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095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
背景技术
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是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阴虚外感证中医称为阴液亏虚,又感外邪,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的证候。素体阴虚而感受风温外邪之证,其治疗宜滋阴清热、发汗解表;感冬温,或春月伤于风寒,症见发热,头痛,咽干、咳嗽、胸痛、痰稠结等,治宜滋阴解表、清热化痰;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分别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以及肺部疾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以胸痛为主症的疾病相类似,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现虽有治疗上述的多种西药和中药,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疗效均不尽人意,因此,研制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药物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药物问题。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根据中医对阴虚外感、胸痹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该中药采用由重量计的青蒿13-17g、鳖甲8-12g、知母13-17g、地黄13_17g、牡丹皮18_22g、党参13-17g、郁金10-14g、枳实13-17g、白术13_17g、茯苓10_14g、穿山甲2_4g、丹参10-14g和炙甘草5-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6-8倍的水,煎煮1-1.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本发明原材料丰富,配伍科学合理,易生产,服用方便,效果好,可有效用于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症症,是中药上的一大创新。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实施例I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重量计的青蒿15g、鳖甲10g、知母15g、地黄15g、牡丹皮20g、党参15g、郁金12g、枳实15g、白术15g、茯苓12g、穿山甲3g、丹参12g和炙甘草6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实施例2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重量计的青蒿13g、鳖甲Sg、知母13g、地黄13g、牡丹皮18g、党参13g、郁金10g、积实13g、白术13g、获茶10g、穿山甲2g、丹参IOg和炎甘草5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6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实施例3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由重量计的青蒿17g、鳖甲12g、知母17g、地黄17g、牡丹皮22g、党参17g、郁金Hg、枳实17g、白术17g、茯苓Hg、穿山甲4g、丹参14g和炙甘草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实施例4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重量计的青蒿13g、鳖甲12g、知母17g、地黄Hg、牡丹皮19g、党参17g、郁金13g、积实14g、白术16g、获茶llg、穿山甲4g、丹参13g和炎甘草5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实施例5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中,可由重量计的青蒿16g、鳖甲llg、知母Hg、地黄16g、牡丹皮21g、党参16g、郁金llg、积实16g、白术14g、获茶13g、穿山甲2g、丹参Ilg和炎甘草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上述组分的有效组合,并经科学制备,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舒肝理气,通阳泄浊,益气养阴,养心和络,温补阳气,振奋心阳,益阴解表,清热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症,并经临床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一、选择病例的标准
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中医称为阴液亏虚,又感外邪,以咳嗽、少痰,素有胸痹之疾,舌质紫红,少苔,脉象浮,凡具有上述症状者均作为选择病例的标准,并用本发明中药给予治疗。二、诊断标准
凡具有咳嗽、少痰,素有胸痹之疾,舌质紫红,少苔,脉象浮的患者,中医确诊为患有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三、治疗方案
凡确诊患有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者,均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给予治疗,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服用200-300ml,每15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四、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完全消失,并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劳动。有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有改善和明显改善,需继续治疗。无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无改善,甚有加重之趋势,需另选择其它药物治疗。五、统计学处理
根据选择病例的标准和确诊后对患有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者518人进行服药治疗,其、中男女各259人,50岁以上患者450人,结果有效率达到95%,具体统计资料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3-17g、鳖甲8-12g、知母13-17g、地黄13-17g、牡丹皮18_22g、党参13_17g、郁金10_14g、枳实13-17g、白术13-17g、茯苓10-14g、穿山甲2_4g、丹参10_14g和炙甘草5_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6-8倍的水,煎煮1-1.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5g、鳘甲10g、知母15g、地黄15g、牡丹皮20g、党参15g、郁金12g、积实15g、白术15g、茯苓12g、穿山甲3g、丹参12g和炙甘草6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I/4-1/6,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3g、鳘甲8g、知母13g、地黄13g、牡丹皮18g、党参13g、郁金10g、积实13g、白术13g、茯苓10g、穿山甲2g、丹参IOg和炙甘草5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6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I/4-1/6,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7g、鳖甲12g、知母17g、地黄17g、牡丹皮22g、党参17g、郁金Hg、枳实17g、白术17g、茯苓Hg、穿山甲4g、丹参14g和炙甘草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I/4-1/6,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3g、鳘甲12g、知母17g、地黄14g、牡丹皮19g、党参17g、郁金13g、积实14g、白术16g、茯苓llg、穿山甲4g、丹参13g和炙甘草5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I/4-1/6,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重量计的青蒿16g、鳘甲llg、知母14g、地黄16g、牡丹皮21g、党参16g、郁金llg、积实16g、白术Hg、茯苓13g、穿山甲2g、丹参Ilg和炙甘草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其重量8倍的水,煎煮I. 5小时,得第一次煎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入原药物重量6倍的水,煎煮I小时,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I/4-1/6,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中药,可有效解决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证侯的药物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根据中医对阴虚外感、胸痹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该中药采用由重量计的青蒿13-17g、鳖甲8-12g、知母13-17g、地黄13-17g、牡丹皮18-22g、党参13-17g、郁金10-14g、枳实13-17g、白术13-17g、茯苓10-14g、穿山甲2-4g、丹参10-14g和炙甘草5-7g制成,先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入其重量6-8倍的水,煎煮1-1.5小时,合并两次煎液,过滤,浓缩至加水量的1/4-1/6,即得,本发明原材料丰富,配伍科学合理,易生产,服用方便,效果好,可有效用于治疗阴虚外感兼有胸痹症症,是中药上的一大创新。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2755599SQ201210273048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日
发明者张媛媛, 杜廷海, 程江涛, 胡宇才 申请人:张媛媛, 胡宇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