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2759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药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 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目前,临床上治疗外感发热的方法主要是服用退热药。而常用的退热药可分为3类非留体类抗炎退热药、类固醇抗炎退热药、中草药类清热解毒药。而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最多的要数非留体类抗炎药,其对消化道、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呼吸系统等均存在着损害。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感受六淫、疫毒之邪,由口鼻皮毛人里,正邪相争,阴阳失调,阳盛则热的病证。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依据中医理论,针对外 感发热的发病机理,进行辩证的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西药治疗外感发热存在着副作用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方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5-20份、石膏20-40份、柴胡20-40 份、青蒿20-40份、甘草5-20份、陈皮5-20份、茯苓5_20份、神曲5_20份、麦冬10-30份、 人参5-20份、元参10-30份、当归5-20份、生地10-30份、白芥子3_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10份、石膏30份、柴胡30份、青蒿30份、甘草10份、 陈皮10份、茯苓10份、神曲10份、麦冬20份、人参10份、元参20份、当归10份、生地20 份、白芥子6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柴胡具有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的功效;青蒿具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截疟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调中利水、燥湿化痰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补脾益肺的功效;元参具有养阴凉血、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解毒散结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的功效;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本发明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作用,共奏清热解毒、清肺润燥、燥湿化痰、祛风散寒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外感发热的目的。
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植物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 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6. 9%,治愈率72. 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log、石膏30g、柴胡30g、青蒿30g、甘草10g、陈皮10g、获茶10g、神曲10g、麦冬20g、人参10g、元参 20g、当归10g、生地20g、白芥子6g。
实施例2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12g、石膏20g、柴胡25g、青蒿40g、甘草5g、陈皮20g、茯苓20g、神曲5g、麦冬15g、人参5g、元参 30g、当归12g、生地30g、白芥子15g。
实施例3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5g、石膏25g、柴胡35g、青蒿20g、甘草15g、陈皮15g、茯苓12g、神曲20g、麦冬10g、人参12g、元参 15g、当归15g、生地10g、白芥子3g。
实施例4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15g、石膏40g、柴胡20g、青蒿25g、甘草20g、陈皮5g、茯苓5g、神曲15g、麦冬30g、人参20g、元参 25g、当归5g、生地25g、白芥子IOgo
实施例5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20g、石膏35g、柴胡40g、青蒿35g、甘草12g、陈皮12g、茯苓15g、神曲12g、麦冬25g、人参15g、元参 10g、当归20g、生地15g、白芥子8g。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 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5厘米,进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 4厘米,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
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外感发热患者98例,其中男52例,女46例, 其年龄14 60岁。98例患者中,低热38例,中度热52例,高热8例。
二、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用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年龄酌情增减。本中药组合物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五天为一疗程。
二、疗效标准(1)痊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2)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3)有效体温较前下降,主要症状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4)无效;体温和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如前。
四、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I 5个疗程,痊愈71例,显效14例,有效 10例,无效3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五、典型病例病例1:张某,男,50岁。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I天。病史洗澡感胃,头晕,轻度头痛,咽干,上肢关节酸痛,无咳嗽。没进行治疗,症状加重而就诊。症见头痛、项背发紧,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恶寒无汗,咽喉发干,舌苔薄黄,脉浮滑。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I个疗程,发热恶寒、咽痛、关节酸痛均已缓解,体温已降至正常;继续服药2个疗程,诸症状消失,治愈。
病例2 关某,女,45岁。就诊主诉发热头痛,喉痛、咳嗽3天。病史受凉感冒,自感到周身发冷,白天体温37. 4°C,晚上38. 4°C,周身无力,轻度咽部于痛,伴咳嗽。症见见面红唇干,咽喉潮红,发热头胀,四肢酸楚,无汗,咽喉干痛,口渴喜饮,咳嗽咯痰黄粘不爽。舌红苔黄薄, 脉浮数。服用本发明中药 组合物制备的汤药I个疗程,发热稍退,咽喉干痛已解,咳嗽亦减, 痰色微黄。继续服药2个疗程,诸证均解,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5-20份、石膏20-40份、柴胡20-40份、青蒿20-40份、甘草5_20份、陈皮5_20份、茯苓5-20份、神曲5-20份、麦冬10-30份、人参5_20份、元参10-30份、当归5_20份、生地10-30份、白芥子3-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10份、石膏30份、柴胡30份、青蒿30份、甘草10份、陈皮10份、茯苓10份、神曲10份、麦冬20份、人参10份、元参20份、当归10份、生地20份、白芥子6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麻黄5-20份、石膏20-40份、柴胡20-40份、青蒿20-40份、甘草5-20份、陈皮5-20份、茯苓5-20份、神曲5-20份、麦冬10-30份、人参5-20份、元参10-30份、当归5-20份、生地10-30份、白芥子3-15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润燥、燥湿化痰、祛风散寒的功效,其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组分药源广、配制简便、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3/06GK103041145SQ20121056104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1日
发明者孙红梅 申请人:孙红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