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193阅读:972来源:国知局
制氧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制氧车,包括:移动底盘以及固定设置在移动底盘上的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空气缓冲罐、制氧机、氧气存储罐、吸氧终端及用于提供电能的发电机组;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用于制备压缩空气、并同时进行冷却、干燥处理;空气缓冲罐与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压缩空气;制氧机的输入端与空气缓冲罐输出端相连,用于利用压缩空气制备氧气;氧气存储罐与所述制氧机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氧气,并为吸氧终端提供氧气。本发明提供的制氧车,移动灵活方便,即便在现场没有市电供电保障的情况下,也可实现随时随地提供充足氧气源,进而保证在抢险或救援现场提供充足氧气,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专利说明】制氧车
【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制氧车。
【背景技术】
[0002]在抢险、救援等特殊情况下,吸氧是伤员所必须的急救措施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通过汽车等移动设备装载氧气瓶到救援现场,以供伤员利用
吸氧罩由氧气瓶吸氧。
[0004]但是,由于氧气瓶容量和移动设备运送能力有限,在伤员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氧气瓶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严重影响救治效果。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制氧车,可实现移动制氧,为救援现场提供充足的氧气源。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制氧车,包括:移动底盘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上的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空气缓冲罐、制氧机、氧气存储罐、吸氧终端及用于提供电能的发电机组;
[0007]所述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用于制备压缩空气、并同时进行冷却、干燥处理;
[0008]所述空气缓冲罐与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所述压缩空气;
[0009]所述制氧机的输入端与所述空气缓冲罐输出端相连,用于利用所述压缩空气制备
氧气;
[0010]所述氧气存储罐与所述制氧机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所述氧气,并为吸氧终端提供氧气;
[0011 ] 氧气瓶,用于存储压缩氧气;
[0012]氧气压缩机,所述氧气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氧气存储罐连接,用于将氧气压缩;
[0013]充供氧转换装置,具有充氧输入接口、第一充氧输出接口、第二充氧输出接口、供氧输入接口和供氧输出接口 ;所述充氧输入接口与所述氧气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充氧输出接口和第二充氧输出接口分别连接有所述氧气瓶,用于将压缩后的氧气充入给对应的所述氧气瓶;所述供氧输入接口与所述氧气存储罐连接,所述供氧输出接口与所述吸氧终端连接,用于将氧气经供氧通路输出给所述吸氧终端。
[0014]本发明提供的制氧车,通过利用空气实地制备氧气,且移动灵活方便,实现了随时随地提供充足氧气源,即便在现场没有市电供电保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实时制氧,进而可以保证在抢险或救援现场提供充足氧气,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了抢险救灾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5]图1为本发明制氧车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6]图2为图1中的制氧车移动底盘部分俯视的布局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所示的制氧车的制氧工作原理图;
[0018]图4为图3中充供氧转换装置的内部结构原理图;
[0019]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移动供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图1为本发明制氧车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的制氧车移动底盘部分俯视的布局示意图;请参照图1-3,本实施提供一种制氧车,包括:移动底盘10、以及固定设置在移动底盘10上的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空气缓冲罐22、制氧机23、氧气存储罐24、吸氧终端及用于提供电能的发电机组3。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用于制备压缩空气、并同时进行冷却、干燥处理,即可以将外部空气压缩、并同时完成冷却、干燥处理,从而输出干燥的、温度较低的压缩空气;空气缓冲罐22与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上述压缩空气;制氧机23的输入端与空气缓冲罐22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利用压缩空气制备氧气;氧气存储罐24与制氧机23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氧气,并为吸氧终端提供氧气。
[0021]具体地,移动底盘10可以为汽车底盘,优选地可以为越野车底盘,以满足在高原、野外等恶劣路况行驶的需求;其中,移动底盘10可以由承载平台和用于带动该牵引平台移动的牵引装置11组成。
[0022]承载平台可具有一水平的顶面,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空气缓冲罐22、制氧机
23、氧气存储罐24及发电机组3均可固定安装在承载平台上,需要设置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具体使用需求来布置;吸氧终端可以采用接口形式,当需要吸氧时,可以将湿化瓶与吸氧终端连接、再将吸氧面罩连接到湿化瓶上,现场人员便可通过吸氧面罩吸氧,其中湿化瓶可以起到对氧气加湿的作用。优选地,可以将发电机组3设置在承载平台上、背离牵引装置11所在一端,以尽量减少其工作过程中振动和噪声的影响。
[0023]发电机组3可以为柴油发电机组,并通过相应的电气控制系统为移动底盘上的各设备供电。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可以选择本领域中功率较大的型号,以保证在高原等空气稀薄的现场,也能制备出足够量的压缩空气。储气罐22可以连接在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与制氧机23之间,以对制备出的压缩空气进行充分的缓冲冷却后,输出至制氧机。
[0024]本实施例中的制氧机23可以采用医用制氧机,其将空气中的氮气分离以获取高纯度的氧气;该制氧机还可具有一用于排放分离出的氮气的排放管,且在该氮气排放管上还可以设置消音器26,以降低排氮气产生的噪声。
[0025]制氧机23的输出端可以直接连接有氧气存储罐24,以通过该氧气存储罐24收集制备出的氧气,吸氧终端则可以直接与氧气存储罐24连接,以供现场人员直接通过吸氧终端吸氧。其中,氧气存储罐24可以密封罐体,通过管路与各吸氧终端连通;当需要吸氧时,可将湿化瓶与吸氧终端通过快速插头连接在一起,再将吸氧面罩通过连接软管与湿化瓶相连通,便可供车上或车下人员利用吸氧面罩吸氧。吸氧终端也可以与充供氧转换装置的供氧输出口 284连接,以供现场人员直接通过吸氧终端吸氧。
[0026]本实施例提供的制氧车的制氧过程具体为,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将现场空气压缩、并冷却干燥后输入到空气缓冲罐22中,然后再进入到制氧机23中,制氧机23利用压缩空气制备出氧气,这些氧气进入到氧气存储罐24中,作为吸氧终端的氧气源,实地、实时为现场人员提供氧气。
[0027]本实施例提供的制氧车,通过利用空气实地制备氧气,且移动灵活方便,实现了随时随地提供充足氧气源,即便在现场没有市电供电保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实时制氧,进而可以保证在抢险或救援现场提供充足氧气,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了抢险救灾能力。
[0028]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制氧车,还可以包括:氧气瓶25、氧气压缩机27和充供氧转换装置28。氧气瓶25用于存储压缩氧气,氧气压缩机27的输入端与氧气存储罐24连接,用于将氧气压缩,并输出;充供氧转换装置28,具有充氧输入接口 280、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供氧输入接口 283和供氧输出接口 284;充氧输入接口 280与氧气压缩机27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和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分别连接有氧气瓶25,用于将压缩后的氧气充入给对应的氧气瓶25 ;供氧输入接口 283与氧气存储罐24连接,供氧输出接口 284与吸氧终端连接,用于将氧气经供氧通路输出给各吸氧终端。以在为吸氧终端提供足够的氧气源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氧气压缩机将剩余的氧气压缩并输入到氧气瓶中存储;不但保证了足够储备氧气源,而且还可以提供氧气瓶供现场使用。
[0029]具体地,充供氧转换装置28内部可设有连通充氧输入接口 280和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和/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的气流管路;需要充氧的氧气瓶25可以连接在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上;当氧气存储罐24中的氧气经氧气压缩机27加压后、则可以经充氧输入接口 280、气流管路后经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充入到对应的氧气瓶25中,实现了对氧气瓶的充气。而供氧输入接口 283则可以与氧气存储罐24直接连接,且充供氧转换装置28内可另设连接供氧输入接口 283和供氧输出接口 284的另一气流管路,以使氧气可以直接提供给与供氧输出接口 284连接的吸氧终端,保证实时吸氧功能的实现。
[0030]图4为图3中充供氧转换装置的内部结构原理图;如图4所示,上述充供氧转换装置内部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具体地,充供氧转换装置28还可以包括:
[0031]并联在充氧输入接口 280和供氧输出接口 284之间的第一气流管路291和第二气流管路292,第一气流管路291和第二气流管路292上分别设置有三通控制阀29,且第一气流管路上291的三通控制29阀余下的一个公共端口 293与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连通、第二气流管路292上的三通控制阀29余下的一个公共端口 293与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连通。其中,三通控制阀29包括接入到第一气流管路291或第二气流管路292中的两个分端口 294,以及另外一个用于连接至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的公共端口 293,充氧输入接口 280可通过金属软管与氧气压缩机27的输出端连接,且在公共端口 293在一种工作状态下只能与两个分端口 294中的一个导通或均不导通,通过控制三通控制阀29内部的阀芯动作可以使其在不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当然,三通控制阀29可以为手动阀也可以为电磁阀。
[0032]例如,三通控制阀29可为手动阀,当需要为氧气瓶25充氧时,可分别转动两个三通控制阀29的阀芯使公共端口 293和靠充氧输入端280更近的一个分端口 294导通,则开启氧气压缩机27后,压缩氧气便可分别经第一气流管路291和第二气流管路292的充氧段29a部分及三通控制阀29进入到与其连接的氧气瓶25中,实现为氧气瓶充氧;当需要利用氧气瓶25为吸氧终端供氧时,可将三通控制阀29处于公共端口 293与另外一个分端口 294导通,此时,第一气流管路291和第二气流管路292的充氧段29a内无气流,氧气瓶25中的氧气可分别经三通控制阀29和第一气流管路291和第二气流管路292的供氧段29b进入到供氧输出端284,从而实现为连接在供氧输出端284的吸氧终端提供氧气源。当然,当关闭一个三通控制阀29时(即公共端口与两个分端口均不导通时),也可以实现对该三通控制阀29连接的氧气瓶25结束充氧。
[0033]由此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充供氧转换装置可以实现为氧气瓶25充氧、利用氧气存储罐24中收集到的氧气为吸氧终端供氧,以及利用充好的氧气瓶25为吸氧终端供氧;并且,还能直接实现氧气瓶25充氧和利用氧气瓶25为吸氧终端供氧之间的切换,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频繁拆卸氧气瓶接口,方便了操作。[003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供氧转换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充氧输出接口、第四充氧输出接口,对应地,还可以包括分别连接在充氧输入接口 280和供氧输出接口 284之间第三气流管路、第四气流管路等等,每个气流管路上均可设置有上述三通控制阀,从而实现对多个氧气瓶的充氧,并可利用该多个氧气瓶进行供氧。
[0035]进一步地,本制氧车还可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底盘10上的车厢体20,车厢体20内形成有容置空腔;空气压缩冷却干燥一体机21、压力缓冲罐22、制氧机23、氧气存储罐
24、吸氧终端、发电机组3、氧气压缩机27和氧气瓶25可均位于车厢体20的容置空腔内。
[0036]具体地,车厢体20包括侧壁和顶棚,整个车厢体20呈一长方体状,即侧壁可以围成一矩形,且包括沿横向延伸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以及形成在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沿纵向延伸的两个旁侧壁。
[0037]进一步地,车厢体20还可以包括一隔离侧壁202,隔离侧壁202将容置空间分隔为操作室201和电力室203,隔离侧壁202上可开设一窗口 205,以从操作室201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电力室202内发电机组3的工作状况;发电机组3可以固定设置在电力室203中,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21、冷却干燥机22、制氧机23、氧气存储罐24、吸氧终端、氧气压缩机27和氧气瓶25均位于操作室201内;其中操作室201内各设备的布局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场景确定,本发明不作过多限定。本实施例通过将操作室和电力室分类容纳各设备,可以减少发电机组对其它设备的电磁干扰等不利影响。
[0038]在电力室203中后部靠近发电机组3处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加热器,用于加热发电机组燃油冷却液。该加热器采用柴油暖风机加热形式,其启动和控制装置(包括操作界面和控制系统)可以固定在操作室201内侧壁上的发电机组电气柜中。柴油暖风机的进油口与发电机组燃油冷却液一端口相连,柴油暖风机的回水口与发电机组燃油冷却液另一端口相连。并可在柴油暖风机与发电机组油箱相连的油管上设手动阀门,以实施控制。在高原高寒条件下,通过加热器对发电机组燃油冷却液进行加热,可保证发电机组顺利启动。
[0039]另外,为进一步保证制氧车能顺利启动,在操作室201外底部也可固定设置柴油暖风机,该柴油暖风机的启动和控制装置(操作界面和控制系统)也可固定在操作室201内电气柜中;该柴油暖风机的进风口从操作室外左后侧底部引入操作室201内,向操作室201送暖风。该柴油暖风机的回风口可从操作室前侧底部穿出返回;且该柴油暖风机的油管通过手动阀门与汽车油箱相连。
[0040]可选地,所述车厢体20顶部还可以设置有用于遮挡阳光的帐篷。具体地,帐篷可以包括立杆、支杆和网状的帐篷布,帐篷布的中央固定设置有竖直的、用于支持到车厢体20顶面上的立杆,一根该立杆即可将遮阳帐篷支撑起来,支杆一端与车厢体20对应立杆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则与帐篷布边缘挂接,以使四根支杆由立杆向周围伸出至帐篷布边缘并将帐篷布周边固定;其中四个支杆可以互成90度伸出,支杆的一端与操作室车顶部中央处相连,斜支杆与车顶两个边角外挂相连。帐篷布可以由防伪网制作而成,以有效削弱风力。夏季作业时,帐篷的设置可以有效降低车厢体20内操作件的温升,给现场作业人员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在不需使用时,可将帐篷布及立杆、支杆收起放入帆布包装带内,通过绑带固定在操作室的地板上。
[0041]优选地,侧壁可包括内部的第一金属层、外部的第二金属层以及夹设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聚氨酯泡沫层。前侧壁、后侧壁、旁侧壁及隔离侧壁202均可以采用上述夹层结构,且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可以为铝层,提高了加工工艺性,且其间设置的聚氨酯泡沫还可以有效隔振减噪。
[0042]优选地,操作室201可位于电力室203和牵引装置11之间,从而使得发电机组3位于远离牵引装置11的车尾处,并且电力室203的侧壁还具有新风进口,以在发电机组3采用柴油发电时,提供工作时需要的流动空气;电力室203顶部后方还可以设散热口,以使发电机组3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散掉,保证其正常工作。另外,电力室203和操作室201的一侧壁上可设置有出入门204,方便人员进入车厢体20内吸氧或检修设备。
[0043]在操作室201内、且在移动底盘10上的地面上可设置供氧管绕盘,以将供氧管缠绕在该供氧管绕盘上;其中,供氧管用于将制氧车制取的氧气输送至各吸氧终端或氧气瓶。供氧管绕盘运输时通过绑带固定在操作室地板上。
[0044]车厢体20内还包括移动供氧装置29(如图5所示),其上设置有多个输出接口 290,使用时可以将移动供氧装置29放置到车外附近,并将该移动供氧装置29的输入端与供氧管绕盘上的氧气管输出端相连,移动供氧装置的输出接口 290可与吸氧面罩或鼻吸管输入端相连,为多名需要吸氧的人员同时供氧。在制氧车运输过程中,移动供氧装置可通过绑带固定在操作室地板上。
[004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吸氧终端可以为多个,可分布在车厢体20内部和外部,此时,氧气存储罐24可以经汇流排分接到不同位置的吸氧终端。具体地,吸氧终端可以分别设置在车厢体20的两个旁侧壁朝外的表面上,供现场人员在车外吸氧使用;同时还可以在车厢体20、紧邻牵引装置11的前侧壁上设置多个吸氧终端,供牵引装置11的驾驶室内的司机使用;具体地,车厢体20的前侧壁可以即为驾驶室的后侧壁,该处可设置吸氧终端,且在吸氧终端与车厢体20内的氧气压缩机连接的管路上可设置快插接口,便于在驾驶室维修时快速断开供氧管路。车厢体20上还可设置用于罩设吸氧终端的防护罩,以在不使用时保证吸氧终端的卫生,使用时,则可以方便地开启防护罩,将吸氧终端露出供吸氧使用。
[0046]另外,车厢体20外侧还可以设置有外部充氧接口 288,该外部充氧接口可以与充供氧转换装置28的第一充氧输出接口 281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 282连接,这样,在车外部也可以实现为氧气瓶充氧,进一步地,车厢体20外侧的吸氧终端还可与充供氧转换装置28的供氧输出接口 284连接,还能实现通过氧气瓶为吸氧终端供氧。
[00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制氧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盘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上的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空气缓冲罐、制氧机、氧气存储罐、吸氧终端及用于提供电能的发电机组; 所述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用于制备压缩空气、并同时进行冷却、干燥处理; 所述空气缓冲罐与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所述压缩空气; 所述制氧机的输入端与所述空气缓冲罐输出端相连,用于利用所述压缩空气制备氧气; 所述氧气存储罐与所述制氧机的输出端相连,用于存储氧气,并为吸氧终端提供氧气; 氧气瓶,用于存储压缩氧气; 氧气压缩机,所述氧气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氧气存储罐连接,用于将氧气压缩; 充供氧转换装置,具有充氧输入接口、第一充氧输出接口、第二充氧输出接口、供氧输入接口和供氧输出接口 ;所述充氧输入接口与所述氧气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充氧输出接口和第二充氧输出接口分别连接有所述氧气瓶,用于将压缩后的氧气充入给对应的所述氧气瓶;所述供氧输入接口与所述氧气存储罐连接,所述供氧输出接口与所述吸氧终端连接,用于将氧气经供氧通路输出给所述吸氧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充供氧转换装置还包括: 并联在所述充氧输入接口和供氧输出接口之间的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所述第一气流管路和第二气流管路上分别设置有三通控制阀,且第一气流管路上的所述三通控制阀余下的一个公共端口与所述第一充氧输出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管路上的所述三通控制阀余下的一个公共端口与所述第二充氧输出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上的车厢体,所述车厢体内形成有容置空腔;所述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空气缓冲罐、制氧机、氧气存储罐、发电机组、氧气压缩机、充供氧转换装置和氧气瓶均位于所述车厢体的容置空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体包括侧壁和顶棚;所述侧壁包括内部的第一金属层、外部的第二金属层以及夹设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聚氨酯泡沫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体还包括一隔离侧壁,所述隔离侧壁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为操作室和电力室;所述发电机组固定设置在所述电力室,所述空气压缩冷干一体机、空气缓冲罐、制氧机、氧气存储罐、氧气压缩机和充供氧转换装置均位于所述设备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体顶部还设置有用于遮挡阳光的帐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室位于所述电力室和所述牵引装置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力室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出入门,所述电力室的两侧壁还具有空气入口,所述电力室的后部顶盖设置有散热口 ;所述操作室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出入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体的内部和外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吸氧终端;所述车厢体的外侧还设有外部充氧接口,所述外部充氧接口与所述充供氧转换装置的第一充氧输出接口或第二充氧输出接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制氧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底盘为越野汽车底盘。
【文档编号】A61M16/00GK103638584SQ201310596067
【公开日】2014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2日
【发明者】石梅生, 王济虎, 李小明, 李生轶, 薛欣, 马军, 田涛, 高万玉, 高振海, 刘红斌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