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937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肝支持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和成熟,逐渐成为重型肝炎、肝衰竭及其它一些疾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型生物材料的问世和组织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以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型人工肝,结合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非生物与生物型相结合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设备中的各种治疗流程和本流程设计有部分重叠,但流程设计均不同。人工肝治疗分为非生物型和生物型两大类,现有治疗流程多集中于非生物型治疗过程,或者单一的生物型治疗过程。非生物型主要是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蛋白过滤等。现有临床应用的肝衰竭治疗流程中混合生物治疗应用不多,常常是分段治疗,或两台机器交互治疗。中国专利文献CN101455864A公开了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患者血液经依次经部分血浆置换、血浆灌流、生物人工肝和血液透析后回到患者体内,这是一种在线式的人工肝体外支持装置,对患者血液的处理及处理后的血液回输患者体内是连续进行,这就需要此装置对患者血液的处理能力很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安全稳定系数较低。此外,如果处理后的血液不符合回输患者体内的要求,还会污染自血浆袋流入血液池的新鲜血浆,同时还会污染自分离管流入血液池的红细胞;从而造成新鲜血液的浪费,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且节约病人用血量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流体导通。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一血泵、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血浆分离器、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漏血检测装置和第二血泵,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第一血泵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所述漏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血泵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第一夹管阀和超声气泡探测器。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第一血袋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和管路加热器。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胆红素吸附器、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四血泵,所述第五压力 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夹管阀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包括第五血泵、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生物反应器、细胞滤器、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和第三夹管阀,所述第五血泵和所述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至所述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细胞滤器、所述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夹管阀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生物反应器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之间的管路上。上述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所述第一血袋和所述第二血袋分别位于配血平衡装置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分子吸附循环与生物反应治疗循环过程中血液回路与病人是保持离线的,其流量、压力等物理参数对病人生理应受条件没有任何影响,安全稳定系数高,治疗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减少了血浆的使用量;极大的保证了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治疗安全。解决了一体化混合生物人工肝不间断连续治疗带来的安全性低等问题,解决了治疗时间跨度长的问题,大量缩短了病人治疗时间,而且节约了病人用血量;还解决了非生物治疗与生物反应治疗不协调的矛盾。

图I为本实用新型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第一血袋,2-第二血袋,3-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4-第一血泵,5-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6-血浆分离器,7-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8-第二血泵,9-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10-超声气泡探测器,11-第三血泵,12-管路加热器,13-第二夹管阀,14-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5-胆红素吸附器,16-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7-第四血泵,18-第五血泵,19-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20-生物反应器,21-细胞滤器,22-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3-第一夹管阀,24-漏血检测装置,25-第二夹管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0018]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2,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I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I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2流体导通。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第一血泵4、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
5、血浆分离器6、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漏血检测装置24和第二血泵8,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 ,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所述第一血泵4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所述漏血检测装置24和所述第二血泵8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第一夹管阀23和超声气泡探测器10。所述第一血袋I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6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I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11和管路加热器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13、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胆红素吸附器15、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和第四血泵17,所述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和所述第二夹管阀13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17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包括第五血泵18、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生物反应器20、细胞滤器21、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第三夹管阀25,所述第五血泵18和所述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细胞滤器21、所述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所述第三夹管阀25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血袋I和所述第二血袋2分别位于配血平衡装置上,以实现向人体补充新鲜血液的量与自人体分尚出的血衆量相等。患者体内的血液经所述第一血泵4进入到所述血浆分离器6中,所述血浆分离器6对患者血液进行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分离,分离出来的细胞成分直接回输到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的血浆成分经所述第二血泵8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所述第四血泵17将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输送到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进行吸附处理后又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所述第五血泵18将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输送所述生物反应器20内进行处理后经所述细胞滤器21输送到所述第二血袋2。在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不符合回输到患者体内时,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和所述生物反应器20可以对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循环处理,直至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达到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标准。当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血液达到回输到患者体内标准的时候,将所述第二血袋2的血液输送到所述所述第一血袋I内储存起来,以便向患者体内回输。通过所述第一血泵4、第二血泵8和第三血泵3的动力支持来完成血浆置换流程,所述第一血袋I内事先储存新鲜血浆,作为病人的先期置换血浆。通过所述第四血泵17动力支持来完成血液灌流流程,与血浆置换流程协调进行,所述第二血袋2为收集前期置换的废血袋,通过电子称测量满足一定量的血液收集量,SP可启动此流程。通过泵5动力支持来完成生物治疗流程,如吸附治疗进行I. 5小时后,开始进行生物反应治疗前期准备与冲洗,一切就绪后,开始生物治疗 。所述生物反应器20放置于培养箱内生物反应器摇架平台上,根据治疗及生物培养要求,所述生物反应器20始终处于恒温洁净的空间环境中,同时在所述细胞滤器21中给予氧气供应。此阶段,三个流程治疗在同时进行。所述血浆分离器6、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和所述生物反应器20分别代表三种不同治疗过程,所述第一血袋I为补液袋,所述第二血袋2为废血回收袋,所述第一血泵4为采血泵,所述第二血泵8为分离泵,所述第三血泵7为补液泵,所述第四血泵17和所述第五血泵18分别为分子吸附治疗和生物反应治疗提供血流动力支持,全血流通路共设有8个压力监测点,分别提供采血压、静脉压、跨膜压、分子吸附与生物反应治疗、细胞滤器等装置膜前膜后压力的计算与监测。所述管路加热装置12,确保回路血液的恒温,同时采用超声气泡探测器10和所述第一夹管阀23联动装置,确保回路血液中无气泡进入。在分子吸附循环与生物反应治疗循环过程中血液回路与病人是保持离线的,极大的保证了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治疗安全。本实施例的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解决混合生物人工肝离线治疗的同时,进行血衆置换与血液灌流治疗。采用血衆置换与血液灌流进行血液净化,以便治疗效果的最大化。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所述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均是处于离线治疗阶段,对于病人的安全影响处于最小。本实用新型把生物与非生物人工肝治疗科学有序的合为一体。由于所述治疗装置的流程设计是仅针对于所述第二血袋2内的废血浆的净化治疗,与在线病人处于间接连接关系,故称之为离线,其流量、压力等物理参数对病人生理应受条件没有任何影响,安全稳定系数高,治疗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减少了血浆的使用量。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2),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I)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I)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2)流体导通;所述血浆置换装置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第一血泵(4)、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血浆分离器¢)、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漏血检测装置(24)和第二血泵(8),所述血浆分离器¢)的流体入口与人体血液输出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传感器(3)、所述第一血泵(4)和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传感器(5)依次设置在自人体血液输出口至所述血浆分离器出)的流体入口之间的血液输送管上,所述血浆分离器¢)的血浆成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传感器(7)、所述漏血检测装置(24)和所述第二血泵(8)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血浆分离器(6)的血浆成分出口至所述废血浆入口之间的血浆输送管路上,自所述血浆分离器出)的细胞成分出口至人体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第一夹管阀(23)和超声气泡探测器(10);所述第一血袋(I)通过人体输血管路与所述血浆分离器(6)和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传感器(9)之间的管路流体导通;自所述第一血袋(I)起,在所述人体输血管路依次设置有第三血泵(11)和管路加热器(12);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和生物反应治疗装置;所述分子吸附治疗装置包括第二夹管阀(13)、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胆红素吸附器(15)、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和第四血泵(17),所述第五压力检测传感器(14)和所述第二夹管阀(13)依次设置在自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四血泵(17)和所述第六压力检测传感器(16)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胆红素吸附器(15)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生物反应治疗装置包括第五血泵(18)、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生物反应器(20)、细胞滤器(21)、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第三夹管阀(25),所述第五血泵(18)和所述第七压力检测传感器(19)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第二血袋(2)至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细胞滤器(21)、所述第八压力检测传感器(22)和所述第三夹管阀(25)依次设置在自所述生物反应器(20)的流体出口至所述第二血袋(2)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血袋(I)和所述第二血袋(2)分别位于配血平衡装置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离线型混合式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装置和治疗装置,还包括具有废血浆入口和回输血浆出口的第二血袋,所述血浆置换装置的废血浆出口与所述废血浆入口流体导通,所述回输血浆出口与第一血袋流体导通,所述第一血袋用于向人体内供给血浆,所述治疗装置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血袋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治疗效果好、安全系数高且节约病人用血量。
文档编号A61M1/14GK202699700SQ20122030327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游绍莉, 荣义辉, 辛绍杰, 貌盼勇, 刘鸿凌, 田林怀, 朱冰 申请人:游绍莉, 荣义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