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挠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219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用挠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用挠性管,尤其涉及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而使挠性管进行弯曲动作,构成挠性管的网和外皮也难以剥离的内窥镜用挠性管。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中,利用了内窥镜的医疗诊断广泛进行。尤其在插入到体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内置CXD等摄像元件,来拍摄体腔内的图像,并通过处理装置实施信号处理而在监视器上进行图像显示,从而医生观察该图像而将其用于诊断,或者从处置用具穿过用的通道插入处置用具,来实施例如息肉的切除等处置。内窥镜包括做手术的人把持而进行操作的手持操作部;与该手持操作部连接而 插入到体腔内等的插入部;与手持操作部连接且与光源装置、处理装置连接的通用线缆。另夕卜,插入部从手持操作部开始顺次由挠性管(也称为软性部)、弯曲部及前端硬质部构成。挠性管包括螺管、覆盖螺管的外周面的网、覆盖网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外皮。并且,通过将网和外皮的内周面接合,而网起到作为挠性管的刚性加强材料的作用。网通过将多根细线交叉编织成网眼状而形成,作为细线,通常使用不锈钢或黄铜等金属纤维。但是,即使通过粘接剂等将由金属纤维形成的网和树脂制的外皮接合,由于金属和树脂存在本质上难以接合的性质,因此在长时间使用内窥镜的过程中,网与外皮的接合性也降低。在挠性管中,若网与外皮的接合性降低,则在挠性管弯曲时,位于该弯曲的部分的内侧面(弯曲成凹状的面)的外皮从网剥离而产生压曲。当这样产生压曲时,挠性管的轴线方向的刚性降低,因此内窥镜不能使用。即,当挠性管的轴线方向的刚性降低时,弯曲刚性降低,操作挠性管的操作感变差。作为提高网与外皮的接合性的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即,使编织纤维状材料而形成的网管状的网与外皮夹着粘结剂进行粘接(接合)。这样通过夹着粘结剂而不使用粘接剂,从而能够防止粘接剂引起的硬化,并同时能够防止网与外皮的接合性降低。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即,在编织网的金属制金属线束中至少ー根以上的金属制金属线上缠绕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并使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熔融而使网和外皮粘接。由此,将缠绕的纤维和树脂制的外皮接合,因此能够比金属制的网与树脂制的外皮的接合更提高接合性。然而,在专利文献I及2的情况下,都无法充分解决在内窥镜的长时间使用下,网与外皮容易剥离的问题。从这样的背景出发,申请人提出如下技术,即,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通过附着有分型剂的金属纤维和附着有粘接剂的树脂纤维编织成网。由此,金属纤维附着有分型剂而不与外皮接合,能够仅使附着有粘接剂的树脂纤维与外皮接合,因此能够使网与外皮的接合力显著提高。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昭59-13703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25608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13775号公报然而,即使是专利文献3的内窥镜用挠性管,也不能够说是在本质上解决了长时间使用下的网与外皮的接合性降低,期望进ー步的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挠性管,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网与外皮也难以剥离,即使挠性管频繁进行弯曲动作,也能够解决挠性管压曲这样的现有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内窥镜用挠性管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带状板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螺管;覆盖所述螺管的外周面,将多根细线彼此交叉编织成网眼状而得到的网;覆盖所述网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外皮,其中,所述网的细线由将三根以上的纤维并列而得到的纤维束形成,在该纤维束的中心列配置有与所述树脂制的外皮具有亲合性的树脂纤维,且在其它列配置有金属纤维,所述内窥镜用挠性管通过所述外皮和所述网的树脂纤维接合而成。本发明者对长时间使用内窥镜时网与外皮发生剥离的原因进行锐意研究,其结果是,清楚了只是在网与外皮的接合性的強弱的问题上无法解決。即,在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体腔内而进行诊断等处置时,根据向体腔内进入的进入路径的形状而挠性管频繁地进行弯曲动作(例如,弯曲状的弯曲动作)。因此,得到如下见解,即,在挠性管的弯曲的部分的内侧面(弯曲成凹状的面)产生压缩变形,该变形在外皮和网上存在差异而产生剪切力,因此促进网与外皮的剥离。本发明基于这样的见解而作出,在构成网的细线由将金属纤维和树脂纤维并列而得到的纤维束构成时,在纤维束的中心列配置与外皮接合的树脂纤维,在树脂纤维的两侧配置金属纤维。由此,在挠性管弯曲而弯曲部分的内侧面的外皮进行收缩动作时,在构成网的细线的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的树脂纤维被两侧的金属纤维压入而失去原形,从而纤维束的宽度变窄。即,能够得到在纤维束中加入树脂纤维的第一作用效果。并且,由于在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树脂纤维,因此与在纤维束的端列配置树脂纤维的情况相比,在外皮的收缩动作与纤维束的动作之间产生的动作错动变小。即,能够得到在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纤维树脂的第二作用效果。通过这两个作用效果,能够缩小在外皮与网之间产生的动作错动,且使外皮从网剥离的剪切カ变小,因此飞越性地使外皮难以从网剥离。从而,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网与外皮也难以剥离,因此即使使挠性管频繁进行弯曲动作,也能够解决挠性管压曲这样的现有的问题。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外皮为聚氨酯系树脂或酯系树脂,且所述树脂纤维为聚氨酯系树脂、氯こ烯系树脂、酯系树脂中的任ー种。上述的树脂与外皮亲合性大,与外皮的接合力強,且具有柔软性,因此在树脂纤维的两侧排列的金属纤维更加容易被树脂纤维侧压入。由此,纤维束的宽度进一步变窄,而接近外皮的收缩距离,因此在外皮与网之间产生的剪切カ进ー步变小,进ー步防止外皮与网的剥离。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树脂纤维通过在所述金属纤维上覆盖树脂而得到。作为纤维束,除金属纤维之外,组入树脂纤维的情况存在使作为网的作用之一的扭转刚性降低的倾向。但是,通过如本发明那样将在金属纤维上覆盖树脂而得到的树脂纤维配置在纤维束的中央列,从而能够保持扭转刚性,且同时抑制外皮与网剥离。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外皮和所述网的树脂纤维通过热熔敷接合。另外,优选所述 外皮和所述网的树脂纤维通过粘接剂接合,且在所述金属纤维上附着有分型剂。这些方法用于特定外皮与构成网的纤维束的树脂纤维的接合方法,能够将外皮与构成网的纤维束的树脂纤维通过热熔敷及粘接剂进行接合。并且,在通过粘接剂接合的情况下,若预先在金属纤维上附着分型剂,则能够可靠地防止金属纤维与外皮接合。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挠性管,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网与外皮也难以剥离,因此即使使挠性管频繁进行弯曲动作,也能够解决挠性管压曲这样的现有的问题。


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插入部的前端硬性部的端面的立体图。图3是图I所示的插入部的弯曲部的剖视图。图4是图I所示的挠性管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由在纤维束的中央列排列树脂纤维而得到的细线形成网的简图。图6是挠性管进行弯曲动作而弯曲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挠性管弯曲后的外周面与内周面的动作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图7的外周面的拉伸动作中的外皮与网的动作的说明图。图9是说明图7的内周面的收缩动作中的外皮与网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0是说明在图7的内周面的收缩动作中适用了本发明的情况的外皮与网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1是说明将树脂纤维配置于纤维束的中央列和端列的情况的差异的说明图。图12是通过金属纤维与树脂纤维的混纺来编织成网的装置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0内窥镜12手持操作部14插入部16通用线缆26送气·送水按钮28吸引按钮
30开闭按钮34弯角钮38钳子插入部40挠性管42弯曲部44前端硬质部50观察光学系统52照明光学系统 54送气·送水喷嘴56 钳子 ロ74 螺管76 网77 细线77A树脂纤维77B金属纤维78 内管80 外皮S挠性管的轴线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窥镜用挠性管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该图所示的内窥镜10具备手持操作部12、与手持操作部12连设的插入部14。做手术的人通过把持手持操作部12,将插入部14插入到被检者的体内来进行观察。在手持操作部12上连接有通用线缆16,在通用线缆16的前端设有未图示的光导管(LG)连接器。LG连接器与未图示的光源装置连结成装拆自如,从光源装置向在图2的插入部14的前端硬质部44配设的照明光学系统52、52输送照明光。另外,在LG连接器上经由线缆而连接有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与未图示的处理器连结成装拆自如。并且,在图I的手持操作部12并列设有送气 送水按钮26、吸引按钮28及开闭按钮30,并且设有ー对弯角钮34、34。另外,在手持操作部设有钳子插入部38,钳子插入部38经由未图示的钳子通道与图2的前端硬质部44的钳子ロ 56连通。因此,通过将钳子等内窥镜处置用具(未图示)从钳子插入部38插入,而能够将内窥镜处置用具从钳子ロ 56导出。另ー方面,如图I所示,插入部14包括基端部与手持操作部12连接的挠性管40 ;基端部与挠性管40的前端部连接的弯曲部42 ;基端部与弯曲部42的前端部连接的前端硬质部44。在图2所示的前端硬质部44的前端面45的规定的位置设有观察光学系统(观察透镜)50、照明光学系统(照明透镜)52、52、送气·送水喷嘴54及钳子ロ 56。在观察光学系统50的后方配设有CCD (未图示),在对该CCD进行支承的基板上连接有信号线(未图示)。信号线穿过图I的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12及通用线缆16等而延伸设置到上述的电连接器,与处理器连接。因此,由观察光学系统50取入的观察像在CXD的受光面上成像而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经由信号线向处理器输出,而转换为影像信号。由此,在与处理器连接的监视器上显示出观察图像。照明光学系统52、52与观察光学系统50相邻而设置,根据需要而配置在观察光学系统50的两侧。在照明光学系统52的后方配设有光导管(未图不)的出射端。该光导管穿过图I的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12及通用线缆16,且光导管的入射端配置在LG连接器内。因此,通过将LG连接器与光源装置(未图示)连结,从而将从光源装置照射的照明光经由光导管向照明光学系统52、52传送,并从照明光学系统52、52向前方的观察范围照射。送气·送水喷嘴54与由图I的送气·送水按钮26操作的阀(未图示)连通,该阀与在LG连接器上设置的送气·送水连接器(未图示)连通。在送气·送水连接器上连 接有未图示的送气·送水机构,来供给空气及水。因此,通过操作送气·送水按钮26,从而能够从送气·送水喷嘴54朝向观察光学系统50喷射空气或水。钳子ロ 56与由吸引按钮28操作的阀(未图示)连通,该阀与LG连接器的吸引连接器(未图示)连接。因此,通过在吸引连接器上连接未图示的吸引机构,并利用吸引按钮28来操作阀,从而能够从钳子ロ 56吸引病变部等。弯曲部42构成为通过使手持操作部12的弯角钮34、34转动而能够远距离地弯曲。图3是弯曲部42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图中,穿过弯曲部42的内部的各种内置物省略。弯曲部42形成为如下这样的节环结构,即,作为其结构体60,由规定个数的角环62、62…构成,并将相邻接的角环62、62以上下、左右的顺序由枢接销64枢接。并且,前端部的角环82与前端硬质部44连结,另外,基端部的角环84与连结环66连结。该连结环66经由挠性管40的连结环88和连结部90连结。并且,网68由氟橡胶制的外皮70覆盖。弯曲部42由图I所示的手持操作部12的弯角钮34、34通过远离操作而向上下及左右弯曲,因此,四根操作金属线72、72···(參照图3)从手持操作部12延伸到插入部14内。上述的各操作金属线72、72…的前端部固定在构成弯曲部42的前端部的角环82上。并且,各操作金属线72、72···在弯曲部42内例如经由在枢接销64上设置的插通孔而在圆周方向上保持相互呈90°的关系。另ー方面,各操作金属线72、72···在挠性管40的内部穿过密接线圈,而延伸到手持操作部12。操作金属线72由上下的ー对和左右的ー对构成,当以将上下中的任一方的操作金属线72向手持操作部12侧拉入,并将另一方抽出的方式进行操作时,弯曲部42向上下方向弯。另外,当以将由左右的一对构成的操作金属线72中的一方向手持操作部12侧拉入,并将另一方抽出的方式进行操作时,弯曲部42向左右方向弯曲。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金属线72未必必须在上下及左右各设置ー对,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仅在上下设置ー对操作金属线72、72的结构。弯曲部42的连结环66通过热可塑性树脂层的熔敷而与设置在挠性管40的前端的金属制的连结环88连结。如图4的局部剖视图所示,挠性管40从内侧顺次由带有挠性且同时保护内部的螺管74、覆盖在该螺管74上的网76、覆盖在该网76上的树脂制的外皮80这三层构成。
螺管74通过将不锈钢等具有弹性的薄的帯状板隔开间隙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在图4中,以单层卷绕的螺管74的例子示出,但也可以采用以与其外周面相接的方式使螺旋的方向相反地进行卷绕的双层卷绕的螺管。外皮80为树脂制的构件,需要具有能够保护挠性管40的内部,且在将内窥镜10插入到体内时,对生物体不产生影响的特性。因此,只要具备该特性即可,对形成外皮80的树脂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采用聚苯こ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脂系树月旨、聚酰胺系树脂、聚氯こ烯系树脂、氟系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尤其适合使用聚氨脂树脂和聚酯系树脂。其中特别优选聚氨脂系树脂。如图5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网76通过将多根细线77、77···彼此交叉编织成网眼状而形成。如图5所示,细线77由使3根以上(图5为5根的情況)的纤维并列而得到的纤 维束形成,在该纤维束中的中心列配置与树脂制的外皮80具有亲合性的树脂纤维77A,且在树脂纤维77A的两侧配置金属纤维77B。并且将在中央列配置的树脂纤维77A与外皮80接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构成细线77的细线的根数,优选3 10根的范围。另外,在中央列配置的树脂纤维77A的根数没有限定为I根,在纤维根数多的情况下,优选在其中央列配置的树脂纤维77A为多根。具体而言,在纤维根数为3根的情况下,使中央列的I根为树脂纤维77A。另外,在纤维根数为4、6、8、10根的情况下,优选使中央列的2根为树脂纤维77A。并且,在纤维根数为5、7、9根的情况下,优选使中央列的I根或包含该I根和与其左右相邻的2根在内的3根为树脂纤维77A。作为树脂纤维77A,优选为与外皮80亲合性大,与外皮80的接合力強,且具有柔软性的树脂。作为具有这样的性质的树脂,适合使用聚氨酯系树脂、氯こ烯系树脂、酯系树脂。另外,优选树脂纤维77A为在金属纤维77B上覆盖上述的树脂而得到树脂纤维,这样的线材可以从市场出售品购买。作为纤维束,除了金属纤维77B以外,还组入树脂纤维77A的情况可能使作为网76的作用之一的扭转刚性降低。但是,通过将在金属纤维77B上覆盖树脂而得到的树脂纤维77A配置在纤维束的中央列,从而能够确保与全部细线由金属纤维77B构成同样的扭转刚性,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皮80与网76剥离。作为金属纤维77B,只要对于挠性管40而言能够发挥充分的刚性效果的金属纤维即可,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采用在网76中使用的通常的金属纤维77B。作为尤其优选的金属纤维77B,列举有不锈钢制的直径为O. Imm左右的金属纤维。在由螺管74、网76、外皮80构成的挠性管40中,将网76覆盖在螺管74的外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作为一例,列举有如下方法,即,将螺管74插入中空状(筒状)的网76的内侧,插入后通过适当的机构拉拽网76,直至在螺管74与网76之间没有间隙为止,从而使网76以密接的方式覆盖在螺管74的外周面。这样,能够形成在螺管74的外周面覆盖了网76的状态的内管78 (參照图4)。作为在内管78上覆盖外皮80的方法,可以在内管78上覆盖预先形成的中空管状的外皮80,并整体地施加约160°C 180°C的温度,从而通过该热量将网76的树脂纤维77A与树脂制的外皮80热熔敷。另外,作为另一方法,还可以预先在网76的树脂纤维77A上附着粘接剂,在金属纤维77B上附着分型剂,井覆盖预先形成的中空管状的外皮80,施加160°C 180°C的温度范围的热量而使粘接剂及分型剂熔化,由此通过粘接剂仅将树脂纤维77A与外皮80粘接。上述的160°C 180°C这样的温度范围是如下这样发挥作用的适合的温度范围,即,在使用聚氨脂系树脂的粘接剂、硅系树脂的分型剂、由聚氨脂系弾性体或聚酯系弾性体形成的外皮80的情况下,当将网76覆盖在内管78的外周面时,上述温度使粘接剂及分型剂熔融,且使粘接剂不将网76与螺管74粘接,而使网76的树脂纤维77A与外皮80充分粘接,并且,分型剂不将网76的金属纤维77B与外皮80粘接。作为分型剂,只要是暴露于高温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作为分型剂的威力的分型剂即可,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作为一例,列举有硅系树脂、氟系树脂的分型剂。附着的分型剂的量只要是能够保持避免网76的金属纤维77B与外皮80热熔敷的量即可,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作为一例,优选以形成为Iym 100 μπι的厚度的方式附着分型剂。作为在树脂纤维上附着粘接剂的方法,例如能够如下这样进行。即,将树脂纤维 77Α浸溃于充满粘接剂溶液的槽中,粘接剂溶液通过将粘接剂溶解于溶剂而得到,在浸溃规定时间后,从槽中拉起树脂纤维77Α,使溶剂干燥。由此,形成附着有粘接剂的树脂纤维77Α。在金属纤维77Β上附着分型剂的方法也能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即,将金属纤维77Β浸溃于充满分型剂溶液的槽中,分型剂溶液通过将分型剂溶解于溶剂而得到,在浸溃规定时间后,从槽中拉起金属纤维77Β,使溶剂干燥。由此,形成附着有分型剂的金属纤维77Β。接着,说明使挠性管40进行弯曲动作而形成为弯曲状时外皮80与网76剥离的机理,并同时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挠性管40的作用效果。图6表示内窥镜10的挠性管40插入到体腔内并进行弯曲动作而形成为弯曲状的情況,图7将弯曲的挠性管40的弯曲部分放大而进行图示。如图7的(A)所示,在使挠性管40向箭头方向N弯曲时,弯曲的挠性管40的外周面40Α如图7的⑶所示,沿挠性管40的轴线方向S被拉伸,内周面40Β如图7的(C)所示,沿轴线方向S被压缩。并且,当观察被拉伸后的外周面40Α时,通过挠性管弯曲,外皮80从图8的(A)的挠性管40未弯曲前的状态如图8的(B)那样沿轴线方向S伸长。通过该外皮80的伸长,如图8的(C)所示,虽然构成网76的细线77本身未伸縮,但细线77的交叉角度从Θ I变化为Θ 2。产生拉伸变形后的挠性管40的外周面40Α通过该交叉角度的变化,能够使网76的动作追随外皮80的拉伸动作。因此,在弯曲的挠性管40的外周面40Α中外皮80与网76不会剥离。另ー方面,当观察被压缩后的内周面40Β时,如图9的(A)所示,通过挠性管40弯曲,外皮80从挠性管40未弯曲前的左侧的图而如右侧的图那样沿轴线方向S收缩。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表示由图5的网76的四方框M包围的区域的图,为5根纤维全部由金属纤维77Β构成的情況。但是,在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构成细线77的5根金属纤维77Β与外皮80的关系,将金属纤维77Β彼此极端地分离而进行描绘。另外,在图9的⑶的右侧的图中,由虚线包围的区域表示外皮80收缩后的状态。相对于该外皮80的收缩动作,由于网76中构成细线77的5根金属纤维77Β没有柔软性,即使被压入也不会失去原形,因此构成细线77的纤维束的宽度不会变窄。由此,如图9的⑶的右侧的图所示,在外皮80的收缩动作与构成网76的细线77的纤维束的动作之间产生动作错动Wl,在外皮80与网76之间产生剪切力。其结果是,在因挠性管40的弯曲而被压缩的挠性管40的内周面40B,外皮80与网76变得容易剥离。作为其对策,以往提出有通过金属纤维77B和树脂纤维77A来构成网76的细线77的方案。由此,在挠性管40被压缩的外周面40A,致カ于通过使树脂纤维77A失去原形而使构成细线77的纤维束的宽度变窄,从而使网76的动作追随外皮80的收缩动作。但是,由于树脂纤维77A和金属纤维77B通过编织而松缓地结合,因此当树脂纤维77A的根数多时,存在作为网76本来的作用的扭转刚性降低的弊病。即,当要使网76的动作追随外皮80的收缩动作时,树脂纤维77A占有纤维束的根数必须多,但这存在扭转刚性降低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将3根以上的纤维并列而得到的纤维束形成网的细线,在该纤维束的中心列配置与树脂制的外皮80具有亲合性的树脂纤维77A,且在其它的列配置金属纤维77B,并使外皮80与中央列的树脂纤维77A接合。即,在构成网76的细线77的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与外皮80接合的树脂纤维77A,并使其它的金属纤维77B不与外皮80接合。由此,如图10的⑷所示,通过挠性管40弯曲,外皮80从挠性管40弯曲前的左侧的图而如右侧的图那样沿轴线方向S收缩。相对于该外皮80的收缩动作,网76中构成细线77的纤维中的具有柔软性的树脂纤维77A被两侧的金属纤维77B压入而失去原形,且未与外皮80接合的金属纤维77B也向中央列的树脂纤维77A侧移动而压密化。由此,与如图9所示那样细线77全部由金属纤维77B构成,且金属纤维77B与外皮80接合的情况相比,构成细线77的纤维束的宽度变窄。由此,如图10的⑶的右侧的图所示,能够使外皮80的收缩动作与构成网76的细线77的纤维束的动作之间的动作错动W2比图9(B)所示的动作错动Wl小。从而能够使在外皮80与网76之间产生的剪切カ比图9的情况小,因此在压缩后的挠性管40的内周面40B,外皮80与网76难以剥离(称为“第一作用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构成细线77的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树脂纤维77A,与在纤维束的端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外皮80与网76更难以剥离(称为“第二作用效果”)。图11的(A)是在构成细线77的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況,图11的(B)是在纤维束的端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況。如图11的(A)所示,在纤维束的中央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况下,树脂纤维77A被两侧的金属纤维77B左右均等地压入而失去原形,并且未与外皮80接合的金属纤维77B也向中央列的树脂纤维77A侧左右均等地移动而压密化。由此,在纤维束的两侧产生网76相对于外皮80的收缩动作的动作错动W2。即,在树脂纤维77A配置在纤维束的中央列的情况下,相对于外皮80的收缩动作的动作错动W2向纤维束的两侧分散。另ー方面,如图11的(B)所示,在纤维束的端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况下,树脂纤维77A被ー侧的金属纤维77B向ー个方向压入而失去原形,并且未与外皮80接合的金属 纤维77B也向端列的树脂纤维77A侧单方向地移动而压密化。由此,在纤维束的一侧产生网76相对于外皮80的收缩动作的动作错动W3。即,在纤维束的端列配置树脂纤维77A的情况下,动作错动W3向纤维束的ー侧集中。由此,树脂纤维77A配置在纤维束的中央列的情况与配置在纤维束的端列的情况相比,在外皮80的收缩动作与构成网76的细线77的动作之间产生的动作错动变成为ー半。由此,在外皮80与网76之间产生的剪切力也成为一半,因此飞越性地使外皮80难以从网76剥离。因此,通过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产生的第一 作用效果和第二作用效果,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10,网76与外皮80也难以剥离,因此即使挠性管40频繁进行弯曲动作,也能够解决挠性管40压曲这样的现有的问题。以下,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事项,对通过金属纤维77B和树脂纤维77A形成网76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2所示的装置(日本特开2001-70235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中,在引导圆板100的整周部具有环状且多次交叉而蜿蜒前进地形成的两条引导槽102、104,沿着该各引导槽102、104配置有各一半且向相反方向移动的多个线轴106···,在上述各线轴106中的向纤维束的中央列編入的线轴106上卷绕树脂纤维77A,在其它的多根线轴106上卷绕金属纤维77B。并且,图12所示的装置具有带轮108,并具有向该带轮108传递驱动カ的齿轮机构。上述图12所示的装置中,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操作机构使上述各线轴106…沿着上述引导槽102、104移动,并同时将树脂纤维77A及金属纤维77B抽出,由此在长条的树脂的圆筒构件110的外周面编织成网76。此时,网76卷挂在带轮108上进行移送。将上述那样编织成的网76在规定的长度切断,并取下树脂的圆筒构件110,从而得到筒状的网76。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用挠性管,其包括 将带状板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螺管; 覆盖所述螺管的外周面,使多根细线彼此交叉编织成网眼状而得到的网; 覆盖所述网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外皮, 所述网的细线由将三根以上的纤维并列所得到的纤维束形成,在该纤维束的中心列配置有与所述树脂制的外皮具有亲合性的树脂纤维,且在其它列配置有金属纤维, 所述内窥镜用挠性管将所述外皮与所述网的树脂纤维接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窥镜用挠性管,其中, 所述外皮为聚氨酯系树脂或酯系树脂,且所述树脂纤维为聚氨酯系树脂、氯こ烯系树月旨、酯系树脂中的任ー种。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挠性管,其中, 所述树脂纤维通过在所述金属纤维上覆盖树脂而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挠性管,其中, 所述外皮与所述网的树脂纤维通过热熔敷而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挠性管,其中, 所述外皮与所述网的树脂纤维通过粘接剂而接合,且在所述金属纤维上附着有分型齐 。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挠性管,即使长时间使用内窥镜,网与外皮也难以剥离,因此即使挠性管频繁进行弯曲动作,也能够解决挠性管压曲这样的现有的问题。该窥镜用挠性管包括将带状板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螺管(74);覆盖螺管(74)的外周面,将多根细线(77)彼此交叉编织成网眼状而得到的网(76);覆盖网(76)的外周面的树脂制的外皮(80),其中,网(76)的细线由将三根以上的纤维并列而得到的纤维束形成,在该纤维束的中心列配置有与树脂制的外皮(80)具有亲合性的树脂纤维(77A),且在其它列配置有金属纤维(77B),内窥镜用挠性管通过外皮(80)和网(76)的树脂纤维(77A)接合而成。
文档编号A61B1/00GK102688013SQ201210074818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4日
发明者中村茂, 中津雅治, 井山胜藏, 唐泽弘行, 大田恭义, 桂洋史, 竹内和也, 细野康幸, 都国焕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