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液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输液技术,通常是将注射液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袋)中,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使其持续、稳定地注射入人体静脉中,其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输液瓶(袋)悬挂于输液架的顶端,注射液通过重力势能的作用,匀速滴入贮液腔中,贮液腔的两端则分别通过输液管与输液瓶(袋)以及人体静脉相连通,其中,当注射液进入人体后,在贮液腔内形成真空,人体静脉压则等于贮液腔内液体至针头之间液体的压力,随着贮液腔中注射液的不断滴入,即可形成将注射液输入人体静脉的压差,达到治疗的目的。在输液前应排尽空气,输液过程中,则应尽可能的保证输液者体位与输液瓶(袋)的高度差,以维持注射液的正常输入,当输液瓶(袋)的药液注射完时,还应及时更换新的药液,以免外界空气通过输液瓶(袋)进入静脉形成栓塞。目前医院用的输液装置,并不能在输完药液后自动封闭,在输液结束时,空气会通过输液管进入人体静脉。因此,在输液时,必须不断监视输液进度,一旦输尽,就要立即更换输液瓶(袋)或起针,否则,空气就会输入血管,造成危害,尤其是值班护士要及时巡视、密切观察,保证液体更换或起针的及时,防止监视失误而造成危险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设有随液体移动的浮子,当贮液腔内的液体流尽时,浮子能随液体移动至贮液出口的位置,防止空气进入人体静脉,有效的保证了输液者的安全,防止因监视失误而造成空气栓塞等医疗事故的发生。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包括连通于药瓶以及注射针之间的贮液腔,所述的贮液腔包括与药瓶相连通的贮液入口以及与注射针相连通的贮液出口,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因为更换药液不及时而导致空气的存留,如果空气不及时排除干净,直接进入血管内是非常严重的输液并发症,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贮液腔内设有随液体移动的浮子,所述浮子的外径大于贮液入口、贮液出口的直径。使用时,药瓶悬挂于输液架的顶端,药液从贮液入口滴入贮液腔内,再通过贮液出口输入人体,当药液滴完后,浮子随贮液腔内液位的下降而下降,当贮液腔内的药液输尽时,浮子则可将贮液出口堵住,防止空气的进入,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更好的实现浮子的密封性,在所述的贮液出口处还设有容纳浮子的卡槽,当浮子随液位下移至贮液出口时,恰好能卡入卡槽内,防止空气的进入。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浮子呈球状结构。由上述结构可知,所述的卡槽与贮液腔底端组合形成葫芦状结构,设计美观、实用。[0009]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浮球为由塑料制作而成的空心结构,在应用时,浮球应浮于贮液腔的液面上,保证药液输尽后能及时将贮液出口堵住,效果明显,当然,采用塑料制作,其成本也较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利用浮子的设计能有效的防止空气进入人体血管,避免了因更换药液不及时而导致的空气存留现象,有效的保证了输液者的安全,防止因监视失误而造成空气栓塞等医疗事故的发生。(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卡槽的设计,有效的加强了贮液腔的密封功能,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浮子可设置为球形,而卡槽的结构则与浮子相对应,与贮液腔下端组合形成葫芦状结构,美观实用。(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浮子为塑料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简单,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图1为现有技术中输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A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贮液腔,2-贮液入口,3-贮液出口,4-浮子,5-上输液管,6_下输液管,7-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目前医院用的输液装置,如图1所示,并不能在输完药液后自动封闭,在输液结束时,空气会通过输液管进入人体静脉形成栓塞,因此,在输液时,必须不断监视输液进度,一旦输尽,就要立即更换输液瓶(袋)或起针,否则,空气就会输入血管,造成危害。而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如图2所示,它包括连通于药瓶以及注射针之间的贮液腔1,在贮液腔I上分别设有与药瓶相连通的贮液入口 2以及与注射针相连通的贮液出口 3,贮液入口 2通过上输液管5与药瓶连通,而贮液出口 3则通过下输液管6与注射针连通,为避免空气的进入,在贮液腔I内设有随液体浮动的浮子4,浮子4的外径应大于贮液入口 5、贮液出口 6的直径,以保证浮子的正常工作。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浮球4可采用塑料制作而成,设计成空心结构,在应用时,浮球4应浮于贮液腔I的液面上,保证其工作效率,当然,采用塑料制作,其成本也较低。为加强贮液腔I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在贮液出口 3处还设有容纳浮子4的卡槽,如图3所示,当浮子4随液体下移至贮液出口 3时,恰好能卡入卡槽内,防止空气的进入,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浮子4可设置为球形,而卡槽的结构则与浮子4相对应,与贮液腔I下端组合形成葫芦状结构,密封效果好,且美观实用。在现有临床工作中,多采用排空法除去空气,如:在更换输液液体不及时或排空气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下,常常会造成下输液管6内存留有空气,后果非常严重,而在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直接分开下输液管6与注射针连接处的方法,来进行排空,这样既浪费药物也可能导致少量空气进入血管,并不可取。而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利用浮子4的结构来防止空气的进入,一方面能减轻值班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输液者的安全,降低了因监视失误而造成空气检塞等医疗事故的频率。本实用新型操作步骤简单,与现有的输液装置的操作步骤一样,而为了更方便浮子4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将对应贮液出口 6 —端的贮液腔I设为漏斗状结构,使用时,药瓶悬挂于输液架的顶端,药液从贮液入口 5滴入贮液腔I内,再通过贮液出口 6输入人体,当药液滴完后,浮子4随贮液腔I内液位的下降而下降,当贮液腔I内的药液输尽时,浮子4则可将贮液出口 6堵住,防止空气通过下输液管6进入人体。如图2所示,在上输液管5、下输液管6上还分别设有调节液体流量的调节装置7,其作用在于:能有效的控制输液速度的快慢,合理安排患者的输液速度,提高药效,同理,仅在下输液管6上设有调节装置7时,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易,不仅能防止空气进入人体静脉造成空气栓塞等医疗事故,还能有效的减轻值班护士的工作量,尤其针对大型医院输液患者较多的情况,其优势更加明显,适合广泛推广应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包括连通于药瓶以及注射针之间的贮液腔(I),所述的贮液腔(I)包括与药瓶相连通的贮液入口(2)以及与注射针相连通的贮液出口(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贮液腔(I)内设有随液体移动的浮子(4),所述浮子(4)的外径大于贮液入口(2)、贮液出口(3)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进气输液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贮液出口(3)处还设有容纳浮子(4)的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进气输液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4)呈球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进气输液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槽与贮液腔(I)底端组合形成葫芦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进气输液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4)为由塑料制作而成的空心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进气输液装置,包括连通于药瓶以及注射针之间的贮液腔(1),所述的贮液腔(1)包括与药瓶相连通的贮液入口(2)以及与注射针相连通的贮液出口(3),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贮液腔(1)内设有随液体移动的浮子(4),所述浮子(4)的外径大于贮液入口(2)、贮液出口(3)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建议,不仅能防止空气进入人体静脉造成空气栓塞等医疗事故,还能有效的减轻值班护士的工作量,尤其针对大型医院输液患者较多的情况,其优势更加明显,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M5/36GK203060495SQ20132004341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王其军, 朱红钧, 邓勇 申请人:成都思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