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3224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
背景技术
班替综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化等征象。班替综合征常由各种原因致门 静脉发生梗阻引起。脾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正常人70%的脾静脉血汇入门静脉。如果门静脉发生梗阻,脾脏的回血障碍可出现班替综合征。当充血的原因去除肿大的脾可回缩。晚期病例由于纤维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即使去除病因,脾肿大也无明显回缩。目前认为此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慢性门静脉阻塞或肝硬化所引起的门脉高压、高度脾肿大、贫血与脾功能亢进的一组病征。小儿时期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和脾静脉栓塞,发病缓慢,常因偶然发现脾大而引起家长注意。小儿一般状态较好,无肝病体征。有的患儿早期以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乏力苍白、扪及左上腹肿块(脾大)为主要表现。血象检查呈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块收缩不良及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检查早期无异常改变,有时呈增生现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并见细胞成熟障碍。中期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成熟可受限制,晚期红细胞成熟受到影响。班替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行脾切除手术,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予门-体循环分流术。但是上述手术治疗存在以下缺陷①手术要求小儿年龄在6岁以上;②以肝硬变为主的病例由于肝细胞已有严重损害,手术治疗并无裨益。故而6岁以下小儿班替综合征并无确切治疗方案,仅仅是支持疗法,比如高蛋白、高糖类膳食多种维生素,铁剂或肝剂对贫血有功效,必要时给以输血。故,临床尚缺乏一种专门用于儿童,且不良反应轻的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的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赶黄草6 10份,响铃草8 15份,猫爪草8 15份,垂盆草6 10份,穿山甲6 10份,赤小豆8 15份,知母6 10份,枳实8 15份,干姜3 6份。其最佳重量配比为赶黄草8份,响铃草10份,猫爪草10份,垂盆草8份,穿山甲8份,赤小豆10份,知母8份,枳实10份,干姜5份。其中所述的赶黄草,为景天科扯根菜属植物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 Pursh,以全草入药。性味甘,温。功可利水除湿,祛瘀止痛。
响铃草,为豆科植物假地蓝rotalaria ferruginea Grah.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性味苦微酸;平寒。归肝、肺经。功可滋肾养肝,止咳平喘,利湿解毒。猫爪草,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干燥块根。性味
甘、辛,温。归肝、肺经。功可散结,消肿。垂盆草,为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wrBge.的新鲜或干燥全草。性味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功可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的鳞甲。性味咸,微寒。归肝、胃经。功可通经下乳,消肿排脓,搜风通络。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功可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莖。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可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积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 Osbeck的干燥幼果。功可破气导滞。性味苦、辛、酸,温。归脾、胃经。功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可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燥湿消痰。组方原理班替综合征常由各种原因致门静脉发生梗阻引起。故而现在的治疗多从破气活血入手,但是该种治则临床疗效并不好,而且有动血之虞,盲目扩张血管容易引发已经脆弱的血管壁破裂,促发呕血。且小儿稚阴稚阳,虎狼之药易伤其元阴元阳,阴阳失衡失常,反而容易造成本病演化。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组方独特避免使用行气动血之药,而选用通化之药,从利湿通经入,且配合清热药物;选用佐制药物,使得组方平稳;
2、发明人多年临床经验所得,使用赶黄草、响铃草、猫爪草,三味药物配合,可以有效的快速缓解小儿班替综合征的症状,且无伤肾阴之虞;其中响铃草还有攻补兼施,而猫爪草散结,可以延缓进一步的脾肿大;
3、佐助药物的使用,从肾和脾胃多方面考虑选用垂盆草清利湿热,发明人临床研究表明,加入该药可以迅速缓解门脉高压,尤其适合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例;选取穿山甲通络、赤小豆利水厚气;知母清生阴去虚火;枳实原本用于脾胃病破气散痞,但是发明人临床经验表明,在本方中加入枳实,可以达到调节局部气机的作用,而且与知母配合,枳实还有引经的效果,使知母效果可以延至中焦;
4、药对配合有特色枳实引知母至中焦;枳实配合穿山甲纾解局部气机但不耗气;垂盆草与响铃草配合,则垂盆草还可以作为肝胆经引经药;
5、反佐药物选取干姜温阳通脉,使寒药中有丝丝温阳之气;
6、本发明药物原料用量是经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用量为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原料药重量配比赶黄草6g,响铃草8g,猫爪草8g,垂盆草6g,穿山甲6g,赤小豆8g,知母6g,积实8g,干姜3g。实施例2,原料药重量配比赶黄草10g,响铃草15g,猫爪草15g,垂盆草10g,穿山甲IOg,赤小豆15g,知母IOg,积实15g,干姜6g。实施例3,原料药重量配比赶黄草8g,响铃草10g,猫爪草10g,垂盆草8g,穿山甲8g,赤小豆IOg,知母8g,积实IOg,干姜5g。使用时,将本发明中药赶黄草、响铃草、猫爪草、垂盆草、穿山甲、赤小豆、知母、干姜和枳实加水煎煮两次,合并滤液,分早晚服用。上述的药物剂量为单日量,10岁以上儿童取全量,5^10岁取半量,Γ5岁选取1/4量。 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可以有效达到治疗班替综合征之目的,且副作用较少。上述结果为临床资料充分证明,有关资料如下,其中研究药物使用为实施例3中的原料药重量配比。I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09年I月 2012年9月年龄在2 6岁之间的班替综合征48例,患儿均符合班替综合征诊断标准,各病例均营养状况好,并排除血管先天性畸形。其中男20例,女28例,2 4岁22例,4 6岁26例。分为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 2 方法。1. 2.1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糖类膳食多种维生素,对贫血患儿加用铁剂,必要时给以输血;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中药治疗,4飞岁取半量,2^4岁选取1/4量。1.2.2评价指标治疗后7d、14d、28d行血常规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1. 2. 3安全性评价用药前后均进行肝肾功能检测。1.2.4统计学分析用SPSS 13. O进行统计分析,P〈 O. 05表示有显著性意义。2 结果。2.1两组间有效率比较治疗后28天后,对照组有效率为62. 50% (15/24),治疗组有效率为91. 67% (22/24),二者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2. 2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报道。3.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本发明治疗小儿班替综合征具有疗效好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赶黄草6 10份,响铃草8 15份,猫爪草8 15份,垂盆草6 10份,穿山甲6 10份,赤小豆8 15份,知母6 10份,枳实8 15份,干姜3 6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重量配比为赶黄草8份,响铃草10份,猫爪草10份,垂盆草8份,穿山甲8份,赤小豆10份,知母8份,枳实10份,干姜5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班替综合征的药物,以解决班替综合征的治疗问题。其特征在于由多种中药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为赶黄草6~10份,响铃草8~15份,猫爪草8~15份,垂盆草6~10份,穿山甲6~10份,赤小豆8~15份,知母6~10份,枳实8~15份,干姜3~6份。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治疗班替综合征具有疗效好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3007231SQ20121057807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王西英 申请人:王西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