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胶囊内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275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控胶囊内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胶囊内镜。
背景技术
胶囊内镜,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像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动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老年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但是现有的胶囊内镜均是被吞入后由肠道排出体外,不仅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而且无法人为的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停留位置和时间,另外这种胶囊内镜也是一次性使用,费用也较高,限制了应用范围,市场难以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胶囊内镜,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镜胶囊无法人为的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停留位置和时间的问题,同时可一次性完成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直肠检查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可控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所述胶囊内镜的尾端设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上还连接有可溶线,在该可溶线上还连接有用于牵引胶囊内镜的连接线,且该连接线的直径不大于 2mm。 为了减少连接线在病人体内移动对人体的伤害,所述连接线上裹附有保护层。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为固定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小圆环,或设置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通孔。为了方便医生拉动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远离胶囊内镜一端还设有拉环。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保护层厚度不大于0.5mm,所述可溶线的长度为I 3cm。另外,所述可溶线为羊肠线。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发明在胶囊内镜的尾端设置了连接装置,以及在连接装置上还设置了连接线,其直径小于2_,在进行临床操作时,临床医生可通过连接线控制胶囊内镜在病人消化系统中的停留的位置,同时可以控制在消化系统中停留的时间,以便拍摄到更多的图像,以达到临床医生对病情诊断的需求,当在胃或食道内进行拍摄完成后,可通过拉动连接线将胶囊内镜从病人体内拉出,操作相当方便;本发明在连接线上裹附有保护层,且保护层的厚度不大于0.5_,从而保证了连接线依然很细,便于进入人体,当连接线进入消化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连接线对人体的伤害,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2 )本发明的连接装置与连接线之间设有用于连接二者的可溶线在胶囊内镜完成食道、胃肠某段检查后,可溶线溶断,胶囊内镜便与连接线分离,然后进入远端胃肠及结肠继续检查,此时只需将连接线单独拉出即可,胶囊内镜完成检查后则自行排出体外,减少了将胶囊内镜从小肠内拉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难度。(3)本发明连接线上还设有拉环,在对病人消化系统检查完毕后,可通过拉动拉环将胶囊内镜很方便的缓慢拉出,染病后进行消毒,便可反复观察病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1-胶囊内镜,2-连接装置,3-可溶线,4-连接线,5-拉环,6-滴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可控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1,所述胶囊内镜I的尾端设有连接装置2,该连接装置2上还连接有可溶 线3,在该可溶线3上还连接有用于牵引胶囊内镜的连接线4,且该连接线4的直径不大于2mm ;为了保证尽量不改变胶囊内镜的外部结构,以及其小体积的特征,所述连接装置为固定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小圆环,或设置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通孔,然而本实施例采用小圆环作为连接装置,而将可溶线穿过小圆环,然后将其两个端头均与连接线相连,然而可溶线的长度为I 3cm,其直径则根据临床手术需要胶囊内镜在其体内进行拍摄的时长来判定,以达到拍摄完成后,可溶线溶断,避免拍摄完成后连接线仍在体内停留了较长时间。当然如果仅仅是在胃或食道中进行拍摄,就不需要可溶线被溶断,直接可将胶囊内镜从胃或食道从通过拉动连接线将其取出,不需要从通过小肠后排出体外;而如在小肠内进行拍摄时,则可以通过可溶线溶断后,连接线则从口中拉出即可,胶囊内镜便与连接线分离,让胶囊内镜自行进入远端小肠及结肠继续检查,操作方便。当拉胶囊内镜3时,连接胶囊内镜的连接线5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在连接线5上还设置有保护层,该保护层优选为硅胶制作而成,该连接线5被薄薄的硅胶层包裹,该硅胶层厚度不超过0.5_ ;当然也可连接线外设置外套管起到相同的保护作用。为了便于临床医生能够很顺利的将胶囊内镜从人体内拉出,故而在所述连接线3远离胶囊内镜I 一端还设有拉环4,医生只需拉动拉环便能顺利的拉出胶囊内镜,操作方便。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仅在于连接装置为设置于胶囊内镜上的通孔,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可控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1,所述胶囊内镜I的尾端设有连接装置2,该连接装置2上还连接有可溶线3,在该可溶线3上还连接有用于牵引胶囊内镜的连接线4,且该连接线4的直径不大于2mm ;为了保证尽量不改变胶囊内镜的外部结构,以及其小体积的特征,所述连接装置为固定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小圆环,或设置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通孔,然而本实施例采用小圆环作为连接装置,而将可溶线穿过小圆环,然后将其两个端头均与连接线相连,然而可溶线的长度为I 3cm,其直径则根据临床手术需要胶囊内镜在其体内进行拍摄的时长来判定,以达到拍摄完成后,可溶线能够较快的被溶断,避免拍摄完成后连接线仍在体内停留了较长时间。当然如果仅仅是在胃或食道中进行拍摄,就不需要可溶线被溶断,直接可将胶囊内镜从胃或食道从通过拉动连接线将其取出,不需要从通过小肠后排出体外;而如在小肠内进行拍摄时,则可以通过可溶线被溶断后,连接线则从口中拉出即可,胶囊内镜便与连接线分离,进入远端胃肠及结肠继续检查,随后自行通过小肠排出体外,操作方便。为了避免连接线过于干燥造成很难进入病人的消化系统,故而所述连接线远离胶囊内镜一端还固定连接有一个滴管,该连接线端头位于滴管管口内,且该连接线的直径正好与滴管管口内径相等,当病人吞服胶囊内镜后,可通过滴管慢慢滴加水将连接线润湿,保证连接线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 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可控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1),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内镜(I)的尾端设有连接装置(2 ),该连接装置(2 )上还连接有可溶线(3 ),在该可溶线(3 )上还连接有用于牵弓I胶囊内镜的连接线(4),且该连接线(4)的直径不大于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4)上裹附有保护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2)为固定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小圆环,或设置于胶囊内镜上用于与连接线相连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4)远离胶囊内镜Cl)的一端还设有拉环 (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厚度不大于0.5mm,所述可溶线(3)的长度为I 3cm。
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可控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线(3)为羊肠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胶囊内镜,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镜胶囊无法人为的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中停留位置和时间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胶囊内镜,所述胶囊内镜的尾端设有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上还连接有可溶线,在该可溶线上还连接有用于牵引胶囊内镜的连接线,且该连接线的直径不大于2mm。使用本发明时,可通过控制连接线牵引胶囊内镜,使其能够在随意位置停留较长时间,同时可让其停留在医生所需要的位置,以便拍摄到更多的图像,以达到临床医生对病情诊断的需求。另外,本发明在对胃肠进行一定时间的检查后,可溶线溶断,连接线则从口中拉出即可,胶囊内镜与连接线自然分离,进入远端胃肠及结肠继续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完成后,自行排出体外。
文档编号A61B1/00GK103222844SQ20131014739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5日
发明者徐辉, 蒋明德, 陈虹彬, 刘炼炼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