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

文档序号:915267阅读:24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危重病人抢救中的气管切开术领域,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
背景技术
危重病人抢救重要的内容是生命支持,生命支持有很多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有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而呼吸支持是必须的,也是生命支持最重要的内容,生命支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争取了时间,当脏器功能逐渐恢复后,最后是如何将机械通气的撤机,并拔除气管切开处的插管,只有完成最后二步危重病人才算真正的抢救成功。机械通气的撤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该技术处于完善和成熟阶段,预测成功撤机的标准比较明确,撤机方法也很多;现有的电子技术及现代电脑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高了撤机的成功率。但是机械通气撤离后,最后如何把插管拔除,让病人恢复正常,完成危重病的抢救,是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环。现在对于是否能拔管的报道很多,但主要研究的是对于拔管要求指标的研究,常用的指标为
(1)神志清,痰液稀薄,咳嗽有力;
(2)生命体征稳定。休克,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肺部等迸发症基本控制,WBC (白细胞)低于10X109/L,体温低于37. 5°C ;
(3)停机吸氧条件下,自主呼吸时口唇及肢端粘膜无紫绀,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呼吸次数不超过10次/分,收缩压增高不超过10 mm Hg ;
(4)自主呼吸时潮气量彡5ml/kg,肺活量彡10ml/kg,最大吸气压彡-25cmH20;
(5)在低流量吸氧条件下,自主呼吸2小时,动脉血PH> I. 30,血氧分压彡60mmHg。但气管切开处能否拔除插管,主要变化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到150ml,即病人重新负担气管切开前的负荷,但是要病人短时间承担150ml的负担不难,关键是能否长期负担,而病人拔除插管后要长期承担这一负荷,也就是耐力问题,而目前的评价方法存在以下二个主要问题
(O没有对病人的耐力进行很好的评价;
(2)目前研究的拔管指标表面上看起来均有客观的数据进行评价,但病人具体做时有困难,例最大吸气压、肺活量如何测比较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能真实的评价病人是不是能够真正拨管,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完成危重病人抢救的最后一环,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用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包括管头和管头相连的导管,管头是一三通管道,一端套有管帽,一端为与导管联接的导管头,另一端与病人气管切开处联接的通道,且导管上设有与氧导管相联的通道。管头本身容量为50ml,导管为二节拉伸调节结构,每一节导管容量为50ml。一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也就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让患者逐步锻炼呼吸肌的耐力,当能承受150ml左右的死腔量负荷进行呼吸后,就能拔去套管,封闭气管切开口,恢复生理状态。所述的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其具体步骤为
(1)对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进行观察一周,稳定病人的动脉血PH> 7. 35、血氧分压彡60mmHg和皮氧> 90%,同时没有感染并发症; (2)在病人气管切开处插入套管头,容量为50ml,也就是增加了病人50ml的负荷量,观察病人的基本情况达到没有加负荷前的状态,即观察病人的动脉血PH > 7. 35,血氧分压彡60mmHg和皮氧> 90%,所述观察时间为一周;
(3)在第二步方法的基础上,将导管联接到导管头上,即将患者的负荷增加到了100ml,通过病人的呼吸肌的锻炼及耐力训练,达到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彡60mmHg,皮氧>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稳定一周后再将导管拉伸到导管刻度为IOOml的位置,即达到增加到150ml死腔量,患者继续进行呼吸肌锻炼及耐力训练,观察时间为一周,实现患者的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彡60mmHg,皮氧> 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病人自我感觉正常,就进行直接拨管,封闭气管切开处伤口。本发明提供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通过逐步的增加患者套管上的容量,也就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让患者逐步锻炼呼吸肌的耐力,当能承受增加到150ml左右的死腔量负荷进行呼吸时,再拔去气管套管,封闭气管切开口,恢复生理状态,实现了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能真实的评价病人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拨管,从而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完成危重病人抢救的最后一环,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


图I是本发明中套管的整体爆炸 图2是本发明中套管的组装 图3是本发明中套管的组装后拉伸图。图中管头I、导管2、管帽3、与氧导管相联的通道4、导管头5、与病人气管切开处联接的通道6。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
如图I、图2、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包括管头I和管头I相连的导管2,管头I是一三通管道,一端套有管帽3,一端为与导管2联接的导管头5,另一端与病人气管切开处联接的通道6,且导管2上设有与氧导管相联的通道4 ;管头I本身容量为50ml,导管2为二节拉伸调节结构,每一节导管容量50ml。
一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的方法,通过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也就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让患者逐步锻炼呼吸肌的耐力,当能承受150ml左右的死腔量负荷进行呼吸后,就能拔去套管,封闭气管切开口,恢复生理状态。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其具体步骤为
(1)对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进行观察一周,稳定病人的动脉血PH> 7. 35、血氧分压彡60mmHg和皮氧> 90%,同时没有感染并发症;
(2)在病人气管切开处插入套管头,容量为50ml,也就是增加了病人50ml的负荷量,观察病人的基本情况达到没有加负荷前的状态,即观察病人的动脉血PH > 7. 35,血氧分压彡60mmHg和皮氧> 90%,所述观察时间为一周; (3)在第二步方法的基础上,将导管2联接到导管头5上(不拉伸,这时导管的容量50ml),即将患者的负荷增加到了 100ml,,通过病人的呼吸肌的锻炼及耐力训练,达到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彡60mmHg,皮氧> 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稳定一周后再将导管2拉伸到导管刻度为IOOml的位置,即达到增加到150ml死腔量,患者继续进行呼吸肌锻炼及耐力训练,观察时间为一周,实现患者的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彡60mmHg,皮氧>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病人自我感觉正常,就进行直接拨管,封闭气管切开处伤口。
权利要求
1.一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其特征是所述套管本体包括管头(I)和管头(I)相连的导管(2),所述管头(I)是一三通管道,一端套有管帽(3),一端为与导管(2)联接的导管头(5),另一端与病人气管切开处联接的通道(6),且所述导管(2)上设有与氧导管相联的通道(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其特征是管头(I)本身容量为50ml,所述导管(2)为二节拉伸调节结构,每一节导管容量为50ml。
3.一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的方法,特征是通过逐步增加患者套管的容量,也就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让患者逐步锻炼呼吸肌的耐力,当能承受150ml左右的死腔量负荷进行呼吸后,就能拔去套管,封闭气管切开口,恢复生理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其具体步骤为 (1)对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进行观察一周,稳定病人的动脉血PH> 7. 35、血氧分压≥60mmHg和皮氧> 90%,同时没有感染并发症; (2)在病人气管切开处插入套管头,容量为50ml,也就是增加了病人50ml的负荷量,观察病人的基本情况达到没有加负荷前的状态,即观察病人的动脉血PH > 7. 35,血氧分压≥60mmHg和皮氧> 90%,所述观察时间为一周; (3)在第二步方法的基础上,将导管(2)联接到导管头上(不拉伸),这时导管(2)容量50ml,即将患者的负荷增加到了 100ml,,通过病人的呼吸肌的锻炼及耐力训练,达到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60mmHg,皮氧> 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稳定一周后再将导管(2)拉伸到导管刻度为IOOml的位置,即达到增加到150ml死腔量,患者继续进行呼吸肌锻炼及耐力训练,观察时间为一周,实现患者的动脉血PH > 7.35,血氧分压彡60mmHg,皮氧>90%,患者呼吸轻松自如,病人自我感觉正常,就进行直接拨管,封闭气管切开处伤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肌锻炼拔管术用套管和方法,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包括管头和管头相连的导管,管头是一三通管道,一端设有管帽,一端为与导管联接的导管头,另一端与病人气管切开处联接,且所述导管上设有与氧导管相联的通道;使用时,通过逐步增加患者整体套管的容量,也就是增加病人的死腔量,让患者逐步锻炼病人的呼吸肌的耐力,当患者能承受150ml左右的死腔量负荷进行呼吸时,再拔去套管,封闭气管切开口,恢复生理状态,本发明实现了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能真实的评价病人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拨管,从而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完成危重病人抢救的最后一环,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
文档编号A61M16/04GK102772845SQ20121022150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30日
发明者宗建平 申请人:宗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