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12584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或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慢性硬膜下血肿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钻孔外引流术”,但手术也有颅内感染、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血肿引流不畅、血肿复发、张力性气颅、脑脊液漏、癫痈发作、偏瘫加重等并发症。且此病常见于老年人,患者年龄大,有不同程度其他器官疾病或老年性慢性病,还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因此,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较差,且存在术中因应激反应还可能引发其他一些疾病的风险。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未及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目前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中药学博大精深,通过组方配伍,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研究还刚开始,尚无疗效确定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公开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它主要是由原料药路路通、白及、鳖甲、茯苓、地骨皮、银柴胡、白薇、生地黄、山栀子、陈皮、佛手、白芍、荔枝核、半夏、礞石、珍珠母、五味子、乌梅、诃子、炙甘草。君药路路通利水消肿,臣药白及收敛止血,鳖甲滋补肾阴,茯苓补脾益胃,地骨皮、银柴胡、白薇清虚热,生地黄、山栀子凉血,陈皮、佛手疏理气机,共为佐药,白芍、荔枝核舒肝理气,法半夏祛脉络之痰,礞石,珍珠母平抑肝阳,五味子、乌梅、诃子收敛固涩共为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诸药合用共奏利水消肿、祛痰通络之功效。本发明用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症见头晕、头痛、肢体乏力、嗜睡、舌红赤少苔,脉虚微。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组分的用量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100—220份,白及100—210份,鳖甲20—100份,茯苓60—160份,地骨皮60—160份,银柴胡60—160份,白薇60—120份,生地黄30—120份,山栀子30—120份,陈皮30—120份,佛手20—100份,白芍10—80份,荔枝核10—80份,法半夏10—80份,礞石10—80份,珍珠母10—80份,五味子10—80份,乌梅30—90份,诃子30—90份,甘草30—160份。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的进一步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100—220份,白及100—210份,鳖甲20—100份,茯苓60—160份,地骨皮60—160份,银柴胡60—160份,白薇60—120份,生地黄30—120份,山栀子30—120份,陈皮30—120份,佛手20—100份,白芍10—80份,荔枝核10—80份,法半夏10—80份,礞石10—80份,珍珠母10—80份,五味子10—80份,乌梅30—90份,诃子30—90份,甘草30—160份。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的优选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220份,白及200份,鳖甲100份,茯苓120份,地骨皮150份,银柴胡80份,白薇80份,生地黄100份,山栀子100份,陈皮100份,佛手80份,白芍50份,荔枝核50份,法半夏50份,礞石50份,珍珠母50份,五味子80份,乌梅60份,诃子30份,甘草120份。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的优选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200份,白及180份,鳖甲80份,茯苓100份,地骨皮100份,银柴胡90份,白薇80份,生地黄100份,山栀子60份,陈皮60份,佛手60份,白芍50份,荔枝核40份,法半夏80份,礞石50份,珍珠母50份,五味子70份,乌梅70份,诃子80份,甘草100份。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中药组合物的优选的组成及重量份为:路路通180份,白及160份,鳖甲20份,茯苓90份,地骨皮80份,银柴胡80份,白薇90份,生地黄120份,山栀子100份,陈皮100份,佛手80份,白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