味药一起放进锅里用文火煎熬;当药液熬耗1/3时,将炉火升旺,用大火煎熬; 当药液熬耗近2/3时放进冰片,用小火煎熬,慢慢停火。停火后取出药渣,榨取药渣中的药液,药已制成,用(I 3)配制比例,制成成品药12公斤,冷却后加入适量的食用防腐剂,密封包装,储存于清凉干燥处。鲜药渣可喂猪,生猪食之不痒不癞,不泻、皮毛光滑;鲜药渣和煎熬过的药渣是农作物的有机肥。即将药渣剩潮堆捂10-15天,使期发酵,长满白色毛绒绒,是很好的酵母菌速效肥。
权利要求
1.配方鲜蒲公英全草50公斤;金银花、苦参、薄荷、红花、各70克;冰片100克;黄柏、 地肤子、蛇床子、大青叶、乌蛇各60克;甘草、黄连、雄黄、鱼腥草、全蝎、白蔹各50克;连翘、 苍术、漏芦、升麻、白鲜皮各40克。
2.制作备50公斤花期后连根挖起的鲜蒲公英全草,洗净去杂,凉干后机粉成糊状,榨取其浆汁36公斤。将其浆汁倒入非铁锅中烧开,取出浮在上面的杂质,除药引子冰片外,将其他20味药一起放进锅里用文火煎熬;当药液熬耗1/3时,将炉火升旺,用大火煎熬;当药液熬耗近2/3时放进冰片,用小火煎熬,慢慢停火。停火后取出药渣,榨取药渣中的药液,药已制成,用(I 3)配制比例,制成成品药12公斤,冷却后加入适量的食用防腐剂,密封包装,储存于清凉干燥处。鲜药渣可喂猪,生猪食之不痒不癞,不泻、皮毛光滑;鲜药渣和煎熬过的药渣是农作物的有机肥。即将药渣剩潮堆捂10-15天,使期发酵,长满白色毛绒绒,是很好的酵母菌速效肥。
全文摘要
一种复方蒲公英煎剂,本品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用50公斤鲜蒲公英全草机粉成糊状后,榨取其浆斗36公斤,配金银花、苦参、薄荷等21味纯中药制成12公斤淡黄色液体煎剂,味微苦、甘、咸,是老少皆宜专治皮肤病速效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杀虫止痒、抑制真菌、祛腐生新、抗感染和润肤等功能、涂药一分钟许红肿肤色渐渐暗淡、收敛、痛痒渐止,患者渐感舒适。对急性渗出性皮肤疗效尤为显著,2-5天即可治愈,疗效基本上100%;对顽固性皮肤病在较短时间治愈,疗效98%以上。可点眼含化,对口眼炎症溃疗有明显疗效。缺乏防腐能力,宜加适量食用防腐剂。鲜药渣可喂猪,熬过的药渣是农作物的有机肥。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2579701SQ201210054639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4日
发明者洪长征 申请人:洪长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