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颞下颌关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207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颞下颌关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植入物,具体涉及一种人工颞下颌关节。
背景技术
颞下颌关节是颌面部唯一活动的一对左右双侧联动关节,参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言语、咀嚼、吞咽等,它的运动有转动、滑动、左右联动。颞下颌关节的解剖和运动都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活动频率极高的关节,这样就使得它的损耗会很大。颞下颌关节的疾病(如颞颌关节强直、下颌骨肿瘤以及炎症等)累及髁突,髁突骨折后不能复位固定,常常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目前临床上重建颞下颌关节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体骨移植,如腓骨、胸锁关节、肋骨软骨移植;二是牵张成骨技术,延长下颌支以达到重塑髁突的目的;三是人工颞下颌关节,包括个体化定制型的全关节假体和标准化预制型关节假体等。人工颞下颌关节具有能模仿正常的解剖形态、与宿主贴合、不需另行取材、术后能立即进行功能训练、避免骨性粘连等优点,使得利用人工颞下颌关节进行关节重建成为临床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颞下颌关节的发展,最早的文献记载是Brophy (1915年)的工作,之后由Roser和Orlow改良设计,采用薄金板替代切除的媒突。1946年,Eggers最早报道了采用钽箔假体重建儿童关节人工植入物的应用,但由于工作缺乏合理的设计和理想的植入材料,术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上世纪50年代,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的研究及成功使用带动了人们对人工颞下颌关节的探索性工作。Smith和Robinson采用非电解质金属,通过蜡型铸造,制成弧形板状嵌体,设计仍然未形成真正的人工关节,但却将形态和功能分区结构的思路提供给后人。上世纪70年代后,Kiehn受Charnley人工全关节置换膝关节的启发,设计了与髁突假体相配套的关节窝,加上髁突假体和网状载板,构成了全关节结构。上世纪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Raveh在瑞士的研究,针对以往人工颞下颌关节设计和应用的不足,发展了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设计理论和制作要求,研制了三维可调式人工关节,是人工颞下颌关节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尽管某些形式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早期,但是直到80年代Vitek-Kent颞下颌关节假体系统问世,其应用方开始普及。该系统为早期最成功的系统,但因其主要材料Proplast-Teflom (PT)后期临床和影像的随访观察,大多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疼痛、髁突吸收、咬合错乱等,该产品被FDA禁止。1994年,三维CT重建被用于人工颞下颌关节,通过CAD/CAM制作定作型假体,提高了与患者解剖结构的紧密贴合的精确性。2000年,Van Loon等设计了一种全新概念的全关节假体,特点为把髁突假体放在正常髁突的前下方,以此来加强滑动运动。至今,对于理想的人工颞下颌关节还在不断探索。随着人工关节在矫形外科中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人工颞下颌关节在材料学、组织工程、关节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迅速。但与人工膝关节、髋关节在修复成功率上还存在差距,明显较低。其中有多种原因可导致修复失败,如材料导致的炎症反应、假体近钛钉和外形应力集中点断裂、 因钛钉数量不足和关节区受力过大引起的骨连接处骨折等。其主要原因为在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修复中不合适的材料和不恰当的固定设计。理想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固定方式及钛钉要求还不确切。因人工颞下颌关节是单端固位方式,人工髁突假体的外形、固位,钛钉的设计、数量、分布将会对其固位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而良好的设计和外形与稳定的固位是假体行使功能的必要前提,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张益,张震康等用新设计的三维可调式髁突假体在三只成年恒河猴升支及髁突切除后作即刻关节置换后,通过手术前后X线对比观察、咀嚼功能测定、解剖和组织学检查得到实验髁突假体具有手术精确就位、并具可操作性和良好的功能替代性的结论,指出存在接骨钛钉固位应力分布尚欠合理等缺点。国外方面,Mesnard等学者将两种不同外形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假体进行比较,认为假体的几何外形和厚度影响了主应力的分布,指出后续研究可从钛钉的分布、大小等来分析其应力分布、比较其稳定性,以获得理想的固定方式,避免出现应力集中出现假体断裂的现象。Hsu等学者通过研究钛钉数量与人工颞下颌关节稳定性的关系,得出三个钛钉时人工颞下颌关节的稳定性最佳的结论。Jirman等学者通过研究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后对侧关节的应力变化,提出设计理想的假体外形对应力的分布也很重要。Arabshahi等学者研究了关节假体柄的厚度对关节稳定性的分析,认为较薄厚度将使螺钉洞周的应力相对减小。目前比较常用的人工颞下颌关节有三种(TMJ Concepts, TMJ Systems, Biomet /Lorenz),但仍然没有较广泛认可的置换假体,所以有关人工颞下颌关节设计特点和稳定性的研究更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现有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在外型和受力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主要是关节假体通过钛钉与下颌骨侧面进行固定连接,但是不管外型和钛钉位置如何改变,其受力方式还是通过钛钉传导受力至下颌骨侧面,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正常下颌支受力方式的人工颞下颌关节,能使大部分受力能通过连接体传导到髁突断面,减少了侧面钛钉的受力,增加了假体的稳定性,能降低侧向钛钉的剪拉 应力,从而有效地保护下颌升支骨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包括:连孔假体,由呈“7”字形垂直连接的假体头与连孔板组成;所述连孔板的上部即靠近所述假体头的部位开设有较大的上固定孔,所述连孔板的下部即上固定孔的下方开设一组较小的下固定孔;连接体,其一面开设凹槽以及与所述上固定孔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连接体的两侧水平延伸,其上开有骨孔;旋转片,其开设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旋转孔;所述旋转片的平滑面可被容纳在所述连接体的凹槽内,并可在所述凹槽内旋转;所述旋转片的另一面具有一对平行的突起,在所述突起之间形成的空间可容纳所述连孔假体的连孔板;以及固定钉,可拆卸地依次贯穿所述连孔板的上固定孔、所述连接体的孔以及所述旋转片的孔,并通过孔内的螺纹将所述旋转片、连接体与连孔假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特征,所述旋转片,是圆柱形的,所述的一对突起,分布在一侧的圆周上。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特征,所述连孔板的上固定孔为条形孔,以致所述连孔假体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上下移动。[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特征,所述连孔板的下固定孔为圆形孔。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的进一步特征,所述下固定孔为至少五个。本实用新型通过钛钉使旋转片、连接体及连孔假体固定在一起,使大部分受力能通过连接体传导到髁突断面,减少了侧面钛钉的受力,增加了假体的稳定性。此外,旋转片及连孔假体能根据不同的髁突缺损高度及倾斜度进行调节,适用范围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颜下颂关节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的 结构组成及所能产生的功效,配合附图以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如
图1所示,由固定钉4依次将连接体与连孔假体3、旋转片I和连接体2连接固定而成。如图2所示,连孔假体3是由呈“7”字形垂直连接的假体头31与连孔板32组成。该连孔板32的上部即靠近假体头31的部位开设有较大的上固定孔33,连孔板32的下部即上固定孔33的下方开设一组较小的下固定孔34。如图2所示,连接体2的一个面上开设凹槽22,并开设与所述上固定孔33对应的连接孔21。该连接体2的两侧水平延伸,其上开有骨孔23。如图2所示,旋转片I上开设与所述连接孔21对应的旋转孔11。该旋转片I的平滑面可被容纳在所述连接体2的凹槽22内,并可在所述凹槽22内旋转。该旋转片I的另一面具有一对平行的突起12,在这些突起12之间形成的空间可容纳连孔假体3的连孔板32。如
图1所示,固定钉4可拆卸地依次贯穿所述连孔板32的上固定孔33、所述连接体的孔21以及所述旋转片的孔11,并通过孔内的螺纹将所述旋转片1、连接体2与连孔假体3固定连接在一起。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转片I是圆柱形的,一对突起12分布在一侧的圆周上,另一侧是平滑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片I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相应地,连接体2所开设凹槽22是与旋转片I的形状相匹配。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孔板32的上固定孔33为条形孔,以致连孔假体3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上下移动。这样,连孔假体3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髁突缺损高度进行调节,而且有一定的调节范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孔板32的下固定孔34为圆形孔。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下固定孔34为五个,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下固定孔34的数量和分布。[0028]在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固定在下颌骨上时,旋转片I作为连接连孔假体3与连接体2的结构,首先通过其具有突起的一面卡住连孔假体3的的连孔板32,再通过其光滑的另一面镶嵌在连接体2的凹槽内,最后使用固定钉(通常是钛钉)贯穿三个对应的钉孔,将连接体2、旋转片I和连孔假体3与连接起来。最后需要用常规的钛丝钉从侧向穿过连孔板32上的任意一个下固定孔34,以便将该连连孔假体3固定在下颌骨上(下颌升支的外侧面),通过不同高度的下固定孔34来调节连孔假体3的位置;同时可用常规的钛钉穿过连接体2的两侧的骨孔23,以便将连接体2固定在髁突缺损的断面上。连接体2的平滑面与髁突缺损平面最大限度地接触。当人体下颌运动时,大部分受力能通过连接体传导到髁突断面,减少了侧面钛钉的受力。具体安装时,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髁突的缺损高度及倾斜度,先固定连接体,再利用旋转片调节连孔假体的位置 ,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颞下颌关节,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孔假体(3),由呈“7”字形垂直连接的假体头(31)与连孔板(32)组成;所述连孔板(32)的上部即靠近所述假体头(31)的部位开设有较大的上固定孔(33),所述连孔板(32)的下部即上固定孔(33)的下方开设一组较小的下固定孔(34); 连接体(2),其一面开设凹槽(22)以及与所述上固定孔(33)对应的连接孔(21);所述连接体(2)的两侧水平延伸,其上开有骨孔(23); 旋转片(I),其开设与所述连接孔(21)对应的旋转孔(11);所述旋转片(I)的平滑面可被容纳在所述连接体(2)的凹槽(22)内,并可在所述凹槽(22)内旋转;所述旋转片(I)的另一面具有一对平行的突起(12),在所述突起(12)之间形成的空间可容纳所述连孔假体(3)的连孔板(32);以及 固定钉(4),可拆卸地依次贯穿所述连孔板(32)的上固定孔(33)、所述连接体的孔(21)以及所述旋转片的孔(11),并通过孔内的螺纹将所述旋转片(I)、连接体(2)与连孔假体(3)固定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片(I)是圆柱形的,所述的一对突起(12)分布在一侧的圆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孔板(32)的上固定孔(33)为条形孔,以致所述连孔假体(3)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孔板(32)的下固定孔(34)为圆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颞下颌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孔(34)为至少五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颞下颌关节,包括连孔假体,由呈“7”字形垂直连接的假体头与连孔板组成;连孔板的上部即开设有较大的上固定孔,连孔板的下部开设一组较小的下固定孔;连接体,其一面开设凹槽以及与上固定孔对应的连接孔;连接体的两侧水平延伸,其上开有骨孔;旋转片,其开设与连接孔对应的旋转孔;旋转片的平滑面可被容纳在连接体的凹槽内,并可在凹槽内旋转;旋转片的另一面具有一对平行的突起,在突起之间形成的空间可容纳连孔假体的连孔板;以及固定钉,将旋转片、连接体与连孔假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使大部分受力能通过连接体传导到髁突断面,减少了侧面钛钉的受力,增加了假体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A61F2/30GK203122684SQ201320176249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0日
发明者扶晟, 殷学民 申请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