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固定芯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962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内固定芯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寰枢椎脱位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齿状突骨折、风湿性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等疾患可导致寰枢椎脱位、不稳,甚至可以导致脊髓腹侧的持续性压迫。非手术治疗不能使寰枢关节获得有效的力学稳定性,且可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脊髓损伤。因此,一旦明确诊断,积极的外科手术重建寰枢椎稳定性是治疗关键。重建寰枢椎复合体的稳定性对脊柱外科医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行颈后路寰枢关节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操作简单、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手术方式在植骨融合率、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效果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优缺点。主要手术方式有:(I)枕颈融合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后路手术方法易于操作且稳定性好,但其限制了颅颈部的活动;此外,若齿突持续压迫脊髓腹侧而导致症状未能缓解者尚需行经口齿突切除术。因而,目前仅作为其他手术方法失败时的一种补救措施。(2)寰枢椎钢丝固定(Gallie钢丝和Brooks钢丝)、Halifax椎板夹以及Apofix椎板钩等技术,所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限,术中无法复位寰枢椎关节,脊髓腹侧受压亦无法解除;且不能获得即刻或长期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偏低,目前已很少采用。(3)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术,能最为有效地控制寰枢椎旋转、屈伸和侧屈的稳定性,但该技术要求进钉角度大,有螺钉植入失败、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且术前要求寰 枢关节达到解剖复位状态。(4)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亦能获得坚强的寰枢椎稳定性且可术中进行寰枢椎提拉复位,但不能用于有椎动脉高位骑跨等椎动脉及骨性解剖异常的患者。(5)枢椎椎板螺钉技术,可作为椎动脉高位骑跨者的补救方法,但螺钉有从侧方和远端穿破椎板导致脊髓损伤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而言,螺钉拔出的风险更高。由此可见,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多样,但目前尚无一种安全、可靠、有效并可与寰椎椎弓根螺钉组成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枢椎内固定方式,尤其是当患者有枢椎骨性结构异常、椎动脉高位骑跨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内固定芯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该内固定系统由枢椎椎板钩、寰椎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组成;其中的枢椎椎板钩由椎板钩体、螺母和内固定芯组成,椎板钩体的上端设有提拉槽,椎板钩体靠近弯钩开口的一侧有一枚内固定芯,螺母内设有六边形内腔;连接棒穿过枢椎椎板钩,再穿过寰椎椎弓根螺钉。[0008]所述的螺母中空,内腔横截面呈六角形,可用匹配的内六角螺刀旋紧;所述的内固定芯可以上下活动的,其在螺母将连接棒锁紧后即可嵌入枢椎椎板的外侧皮质骨,从而起到了固定椎板钩的作用。使用时,于术中寰枢椎复位后,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以及于枢椎椎板下缘置椎板钩;根据寰枢椎前脱位的落差大小将连接棒进行适当预弯曲,并将连接棒穿过椎板钩尾部的U形凹槽,并将螺帽锁紧;用提拉钳将翘起的连接棒压入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钉尾U形凹槽并适当锁紧,同法置入对侧的连接棒。修整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及椎板植骨床,将修剪合适的自体髂骨块植入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两侧加压后锁紧,周围碎骨块植骨。至此,完成寰椎的复位及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现有后路寰枢椎内固定系统互为补充,为合并有枢椎骨性结构异常、椎动脉高位骑跨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的寰枢椎脱位的救治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内固定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对枢椎的椎板的大小没有严格的要求、尤其适用于不能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者,且无损伤椎 动脉的风险。2、螺钉材质、直径、长度等参数与现有寰椎椎弓根螺钉相同,将椎板钩进行改进、加入内固定芯使其可以将椎板钩固定于枢椎椎板,更利于进行术中提拉复位寰枢椎关节;此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技术方法,减少了研发时间,可较快应用于临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枢椎椎板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枢椎椎板钩的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枢椎椎板钩1、椎板钩体11、螺母12、内固定芯13、提拉槽111、弯钩112、六边形内腔121 ;寰椎椎弓根螺钉2 ;连接棒3。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至3所示,该内固定系统由枢椎椎板钩1、寰椎椎弓根螺钉2和连接棒3组成;其中的枢椎椎板钩I由椎板钩体11、螺母12和内固定芯13组成,椎板钩体11的上端设有提拉槽111,椎板钩体11靠近弯钩112开口的一侧有一枚内固定芯13,螺母12内设有六边形内腔121 ;;连接棒3穿过枢椎椎板钩1,再穿过寰椎椎弓根螺钉2。螺母中空,内腔横截面呈六角形,可用匹配的内六角螺刀旋紧;根据寰枢椎前脱位的落差大小将连接棒进行适当预弯曲,并将连接棒穿过椎板钩的U形凹槽,再将螺母旋紧;椎板钩靠近弯钩开口的一侧有一枚可以上下活动的内固定芯,其在螺母将连接棒锁紧后即可嵌入枢椎椎板的外侧皮质骨,从而起到了固定椎板钩的作用。用提拉钳提拉寰椎椎弓根螺钉后将连接棒压入其钉帽的U形凹槽并锁紧螺母,即成寰椎前脱位的提拉复位。[00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 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带内固定芯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内固定系统由枢椎椎板钩(I)、寰椎椎弓根螺钉(2)和连接棒(3)组成;其中的枢椎椎板钩(I)由椎板钩体(11 )、螺母(12)和内固定芯(13)组成,椎板钩体(11)的上端设有提拉槽(111),椎板钩体(11)靠近弯钩(112)开口的一侧有一枚内固定芯(13),螺母(12)内设有六边形内腔(121);连接棒 (3)穿过枢椎椎板钩(I),再穿过寰椎椎弓根螺钉(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内固定芯的枢椎椎板钩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由枢椎椎板钩(1)、寰椎椎弓根螺钉(2)和连接棒(3)组成;其中的枢椎椎板钩(1)由椎板钩体(11)、螺母(12)和内固定芯(13)组成,椎板钩体(11)的上端设有提拉槽(111),椎板钩体(11)靠近弯钩(112)开口的一侧有一枚内固定芯(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与现有后路寰枢椎内固定系统互为补充,为合并有枢椎骨性结构异常、椎动脉高位骑跨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的寰枢椎脱位的救治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内固定技术。
文档编号A61B17/80GK203138664SQ20132011028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2日
发明者杨军, 倪斌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