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708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助行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行器,尤指具有可抵掣于肩窝的支撑构造的助行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中风、肢体障碍等病患,其在复健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辅助工具是助行器。基本上,助行器是指提供由手部协助撑持人体重量而协助走动的工具,通常是在下肢无法稳固支撑身体的重量时使用;然而,现有的助行器无上身支撑架,它只是在协助已能走动者的器具,其对刚开始由病床起身的使用者或体能较弱者而言,仍不是一种安全的 工具,主要是因为这些病患等(以下统称为使用者)常可能在短时间有体力不足或其他因素而失去重心的情况发生,这样可能导致使用者的跌倒。因而,有了如图I所示的助行器A,(台湾地区专利第M367003号),在普通助行器的两侧手握部Al上方设置拐杖部B,这种方式确可协助支撑若干身体重量,并且可若干程度的防止瞬间失力时跌倒的机率。但,上述的助行器,其仍有缺失,主要是其设置拐杖部B的位置,其导致身体过于向前倾斜,除易导致身体向前倾倒外,两脚的前移也会因前方的空间狭小而有向前移动困难;并且,使用者向前行进时必需更提高整个助行器A,后侧的支脚A2向前移动时才不致在经过身体侧边的正下方位置突然接触地面而导致未达使用者预想的预定位置而中途停滞,此种突发情事会令使用者不易因应;并且,两个支撑垫BI之间的宽度很难符合不同体型的使用者,且此种构造使两个后侧支脚A2间的宽度不足,因而确有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先前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此种具有支撑上身的支撑架的助行器加以改良,使这种助行器更符合使用者的实用、安全的需求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助行器改良结构,包括助行器,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架及一组横向连结杆圈围成的具有一开口面的四边形,在开口面的两侧设有助行器的后支脚;两个支撑架,分别具有一纵向杆,且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垫部;其中,所述纵向杆分别插设在所述后支脚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有一对用于支撑肩窝的支撑架,且该支撑架设置于助行器主构架的后侧支脚上方,使得使用者可在自然撑住上身的姿势下让手部略为向前,达成较为理想的姿势,且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的双脚具有较多向前迈进的空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具有向内侧折曲的结构,既可让使用者的重心位在助行器的所有两侧支脚之间的较内侧,且在支撑架取得符合于两个肩窝之间的宽度时,两后侧支脚的支撑点之间具有较大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后支脚间具有高度调整机构,,以适应不同的身高者使用。与现有的助行器相同,本案改良后的助行器亦可被收折,以利包装、运输、收藏等。
图I是现有技术助行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位块的示意图,以及定位块的A-A向剖视图。图6是支撑架调整高低位置的结构剖视图(一)。图7是支撑架调整高低位置的结构剖视图(二)。图8是本实用新型收折状态示意图(一)。图9是本实用新型收折状态示意图(二)。图10是本实用新型收折状态示意图(三)。附图标记说明10_第一侧架;11_前支脚;lla_调整脚;12_后支脚;12a_调整脚;13_上侧连杆;14_下侧连杆;15_握把;16_孔;20_第二侧架;21_前支脚;21a_调整脚;22_后支脚;22a-调整脚;23_上侧连杆;24_下侧连杆;25_握把;26_孔;30_连结杆;31-横杆;32、33_纵向管;34-横向连杆;34a、34b_末端;40-.第一支撑架;41_纵向杆;42-垫部;43_弹簧;43a、43b_末端;44_折曲部;45_孔;46_定位块;46a_盘座;46b_本体;46c-圆弧形头体;46d-孔;50_第二支撑架;51_纵向杆;52_垫部;53_弹簧;54_折曲部;53a、53b_末端;55_孔;56_定位块;56a-盘座;56b-本体;56c-圆弧形头体;56d_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主要是由两个相对的侧架(第一侧架10、第二侧架20)及至少一横向连结杆30组合于第一侧架10、第二侧架20的一个相对的侧边,且在侧面支架10、20的另一个相对的侧边上分别设置第一支撑架40、第二支撑架50。上述构成圈围成一个三个面封闭及一个面开口的概略矩形状态,该开口面提供使用者的活动空间。所述第一侧架10、第二侧架20各具有一前支脚11、21、一后支脚12、22、一上侧连杆13、23、一下侧连杆14、24。所述上侧连杆13、23上设置提供手部舒适握持的把15、25 ;下侧连杆14、24主要是使第一侧架10及第二侧架20的整体结构稳固。后支脚12、22呈管状体,其上设置若干组孔16、26 ;所述组孔16、26可供第一支撑架30、第二支撑架40的设置,并可作高度调整的功能(后叙)。所述连结杆30,其使用于一般的固定式助行器(不可收折),直接固定在一对前支脚11、21之间,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则为可收折的助行器,具有横杆31及纵向管32、33,横杆31的长度设定了助行器前侧的宽度,纵向管32、33提供前支脚11、21的插入且可转动;又,在一般的可收折助行器上,设置另一活动式横向连杆34,其两端34a、34b呈可转动的结合在上侧连杆13、23 ;此横向连杆34的长度可因需要作改变,此构造为习知技术,主要是可控制第一侧架10与第二侧架20的向外张开的宽度,并在收折时可配合作长度改变。[0031]在前支脚11、21、后支脚12、22的下方装设调整脚lla、21a、12a、22a,用以调整助行器的高度(此构造为现有技术)。第一支撑架40与第二支撑架50为设置在后支脚12、22上的结构,其分别具有一纵向杆41、51,于纵向杆41、51的顶端(即,第一支撑架40与第二支撑架50的上方)设置横向的垫部42、52,于纵向杆41、51的下侧设置弹簧43、53等定位装置(后述)。上述的纵向杆41、51均具有向内侧方向折曲的结构,即折曲部44、54,以使支撑身体上部重量的垫部42、52位于两个后支脚12、22之间的靠内侧,使重心位于该两个支脚12、22间的较中心位置,使该两个支脚12、22间的宽度若干程度的大于身体宽度,以免使用者有向侧面跌倒之虞。上述纵向杆41、51插入后支脚12、22的构造实施例如图3-7 (并请参照图2_3)所示,所述支撑架40、50与所述后支脚12、22间具有高度调整机构,该高度调整机构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包括在后支脚12、22的相对侧向由上而下设置若干孔16、26、在纵向杆41、51的下
方侧向设置一对孔45、55、设置弹簧43、53、各两个定位块46、56。所述弹簧43、53如图4所示,呈条状,两末端43a、53a、43b、53b呈横向,可插入定位块46、56中,具有向外侧张开的弹性。所述定位块46、56通过其位置改变可使纵向杆41、51与后支脚12、22呈互为固定状态或可移动状态,亦即可使纵向杆41、51在后支脚12、22的管内作上下移动及定位。如图5所示为其前视图及侧向的剖视图,其具有一盘座46a、56a、一本体46b、56b,该本体46b、56b的前侧为圆弧形头体46c、56c,由盘座46a、56a向本体46b、56b的中间设一孔46d、56d,该孔46d、56d可供弹簧末端43a、53a、43b、53b插入;上述盘座46a、56a的直径大于孔45、55的直径,使定位块46、56被定位在纵向杆41、51的孔45、55的内侧。如图6、7所示,上述的定位块46、56供弹簧43、53插设,并由内而外的设置于孔45、55内侧,纵向杆41、51插在后支脚12、22的管内,定位块46、56的前端的圆弧形头体46c、56c穿过后支脚12、22的孔16、26并使其本体46b、56b卡掣于孔45、55及孔16、26位置,如图6所示纵向杆41、51及后支脚12,22即成为固定状态。如图7所示,则当施力于两个相对的圆弧形体46c、56c使弹簧43、53被压缩时,呈圆弧形的圆弧形头体46c、56c即脱离孔16、26的卡掣状态,则纵向杆41、51可上、下移动,并在下一个孔16、26再度因弹簧43、53的回复力而凸出,呈卡掣状态;以此方式即可定位于使用者所需的位置,亦即调整支撑架40、50的高度。上述的调整高度机构的构成仅为一实施例,这种方式的实施例为习知技术;这类结构也有其他构造以供应用,兹不再赘述。如图8-10所示,为将本实用新型处于收折状态的实施例,当欲收折时,可将支撑杆40、50的部分杆体向下插入后支脚12、22内,使调整脚lla、12a、21a、22a向上套入前支脚11、21及后支脚12、22的下侧,形成如图8所示状态;其次松动横向连杆34(现有方式),将第一侧架10连同第一支撑架40向内靠向连结杆30的面,形成如图9所示状态;再将第二侧架20连同第二支撑架50向内靠,即形成图10所示整个助行器形成较扁平状态。上述收折方式中,先收折第一侧架10或第二侧架20皆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助行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在现有的助行器的后支脚上设置两个支撑架,并且该两个支撑架向内折曲,令使用者的重心稳定的落在整体助行器的最佳位置,且使用者得到更多的支撑,确为一实用的助行器。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使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
权利要求1.一种助行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助行器,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架及一组横向连结杆圈围成的具有一开口面的四边形,在开口面的两侧设有助行器的后支脚; 两个支撑架,分别具有一纵向杆,且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垫部; 其中,所述纵向杆分别插设在所述后支脚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助行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具有向内侧折曲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助行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后支脚间具有高度调整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助行器改良结构,在助行器的两后侧支脚上方设置可伸缩的支撑架,该支撑架并向内侧折曲,使支撑架的上方可位置于使用者的肩窝,且两后侧支脚之间具有比肩部宽大的宽度;形成较多部位支撑使用者及使用者的重心处在助行器的靠近内侧的助行器。
文档编号A61H3/00GK202665918SQ20122025224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邱仁田 申请人:邱仁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