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证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207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证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变化,使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如高糖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以及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等等,导致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均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与预防、保健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Andrew Mora教授、我国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教授和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等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预计未来20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我国成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每年将增加50%以上。而在这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伴有出汗等中医汗证的证候,我们将心血管疾病兼汗证者命名为“心汗证”。心汗证的发生多与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劳烦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以致汗液外泄失常;治疗上虚证用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其表现为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兼有汗出。阴虚火旺型除上述表现外,伴见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目前,国内外单独治疗心血管疾病或中医汗证的方法很多,但在治疗费用、效果方面不尽人意,且未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的药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证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药物取材容易、制备方便、口感好、容易携带、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生黄芪400-500份、麦冬120-180份、五味子20-40份、川芎120-180份、丹参150-250份、黄连100-140份、黄芩120-180份、黄柏120-180份、玉竹100-140份、浮小麦250-350份、珍珠母500-600份、生牡蛎250-350份、木香70-110份、生甘草40-80份,阿胶350-450份。上述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的重量份优选为生黄芪430-470份、麦冬130-170份、五味子25-35份、川芎130-170份、丹参180-220份、黄连110-130份、黄芩130-170份、黄柏130-170份、玉竹110-130份、浮小麦280-320份、珍珠母530-570份、生牡蛎280-320份、木香80-100份、生甘草50-70份,阿胶380-420份。上述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最佳为生黄芪450份、麦冬150份、五味子30份、生地160份、川弯150份、丹参200份、黄连120份、黄芩150份、黄柏150份、玉竹120份、浮小麦300份、珍珠母550份、生牡蛎300份、木香90份、生甘草60份,阿胶400份。上述治疗心血管病兼汗症的药物,为丸剂剂型形式。上述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生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丹参、黄连、黄芩、黄柏、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8-10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b :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本品为浓缩丸,每8丸重lg。适应症冠心病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伴有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觀色红,口渴等。用法用量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50丸。饭后半小时服药,温水或黄酒送服。禁忌事项治疗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本发明治疗心血管病兼汗症的药物组方中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入气分,可升可降。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行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表虚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医学启源》“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珍珠囊》“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汤液本草》“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心经。微香质润,清和平缓。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草拾遗》谓其“止烦热消渴”,《日华子》曰“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用药心法》载其“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汗出过多,则伤心阴,用麦冬以补之。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敛降。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本草通玄》谓其“固精,敛汗”,《药性切用》载其“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气,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经。气香升散。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日华子》谓其“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本草汇言》载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肝经。色赤入血,可升可降。具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之功效。《本经》谓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吴普本草》载其“治心腹痛”;《滇南本草》曰“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品汇精要》“主养阴血,除邪热”。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大肠经。质坚味厚,降而微升。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日华子》载其“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医学启源》谓其“泻心火”,《本草新编》曰“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体轻气清,可升可降。《本经》谓其“主诸热……”;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味厚沉降。《日华子》载其“安心除劳”,《药性考》曰“泻火,利湿,坚阴”。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滇南本草》“补气血,补中健脾。治男妇虚症,肢体酸软,自汗、盗汗。”《本草纲目》“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体轻升浮。功效益气阴,除虚热,养心止汗。主治阴虚发热,自汗,盗汗,脏躁症。《本草蒙筌》谓其“敛虚汗。”《本草纲目》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本品甘能益气阴,凉可除虚热,善入心经而养心止汗,故常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及脏躁症。
珍珠母味甘、咸,性寒。归肝、心经。质重镇降。《中国医学大辞典》“甘、咸,冷,无毒。入心、肝两经。”《饮片新参》咸,平,凉。微腥。”功效主治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主治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眩晕头痛,肝热目赤,翳膜遮睛,吐衄,崩漏。生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别录》谓其“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海药本草》曰“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大肠经。芳香行散,可升可降。功效温中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导滞,《日华子》载其“治心腹一切气”,《本草纲目》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生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气和性缓,可升可降。《本草正》曰“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能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症及燥症。本发明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组方机理如下
君药生黄芪、黄连。心主血脉,其性主动,以气为用,只有心气充足,气血才能周流全身,故用生黄芪补气而卫外,卫气实则表固,表固则盗汗自汗止;黄连清心泻火,火消则不能迫津外出,二药相伍,共为君药。臣药丹参、川芎、麦冬、玉竹、黄芩、黄柏、阿胶。丹参、川芎与黄芪配伍,共成补气行气活血之功。麦冬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玉竹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汗出过多,则伤心阴,用麦冬、玉竹以补之;黄芩、黄连、黄柏,三黄配伍,泻火除烦,合苦以坚阴之意。三黄配伍阿胶,宁心润燥除烦。佐药浮小麦、生牡蛎、五味子、木香。浮小麦,与君臣药配伍,以加强止汗之功。生牡蛎,止盗汗,去烦热;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安神。生牡蛎与五味子配伍,以成敛汗之功。木香,通调全身之气机,健脾消食,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是为佐药。使药生甘草。生甘草,协和寒热、平调升降,调和诸药,起到和的作用,为使药。总之,心血管疾病病人汗出较多见是由于心气虚衰、心神不宁所致,气虚阳弱,不能固摄卫表则汗出。而血的生化之源不足,则引起阴血内耗,导致心阴虚,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又使病情加重。清代叶天士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心主血脉,其性主动,以气为用,只有心气充足,气血才能周流全身,故用生黄芪补气,气足则心能正常行血,气足则表固,表固则盗汗自汗止;气以通为要,木香行气宽胸,川芎行气活血,补气药只有与行气药配伍,才能有帅血通脉之功,不然的话,所补之气是“死气”,反而会壅滞作胀;血以活为贵,丹参补心血又兼活血止痛作用。补气、行气、活血三法并用,相得益彰,气得补而能通,血得补而能活。麦冬补心阴,玉竹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人身之阴液,润泽心肺。与黄芪配伍合气阴双补之意,且制约黄芪温燥之性。黄连、黄柏、黄芩,三黄泻火除烦,合苦以坚阴之意,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三黄配伍阿胶,宁心润燥除烦。浮小麦、生牡蛎、五味子敛汗,珍珠母镇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处方组成君臣佐使俱全,配伍严谨,相辅相成,具有益气活血宁心,滋阴泻火止汗之功效,标本兼治,适用于心血管疾病伴有自汗或盗汗患者。为证明本发明治疗心血管病兼汗证的药物的疗效,特提供本发明药物的临床试验
结果。 疗效标准
疗效判断主要依据是阴虚火旺型“心汗证”症状是否消失,其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盗汗或自汗,次要症状为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大便秘结,并结合舌脉,辅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服药10天为一疗程。具体疗效分以下四级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等于30%,小于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小于O。治疗效果
本发明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汗证”患者177例,治疗一疗程,其中治愈63例,好转108例,治愈率为35. 6%,有效率为96. 6%。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实施例I
处方生黄芪450份、麦冬150份、五味子30份、生地160份、川芎150份、丹参200份、黄连120份、黄芩150份、黄柏150份、玉竹120份、浮小麦300份、珍珠母550份、生牡蛎300份、木香90份、生甘草60份,阿胶400份。制备方法
a:将上述重量配比的生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丹参、黄连、黄芩、黄柏、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8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b: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
实施例2
处方生黄芪430g、麦冬170g、五味子25g、川芎170g、丹参180g、黄连130g、黄芩130g、黄柏170g、玉竹110g、浮小麦320g、珍珠母530g、生牡蛎280g、木香100g、生甘草50g,阿胶420g。制备方法
a:将上述重量配比的生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丹参、黄连、黄芩、黄柏、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0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b :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
实施例3
处方生黄芪470g、麦冬130g、五味子35g、川芎130g、丹参220g、黄连110g、黄芩170g、黄柏130g、玉竹130g、浮小麦280g、珍珠母570g、生牡蛎320g、木香80g、生甘草70g,阿胶380goa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生黄甚、麦冬、五味子、川弯、丹参、黄连、黄苳、黄桕、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10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
b: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实施例4
处方生黄芪400g、麦冬180g、五味子20g、川芎180g、丹参150g、黄连140g、黄芩120g、黄柏180g、玉竹100g、浮小麦350g、珍珠母500g、生牡蛎250g、木香110g、生甘草40g,阿胶350goa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生黄甚、麦冬、五味子、川弯、丹参、黄连、黄苳、黄桕、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8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
b: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实施例5
处方生黄芪500g、麦冬120g、五味子40g、生地200g、川芎120g、丹参250g、黄连100g、黄岑180g、黄柏120g、玉竹140g、浮小麦300g、珍珠母600g、生牡贩350g、木香70g、生甘草80g,阿胶 450g。a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生黄苗、麦冬、五味子、川弯、丹参、黄连、黄岑、黄柏、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8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
b: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生黄芪400-500份、麦冬120-180份、五味子20-40份、川芎120-180份、丹参150-250份、黄连100-140份、黄芩120-180份、黄柏120-180份、玉竹100-140份、浮小麦250-350份、珍珠母500-600份、生牡蛎250-350份、木香70-110份、生甘草40-80份,阿胶350-4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生黄芪430-470份、麦冬130-170份、五味子25-35份、川芎130-170份、丹参180-220份、黄连110-130份、黄芩130-170份、黄柏130-170份、玉竹110-130份、浮小麦280-320份、珍珠母530-570份、生牡蛎280-320份、木香80-100份、生甘草50-70份,阿胶380-4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生黄芪450份、麦冬150份、五味子30份、生地160份、川芎150份、丹参200份、黄连120份、黄芩150份、黄柏150份、玉竹120份、浮小麦300份、珍珠母550份、生牡蛎300份、木香90份、生甘草60份,阿胶400份。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为丸剂剂型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症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生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丹参、黄连、黄芩、黄柏、玉竹、浮小麦、珍珠母、生牡蛎、木香、生甘草这十四味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量为药物重量的8-10倍,煎煮I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清膏备用;b :阿胶打成细粉,备用; c :用步骤a制得的清膏与步骤b的阿胶粉泛制成丸,再用清膏适量打光,制成1000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汗证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生黄芪400-500份、麦冬120-180份、五味子20-40份、川芎120-180份、丹参150-250份、黄连100-140份、黄芩120-180份、黄柏120-180份、玉竹100-140份、浮小麦250-350份、珍珠母500-600份、生牡蛎250-350份、木香70-110份、生甘草40-80份,阿胶350-450份。本发明药物用于冠心病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伴有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等。该中药组合物制成丸剂形式,服用及携带方便,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2961641SQ20121054146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陈守强, 陈晓京, 部帅, 张梦贺, 万鹏飞, 高冲, 黄文 , 崔涛, 王胜南, 戴敏 申请人:陈守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