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

文档序号:1240486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配方配比:生石膏15~30份;芦苇根18~45份;升麻8~18份;川贝母6~18份;芋麻根3~15份;野生白桔梗9~25份;枇芭叶25~30份;白僵蚕9~18份;山楂12~24份;半夏6~12份,分别细磨,然后合一,可制成粉状或胶囊或片剂。本发明从中医中药药理方面挖掘小儿咳嗽病机病因、解决小儿咳嗽顽疾,而且以最安全、最快的有效方法快速镇咳,成本极低、小儿用药便捷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儿科,尤其是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
技术背景
[0002]小儿咳嗽是一种体格差异、季节性普及型咳嗽。小儿咳嗽对于西医来说仅仅是肺、和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过敏、消炎、镇咳等方法治疗,自96年至今,闻听西医在治疗过程中,即使加大消炎药、抗过敏、镇咳药、激素类药物的剂量也难以达到预期疗效,甚至导致咳嗽的小儿服用上述西药后咳嗽更甚、严重者导致小儿呼吸困难、损伤肝肾、等并发症,这就是西医治疗小儿咳嗽妄图速效不计后果的最大弊端。
[0003]而中医认为小儿咳嗽是因肺气受伤、引动脾湿所致,但是也涉及到了小儿的五脏六腑,上虚下实、上下具实、内伤外感、胃气上逆、食滞痰阻、肝气乘脾、木来晦金等,以上状况均可导致小儿咳嗽。
[0004]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兴盛之时也没有确切的、针对性的药物能够迅速、易如反掌的将小儿咳嗽杜绝在萌发之际,并且不能快速的让咳嗽停止。急求西医欲意速效。却忽略了中医数千年对小儿咳嗽的突出研究和立竿见影疗效。
[0005]中医认为外因咳嗽的原因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暑湿侵肺、时疫咳嗽等;而内因咳嗽的原因是:上实下虚、下实上虚、痰湿壅肺、木气乘金、胃气上逆等。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解决小儿各种顽固性咳嗽的治疗方法为一种合成的中药散剂,配方配比:生石膏15~30份;芦苇根18~45份;升麻8~18份;川贝母6~18份;芋麻根3~15份;野生白桔梗9~25份;枇芭叶25~30份;白僵蚕9~18份;山楂12~24份;半夏6~12份,分别细磨,然后合一,可制成粉状或胶囊或片剂。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从中医中药药理方面挖掘小儿咳嗽病机病因、解决小儿咳嗽顽疾,而且以最安全、最快的有效方法快速镇咳,成本极低、小儿用药便捷的优点。
[0008]生石膏:石类、产于山西汾水中域及浙江云南等处、含水硫酸钙、结晶成菱形、或燕尾状双晶、每层厚数寸、硬度甚低、有、黄、黑、红、青等色;辛凉无毒、清胃散热、解肌发汗、治疗胃经实热、肺经、三焦经实热、时行瘟疫、中风中暑、阳邪热狂、皮肤烁热、日哺潮热、大烦大渴、大汗自汗、发斑发疹、口干舌燥、牙疼咽热、恶寒无汗。
[0009]升麻:山草类,多年生草本的根茎,产于溪涧阴地。甘苦平微寒无毒。清宣。升阳、安魄、补脾胃、发虚汗、行淤血、治寒热、热壅、瘴气、瘟疫、阳明经头疼、眩晕、目赤、牙疼龈肿、小儿惊痫等。此物禀天地清阳之气而生,入脾胃二经,气味俱薄,能引阳气于最下之处从右上升,有能散最高之邪,发皮肤之闭,凡胃虚伤冷、欲遏阳气于脾土、非此不能宣发,固能引参芪之甘以固卫气之表引石膏之寒以治齿寒,引犀角之寒以透血中之斑疹,引葱白之辛以散皮肤之表邪,专入手足阳明经,为中焦宣透之主药。
[0010]川贝母:贝母之产于四川者,辛平无毒,或作甘苦微寒,宣,补气、化痰、散结、解郁、降气、止渴、发汗、安五脏、润心肺、风寒咳嗽、上气吐血。此物性平味辛、在地得土金之气、在天禀清肃之令而生,可升可降、阴中之阳、入心肺二经,为散结泻热润肺清火之品,且补气利痰而性不寒,唯肺胃阴伤者最益。
[0011]芋麻根:山野多年生野草的根部,甘凉无毒,或作平、或作甘滑冷。补阴润燥凉血安胎,天行热疾,大渴诸淋,肛门肿疼,脱肛下血。此物得土之冲气、兼阴寒之气以生,性降属阴,入肝经,为解热散瘀之品,捣汁入血可化血为水。
[0012]桔梗:为多年生山草类的根部。辛微温有小毒,或作苦无毒。养气补立、温中消谷、破积排脓、利五脏、通九窍、寒热、气促、嗽逆、痰聚鼻塞c此物感轻清之气而生,味厚气薄,性升、阳中之阴,入肺心二经,兼入胃经,能引诸药力达至最高之处,为开发和解之品,肺经气分要药。以苦味者良,甜者次之。
[0013]枇芭叶:为产于西南、东南诸省境内常绿乔木的叶子,性质苦寒无毒,或作甘微辛冷。泻肺和胃,下气降火,清热消痰,解暑毒,治呕逆。此物禀金气以生,性降,气薄味厚,阳中之阴,为下气之良品,治疗肺热咳嗽。
[0014]白僵蚕:蚕之患白僵病而死者、一种菌类寄生蚕体吸取精液,至蚕僵死,死后其体僵直,而死后的蚕体可见白粉咸辛平无毒,或作微温有小毒,功用、宣;祛风、化痰、散结。此物禀金木火土四性,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气味俱薄,轻浮而上,阳中之阳,入肺、肝、三焦三经,为祛风化痰之品,色白、条直者良。糯米汁浸一日炒用。
[0015]山楂:酸冷无毒,或作甘微温。泻、破气、消食、磨积、化痰、散瘀、补脾、健胃、行气、活血、治疗痰饮、痞满、瘕瘕、肉积、吞酸。此物禀木气所生,性降属阳,入足阻明、太阴、厥阳三经血分。为破气、消积、散瘀、化痰之品,霜后采收,去核暴晒。
[0016]半夏根:辛平有毒,生微寒、熟温,除湿、化痰、开郁、发表、和胃、健脾、下气止汗、消肿、散结。此物得土金之气、兼感天地燥气所生,为阴中之阳,沉降滑燥,气味俱薄,入脾、胃、胆三经,兼入肺、心、大肠三经,能走能散,和胃之力独长,凡痰涎阻滞、非此不能奏效,外证生用、内证制用。
[0017]本发明病理病源:小儿咳嗽原因以及治疗,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咳嗽是有内伤、外感引起,属于中国中医学咳痰、喘嗽、范畴。
[0018]《医学三字经》:“咳之甚胃非轻”;“咳嗽”为气管呼吸不顺之现象,肺部有风寒火痰之刺激,则喉中发声而咳嗽。
[0019]《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和也,皮毛者肺之和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和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
[0020]《金匮咳嗽病脉证篇》:“咳逆倚息不得卧”;“此证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端,风寒暑湿之感于外者、必自皮毛而入、皮毛为肺之合,故先于肺,久则传至五脏也,饥饱之伤于内者、阴损于下、则火亢于上,肺为中气出入之孔窍、故五脏之邪火上逆而迫肺也”。
[0021]“外因咳嗽”与“内因咳嗽”的治疗原则:“外因咳嗽”多因风寒、风热犯肺,或燥热伤肺导致肺失肃降,属于实证,病位在肺。治疗方法以疏散外泄,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症安;“内因咳嗽”是有肺脏自病,或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而导致肺气失去宣降,属于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以调理脏腑为主,入健脾、导滞、和胃、降逆、清火、养肺等。[0022]万全一明代儿科学家,其《万密斋医学全书》一书中曾提到;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023]钱乙一宋代儿科学家,其《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而疳疾又称食积,食积停滞、阻止脾脏清气不升、胃腑浊音不降,别胃气上逆而咳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生石膏超细粉末23份;芦苇根去洗泥土晾干超细粉末32份;升麻水中洗净晾干超细粉末13份;川贝母洗净晾干超细粉12份;芋麻根清水洗净晾干超细粉末9份;野生白桔梗清水洗净晾干超细粉末17份;枇芭叶清水洗净刷去毛晾干超细粉28 ;白僵蚕阴干炒超细粉14份;山楂去籽磨细粉18份;半夏去外皮切片白矾水泡一日夜、捞出晒干超细粉9份,分而磨作细粉,然后合为一处,按照年龄大小增减,一日三次,饭后一小时开水调匀灌服。
[0025]禁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0026]服用此药同时禁止服用其他一切 、中药、或者西药镇咳药。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其特征是:配方配比:生石膏15~30份;芦苇根18~45份;升麻8~18份;川贝母6~18份;芋麻根3~15份;野生白桔梗9~25份;枇芭叶25~30份;白僵蚕9~18份;山楂12~24份;半夏6~12份,分别细磨,然后合一,可制成粉状或胶囊或片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小儿各型咳嗽的中药散剂以及配制方法,其特征是:生石膏超细粉末23份;芦苇根去洗泥土晾干超细粉末32份;升麻水中洗净晾干超细粉末13份;川贝母洗净晾干超细粉12份;芋麻根清水洗净晾干超细粉末9份;野生白桔梗清水洗净晾干超细粉末17份;枇芭叶清水洗净刷去毛晾干超细粉28 ;白僵蚕阴干炒超细粉14份;山楂去籽磨细粉18份;半夏去外皮切片白矾水泡一日夜、捞出晒干超细粉9份,分而磨作细粉,然后合为一处,可制成粉状或胶囊或片剂,按照年龄大小增减,一日三次,饭后一小时开水调匀灌服。
【文档编号】A61P11/14GK103585486SQ201210278492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7日
【发明者】吕新群 申请人:吕新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