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1338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
背景技术
骨螺钉,如椎弓根螺钉、动力髋螺钉等用于髋骨及脊椎内固定植入物。这种技术已经作为常用内植入物技术应用于治疗骨折或者骨变形。通常骨螺钉是以手术插入骨骼中固定,但对于诊断为骨质疏松的病人,骨螺钉跟骨骼之间的结合力大为减小,需要在插入骨螺钉之前先用骨水泥填充骨骼上的钻孔。然而,骨水泥的填充量及骨水泥填充区域很难控制,水泥渗漏现象经常发生,这很可能引起并发症。所以就出现了某些中空通道的骨螺钉的设计,具有此种设计的骨螺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骨质疏松骨的固定。然而,当需要处理骨水
泥固化之后出现的并发症或者想改善周边骨质疏松骨的健康及营养状况时,目前的中空通道骨螺钉的设计就无法适应这种工作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能用来完成骨质疏松骨固定及骨健康改善工作。一种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包括骨螺钉本体,所述骨螺钉本体内部设有轴向的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骨螺钉本体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径向孔及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径向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径向孔和所述第二径向孔在轴向上位置错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螺钉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颈部、螺栓体及尾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部开设有轴向的正六边形凹槽,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入口均设于所述凹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贯穿所述颈部、螺栓体并在所述尾部中延伸一定距离,所述颈部及所述尾部上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二径向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上开设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方向与所述尾部上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方向不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上设有环绕颈部一周的导向槽,所述颈部上开设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设在所述导向槽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栓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通道由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螺栓体中,所述第一径向孔开设在所述螺栓体上,所述第一径向孔的出口位于所述外螺纹形成的凹陷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栓体包括直线段及将所述直线段平滑过渡连接至所述尾部的弧线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六边形凹槽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具有倒T字凹槽结构,且所述倒T字凹槽结构的开口位于所述头部的上表面。上述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中,设有两个内部通道,因此使得骨螺钉在骨质疏松骨折骨中不但能够利用其中一个通道完成骨水泥的充填,而且能够利用另一个通道进行相关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的输送,因此可以用来处理骨水泥固化之后出现的并发症或者改善周边骨质疏松骨的健康及营养状况。


图1为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的立体图;图2为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的俯 视图;图3为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B-B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2中C-C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3中D-D线的剖视图;图7为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用于椎骨固定的效果图;及图8为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应用于髋骨结合的实例效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6,一个实施例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包括骨螺钉本体,骨螺钉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110、颈部120、螺栓体130及尾部140。请参考图1至图3,头部110上开设有轴向的正六边形凹槽112,便于后续使用工具将骨螺钉从骨骼中取出。正六边形凹槽112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倒T字凹槽结构114,且该倒T字凹槽结构114的开口位于头部110的上表面,这也是为方便螺钉的取出而设计。正六边形凹槽112底部沿轴向分别开设有平行的第一通道150和第二通道160,其中第一通道150贯穿颈部120并在螺栓体130中延伸一定距离,而第二通道160则贯穿颈部120及螺栓体130并在尾部140中延伸一段距离。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表面开设有与第一通道150连通的第一径向孔170,及开设有与第二通道160连通的第二径向孔180。请参考图3至图6,螺栓体130包括直线段132及弧线端124,直线段132及弧线端124的表面上开设有外螺纹134。螺栓体130的表面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通道150连通的第一径向孔170。第一径向孔170在螺栓体130表面上的出口设于所述外螺纹134形成的凹陷中,便于骨水泥流动扩散。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径向孔170在螺栓体130的圆周方向上错开布置,当然其可以随机设置在螺栓体130的表面上。外螺纹134可以是自攻式,也可以是非自攻式,此为业界熟知,无需赘述。本实施例中,尾部140的表面无螺纹且呈光滑的弧形,这样是为了便于更好的插入骨组织及后续对骨组织进行药物释放不受或者尽可能少的受到骨水泥的影响。螺栓体130的弧线端134将直线段132与尾部140平滑地过渡连接,如此,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进入骨骼的过程中及伤愈后退出骨骼的过程中,不会对骨组织造成二次伤害。请参考图3,第二径向孔180开设有两处,分别位于颈部120上和尾部140上,且两处的第二径向孔180出口方向不同,以向不同处的骨骼组织输送生物材料。颈部120的表面开设有环绕颈部120 —周的导向槽122。位于颈部120上的第二径向孔180的出口位于前述导向槽122中,便于液体的环形流动与扩散。请参考图7和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应用于骨质疏松骨固定的效果图。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插入到骨质疏松骨处,应用方式如下所述。I)、第一通道150和第二通道160均用以输送骨水泥,然后输送到骨骼上,以加强骨骼同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的结合;2)、第一通道150和第二通道160同时用来传送药物材料或营养物质至骨骼处;3)、第一通道150和第二通道160分开使用,其中第一通道160用来传送骨水泥,此时第二通道160可先用生物可控降解材料或者其他方式暂时覆盖其开口,以备后用;当骨水泥固化之后出现并发症或者想改善周边骨质疏松骨的健康及营养状况的情况下,则可以利用第二通道160来进行相关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的输送,这是传统单通道的骨螺钉所无法实现的。第一通道150和第二通道160可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 一通道150宽度大于第二通道160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径向孔170与第二径向孔180在轴向上位置错开,这样骨水泥的固化过程不会堵塞药物通道孔(即第二径向孔180)而影响到药物通道作用的发挥。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做法是将第一径向孔170设在螺栓体130上,然后在螺栓体130两侧的头部110和尾部140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径向孔180,由此可保证第二径向孔180在骨水泥的固化过程不会被堵塞。综上,本实施例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100的双通道设计,使得骨螺钉在骨质疏松骨折骨中不但能够利用其中一个通道完成骨水泥的充填,而且能够利用另一个通道进行相关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的输送,特别是在骨水泥固化之后出现并发症或者想改善周边骨质疏松骨的健康及营养状况的情况下。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包括骨螺钉本体,所述骨螺钉本体内部设有轴向的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骨螺钉本体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径向孔及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径向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孔和所述第二径向孔在轴向上位置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骨螺钉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颈部、螺栓体及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开设有轴向的正六边形凹槽,所述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的入口均设于所述正六边形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贯穿所述颈部、螺栓体并在所述尾部中延伸一定距离,所述颈部及所述尾部上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二径向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上开设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方向与所述尾部上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方向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上设有环绕颈部一周的导向槽,所述颈部上开设的第二径向孔的出口设在所述导向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通道由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螺栓体中,所述第一径向孔开设在所述螺栓体上,所述第一径向孔的出口位于所述外螺纹形成的凹陷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体包括直线段及将所述直线段平滑过渡连接至所述尾部的弧线端。
10.根据权力要求4所述的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六边形凹槽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具有倒T字凹槽结构,且所述倒T字凹槽结构的开口位于所述头部的上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包括骨螺钉本体,所述骨螺钉本体内部设有轴向的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骨螺钉本体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一径向孔及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二径向孔。上述骨质疏松骨固定的骨螺钉中,设有两个内部通道,因此使得骨螺钉在骨质疏松骨折骨中不但能够利用其中一个通道完成骨水泥的充填,而且能够利用另一个通道进行相关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的输送,因此可以用来处理骨水泥固化之后出现的并发症或者改善周边骨质疏松骨的健康及营养状况。
文档编号A61B17/86GK103006307SQ20121054429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窦庶华, 吕维加, 潘浩波, 高楠莎 申请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