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86655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包括内芯吸引钢管、外鞘钢管、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外鞘钢管手柄、吸引软管,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内置于外鞘钢管中,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和外鞘钢管的顶部上分别设有内剪切口、外剪切口;所述内芯吸引钢管的尾部与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一端与所述外鞘钢管的尾部相连,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嵌套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另一端内;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尾部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内芯吸引钢管尾部上,且所述弹簧夹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和外鞘钢管手柄的两个端面之间;所述吸引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另一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成本低、对周围神经没有电流辐射。
【专利说明】—种穿刺脊椎减压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髓核减压切除器,具体的涉及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
【背景技术】
[0002]人体椎间盘受外界作用破裂,椎间盘内的脫出髓核对中枢神经外膜进行挤压,干扰神经在膜内自由传导而导致四肢麻木、酸痛等症状。目前临床上使用射频靶点消融术,等离子体消融术和其他内镜下机械化通过开放手术摘除。射频和等离子体都是电场直接作用到靶点组织,操作要求高、手术风险大、设备昂贵和适应症范围小,使用起来局限性较大;内镜下机械摘除入路比较大、创伤也大、痛苦和恢复期长,开放手术切除创伤更大、恢复期需要几个月。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使用简单、成本较低、对周围神经没有电流辐射、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穿刺脊椎减压器。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包括内芯吸引钢管、外鞘钢管、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外鞘钢管手柄、吸引软管,
[0005]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内置于所述外鞘钢管中,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和外鞘钢管的穿刺前端上分别设有内剪切口、外剪切口,所述内、外剪切口的位置相匹配;
[0006]所述内芯吸引钢管的尾部与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相连通;
[0007]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一端与所述外鞘钢管的尾部相连,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嵌套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另一端内;
[0008]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尾部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尾部上,且所述弹簧夹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和外鞘钢管手柄的两个端面之间;
[0009]所述吸引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另一端相连通。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通过X光机照影监视下把压迫神经组织吸入到穿刺脊椎减压器剪切口内进行剪切摘除、解决椎管内对神经造成的压力,同时,对脱出掉入椎管里的髓核组织通过穿刺脊椎减压器的剪切口受负压吸入口中通过内芯吸引钢管、穿刺斜面外鞘钢管的差位移动被剪切,如果是其他病变组织被剪切后,吸引到储存腔里可以取出做病理活检分析。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使用简单、成本较低、对周围神经没有电流辐射、效果比射频等离子体和其他方法显著、要彻底、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操作简单,此装置也可以用于对人体其他组织的穿刺与活检的作用。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2]进一步,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与外鞘钢管手柄相嵌套处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芯、定位芯弹簧、滑动定位槽,所述滑动定位槽位于所述内芯钢管手柄上,所述定位芯上设有所述定位芯弹簧,所述定位芯穿过所述外鞘钢管手柄。
[0013]进一步,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上设有泄压口。[0014]进一步,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和内芯钢管手柄的下侧均分别设有一个手指扣动环。
[0015]进一步,所述吸引软管的另一端设有负压连接器,所述吸引软管通过负压连接器与负压吸引机相连接,所述吸引软管的另一端端口处设有剪切下的组织阻拦网。
[0016]进一步,所述外鞘钢管的直径为1.3mm。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穿刺斜面外鞘钢管直径只有1.3mm,等同于射频、等离子体消融刀头的引导穿刺针一般粗细,是可以很轻松穿刺到椎间盘内和椎管腔内,此装置也可以用于对人体其他组织的穿刺与活检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外鞘钢管,1.1、外剪切口,2、内芯吸引钢管,2.1、内剪切口,3、内芯吸引钢管手柄,4、外鞘钢管手柄,5、弹簧,6、吸引软管,7、泄压口,8、定位装置,8.1定位芯,8.2定位芯弹簧,8.3滑动定位槽,9、手指扣动环,10、阻拦网,11、负压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包括外鞘钢管1、内芯吸引钢管2、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外鞘钢管手柄4、吸引软管6,所述内芯吸引钢管2内置于外鞘钢管I中,所述内芯吸引钢管2和外鞘钢管I的穿刺前端上分别设有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所述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的位置相匹配;所述内芯吸引钢管2的尾部与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外鞘钢管手柄4的一端与所述外鞘钢管I的尾部相连,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的一端嵌套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4的另一端内;所述内芯吸引钢管2尾部设有弹簧5,所述弹簧5套装在内芯吸引钢管2尾部上,且所述弹簧5夹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和外鞘钢管手柄4的两个端面之间;所述吸引软管6的一端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与外鞘钢管手柄4相嵌套处设有定位装置8,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芯8.1、定位芯弹簧8.2、滑动定位槽8.3,所述滑动定位槽8.3位于所述内芯钢管手柄3上,所述定位芯8.1上设有定位芯弹簧8.2,所述定位芯8.1穿过所述外鞘钢管手柄,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上设有泄压口 7。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4和内芯钢管手柄3的下侧均分别设有一个手指扣动环9。所述吸引软管6的另一端设有负压连接器11,所述吸引软管6通过负压连接器11与负压发生装置相连接,所述吸引软管的另一端端口处设有剪切下的组织阻拦网10。
[0023]本实用新型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的外鞘钢管I和外鞘钢管手柄4是一体化注塑,内芯吸引钢管2和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也是一体化注塑。
[0024]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时,首先将吸引软管6安装在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的末端口上,吸引软管6的另端口与负压连接器11旋紧,再将负压吸引机连接在负压连接器11上,然后调节泄压口 7,使泄压口的压力和负压吸引机的负压吸力保持一致,接着外拔定位装置8的定位芯8.1,当外鞘钢管I上的外剪切口 1.1与内芯吸引钢管2上的内剪切口 2.1重合在一起后,松开定位装置8的定位芯,此时定位芯弹簧8.2松开,使定位芯8.1自动插入滑动定位槽8.3里,锁定外鞘钢管手柄4、内芯吸引钢管手柄3、外鞘钢管1、内芯吸引钢管2的位置,再将外鞘钢管I插入组织中,在X光机下观察到插入的位置和内剪切2.1、外剪切口 1.1的方向,推动手指扣动环9并用手堵住泄压口 7使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重合一致,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周边的压迫神经髓核组织或病变穿刺活检组织会被负压吸入到外剪切口 1.1和内剪切口 2.1里,扣动手指扣动环9向后滑动,使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的切口面前后交差剪切掉吸入内芯吸引钢管2的组织,剪切下来的组织被吸入吸引软管6中并堆压在剪切下的组织阻拦网10上。通过两个手指扣动环9,可以前后左右调整内剪切口 2.1、外剪切口 1.1的位置和方向,多次剪切被负压吸入的组织,旋下负压连接器,用镊子取出阻拦网10上的剪切下的组织可做病理分析。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芯吸引钢管、外鞘钢管、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外鞘钢管手柄、吸引软管, 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内置于所述外鞘钢管中,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和外鞘钢管的穿刺前端上分别设有内剪切口、外剪切口,所述内、外剪切口的位置相匹配; 所述内芯吸引钢管的尾部与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一端与所述外鞘钢管的尾部相连,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一端嵌套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的另一端内; 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尾部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尾部上,且所述弹簧夹在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和外鞘钢管手柄的两个端面之间; 所述吸引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的另一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与外鞘钢管手柄相嵌套处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芯、定位芯弹簧、滑动定位槽,所述滑动定位槽位于所述内芯钢管手柄上,所述定位芯上设有所述定位芯弹簧,所述定位芯穿过所述外鞘钢管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吸引钢管手柄上设有泄压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鞘钢管手柄和内芯钢管手柄的下侧均分别设有一个手指扣动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软管的另一端设有负压连接器,所述吸引软管通过负压连接器与负压吸引机相连接,所述吸引软管的另一端端口处设有剪切下的组织阻拦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穿刺脊椎减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钢管的直径为1.3mm。
【文档编号】A61B17/3205GK203564308SQ201320724764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9日
【发明者】杨锡联, 王明莉, 练伟平 申请人:西安外科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