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槐花10-15、皂荚3-5、地肤子2-4、蛇床子1-3、黄芪5-7、麻柳叶4-5、雄黄3-5、马齿苋6-8、车前草5-7、玉鼓3-4、苍术2-4、金银花5-7、淡竹叶4-6、千里光1-2、土槿皮3-5、蒲黄5-6、地鳖虫3-5、竹虱子4-6和石柑2-4;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防腐抑菌、消炎除臭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癣,本发明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不复发且成分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0003]
【背景技术】
[0004]皮肤癣是皮肤的真菌感染,常发生于掌、跖与指、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0005]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循经上行于手则发于癣,下注于足则发足癣,或由湿热生虫,或疫行相染所致,皮肤癣都是难以彻底治愈的皮肤病;皮肤癣治疗比较困难,不易根治;手癣中医称之为“鹅掌风”,足癣中医又称“脚湿气”;皮肤癣都是难以彻底治愈的皮肤病,现有的外用药膏均有治疗效果慢、人们不易坚持用药的缺点。
[0006]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
[0008]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槐花10-15、皂荚3-5、地肤子2-4、蛇床子1-3、黄芪5-7、麻柳叶4-5、雄黄3-5、马齿苋6_8、车前草5_7、玉鼓3_4、苍术2_4、金银花5-7、淡竹叶4-6、千里光1-2、土槿皮3-5、蒲黄5_6、地鳖虫3_5、竹虱子4_6和石柑2_4。
[0009]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槐花12、皂荚4、地肤子3、蛇床子2、黄芪6、麻柳叶4.5、雄黄4、马齿苋7、车前草6、玉鼓3.5、苍术3、金银花6、淡竹叶5、千里光1.5、土槿皮4、蒲黄5.5、地鳘虫4、竹風子5和石柑3。
[0010]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10-15天即可康复。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防腐抑菌、消炎除臭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癣,本发明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不复发且成分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00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1: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槐花12、皂荚4、地肤子3、蛇床子2、黄芪6、麻柳叶4.5、雄黄4、马齿苋7、车前草6、玉鼓3.5、苍术3、金银花
6、淡竹叶5、千里光1.5、土槿皮4、蒲黄5.5、地鳖虫4、竹虱子5和石柑3。[0014]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加入适量的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外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10-15天即可康复。
[0015]典型病例: 病例1:冯某,男,52岁,背部长有若干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消退,皮损呈环状,边缘有干燥性鳞屑,自觉痒,涂敷本发明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5天后,红色丘疹的面积明显减少,继续涂敷10天后,根治,无复发。
[0016]病例2:曹某,男,61岁,手部患有手癣,单侧发病于手指端屈侧,表现为小水疱、干燥脱屑、粗糙增厚,并逐渐扩展至掌心及邻近手指及甲板,自觉痒,涂敷本发明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3天后,癣面积明显减少,瘙痒也几乎没有了,继续涂敷一周后,根治。
[0017]病例3:严某,男,36岁,患有足癣,自觉痒,发生皲裂时可引起疼痛,治疗多次无效果,不易治愈,涂敷本发明的中药,每日一次,涂敷4天后,足癣面积明显减少,继续涂敷一周后,根治。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槐花10-15、皂荚3-5、地肤子2-4、蛇床子1-3、黄芪5-7、麻柳叶4_5、雄黄3_5、马齿苋6_8、车前草5_7、玉鼓3-4、苍术2-4、金银花5-7、淡竹叶4-6、千里光1_2、土槿皮3_5、蒲黄5_6、地鳖虫3_5、竹虱子4-6和石相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皮肤癣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槐花12、皂荚4、地肤子3、蛇床子2、黄芪6、麻柳叶4.5、雄黄4、马齿苋7、车前草6、玉鼓3.5、苍术3、金银花6、淡竹叶5、千里光1.5、土槿皮4、蒲黄5.5、地鳖虫4、竹虱子5和石柑3。`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3656272SQ20131058781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杨莉 申请人: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