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382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有以下分量的原料药制成:木通15-25份、菖蒲4-8份、五味子10-18份、枳实12-25份、黄芩8-15份、白术10-18份、茯苓10-18份、牡丹皮12-25份、泽泻8-16份、杜仲8-20份、木香12-20份、远志8-15份、生甘草6-15份。中医治疗耳鸣有其独特之处,注重整体调节,强调辨证论治。但目前市场上治疗该病的中药大部分为辅助药物,效果不明显,显效慢,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显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耳鸣的中药。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耳鸣是困扰人类生存质量的常见的顽症之一。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均发生变化,情绪疾病和环境噪声污染的逐步加据,耳鸣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广大的耳鸣患者正处于难言的痛苦之中。由于耳鸣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长期以来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0003]中医治疗耳鸣有其独特之处,注重整体调节,强调辨证论治。但目前市场上治疗该病的中药大部分为辅助药物,效果不明显,显效慢,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显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耳鸣的中药。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木通、菖蒲、五味子、枳实、黄芩、白术、茯苓、牡丹皮、泽泻、杜仲、木香、远志、生甘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6]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木通15-25份、菖蒲4-8份、五味子10_18份、枳实12-25份、黄芩8-15份、白术10-18份、茯苓10-18、牡丹皮12-25份、泽泻8_16份、杜仲8-20份、木香12-20份、远志8-15份、生甘草6_15份。
[0007]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木通17份、菖蒲5份、五味子15份、积实18份、黄芩12份、白术16份、茯苓15、牡丹皮15份、泽泻9份、杜仲15份、木香15份、远志12份、生甘草10份。
[0008]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0009]菖蒲:味辛,苦,性温。能为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主治痰涎壅闭、神识不清、慢性气管炎;痢疾、肠炎、腹胀腹痛、食欲不振、风寒湿痹,外用敷疮疥。
[0010]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0011]枳实:苦;辛;寒。归脾;胃;肝;心经。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结胸;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0012]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0013]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湾,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0014]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用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0015]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紐;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0016]泽泻:味甘;淡;性寒。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写;疲饮眩晕;遗精。
[0017]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胃经。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0018]木香:辛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主治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嗳吐泄泻;痢疾后重。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中气不省;突发耳聋;蛇虫咬伤;牙痛。
[0019]远志: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解郁。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
[0020]生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0021]中医认为耳鸣系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气血亏虚所致。故泻火解毒,清心除烦,补益肝肾是治疗耳鸣的关键。本发明中木通、菖蒲、五味子、枳实、黄芩、杜仲通淋、补肾、清热解毒,为方中君药;白术、茯苓、牡丹皮、泽泻清热凉血,渗湿利水,为臣药;木香行气止痛,远志安神益智,两药合用共佐君药泻火,清热之功;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0022]综上所述,本发明药物具有泻火解毒,清心除烦,补益肝肾的作用,对治疗耳鸣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0023]本发明中药于2008年至2013年临床观察耳85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85例患者中,年龄15-69岁,发病平均时间3-15个月,平均年龄55岁。
[0024]2.治疗方法
2.1.处方:木通17克、菖蒲5克、五味子15克、枳实18克、黄芩12克、白术16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泽泻9克、杜仲15克、木香15克、远志12克、生甘草10克。
[0025]2.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3次,I个月为I疗程。
[0026]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各项体征转阴性,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
[0027]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经随访症状无加重者。
[0028]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
[0029]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者。
[0030]3.2.结果:85例患者中,治愈68例(80.0% ),显效14例(16.5%),有效2例(2.4% ),无效I例(1.2% ),总有效率为98.8%。
[0031]4.典型病例 4.1.赖某,男,51岁,连续3个月两耳常有耳鸣如蝉叫,服西药调解神经,扩张血管治疗无效。耳鸣如潮或呈风雷声,突然发作,声音较大,并伴有听力减退、耳痛或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耳鸣声减低,面红、眩晕、便秘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耳鸣消失,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32]4.2.岳某,女,15岁,反复耳内鸣响I年余,昼夜不停,声如蝉鸣,以午后、夜间为甚,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昏头痛、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I剂,I个疗程后,症状减轻,继续服用I个疗程,耳鸣消失,诸症全除,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0033]4.3.柯某,女,69岁,一周前开始耳鸣,曾服耳聋左慈丸无效。双耳有持续性尖锐声响,伴乏力、头晕、时有心慌、恶心欲呕、口苦不干,睡眠尚可,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耳鸣显著缓解,余症渐除,继续服用3个疗程,耳鸣消失,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34]4.4.徐某,男,61岁,I年前耳鸣不停,且听力下降,头晕,口苦。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耳鸣,头晕症状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耳鸣消失,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
[0036]实施例1.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木通15克、菖蒲4克、五味子10克、积实12克、黄芩8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泽泻8克、杜仲8克、木香12克、远志8克、生甘草6克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
[0037]实施例2.—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木通25克、菖蒲8克、五味子18克、枳实25克、黄芩15克、白术18克、茯苓18克、牡丹皮25克、泽泻16克、杜仲20克、木香20克、远志15克、生甘草15克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
[0038]实施例3.—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木通17克、菖蒲5克、五味子15克、枳实18克、黄芩12克、白术16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泽泻9克、杜仲15克、木香15克、远志12克、生甘草10克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
[0039]实施例4.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是由木通21克、菖蒲5克、五味子14克、积实22克、黄芩14克、白术17克、茯苓16克、牡丹皮22克、泽泻15克、杜仲18克、木香18克、远志14克、生甘草12克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木通15-25份、菖蒲4-8份、五味子10-18份、枳实12-25份、黄芩8-15份、白术10-18份、茯苓10-18份、牡丹皮12-25份、泽泻8-16份、杜仲8-20份、木香12-20份、远志8_15份、生甘草6_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木通17份、菖蒲5份、五味子15份、枳实18份、黄芩12份、白术16份、茯苓15、牡丹皮15份、泽泻9份、杜仲15份、木香15份、远志12份、生甘草10份。
【文档编号】A61P27/16GK104127608SQ20141038485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郭嘉川 申请人:郭嘉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