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193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轮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轮椅领域的可折叠轮椅,两个后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轮,两个前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前轮,两个扇形基板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底端相固定,另一侧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折叠开关机构,两个扇形基板之间由基板连杆横向连接,基板连杆与两个前轮连杆的顶端相连,扶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上部相连,底座连杆位于扇形基板的上方,底座连杆后侧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尾部相连,前侧的中部由中间连杆机构分别与前轮连杆和后轮相连。本实用新型实现折叠操作,折叠之后高度尺寸为原来尺寸的2/3,厚度为原来尺寸的1/3,方便携带,结构紧凑。
【专利说明】可折叠轮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轮椅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方便携带的可折叠轮椅。【背景技术】
[0002]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座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座椅的便携性成为人们选择座椅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携带老年人外出旅游或看病时,只能将汽车停放在景点或医院的停车场,步行参观,这样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有一种可以置于汽车后备箱或旅行箱的座椅供老年热代步出游,就可以解除以上问题,这样在某些方面可以促进家庭社会更加和谐。
[0003]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658473,
【公开日】2010.12.01,
记载了一种便携式折叠轮椅,它包括两根前立管、两根后立管、扶手、手握管及手握、座背垫、四个轮子,所述前立管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滑立管,前立管上安装有脚架机构,所述两根前立管、两根后立管构成轮椅的四个边柱,轮椅每一面都设置有交叉撑管组,分别为位于轮椅前面的前交叉撑管组,位于轮椅后面的后交叉撑管组,分别位于轮椅两侧面的左侧交叉撑管组和右侧交叉撑管组,每一交叉撑管组包括有两根交叉设置的可相对转动的交叉撑管。但该现有技术未设置折叠开关或锁定的机构,轮椅展开时不稳固,滑动机构间隙大,且不灵活;折叠方式较为复杂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折叠轮椅,能够折叠轮椅,减小携带尺寸,同时展开时实现锁定。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后轮、两个后轮连杆、两个扇形基板、两个靠背连杆、扶手、两个前轮、两个前轮连杆、基板连杆、底座连杆、中间连杆机构和设置于两个后轮上的踏脚刹车机构,其中:两个后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轮,两个前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前轮,两个扇形基板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底端相固定,另一侧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折叠开关机构,两个扇形基板之间由基板连杆横向连接,基板连杆与两个前轮连杆的顶端相连,扶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上部相连,底座连杆位于扇形基板的上方,底座连杆后侧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尾部相连,前侧的中部由中间连杆机构分别与前轮连杆和后轮相连。
[0006]所述的中间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和T型连杆,其中:T型连杆的结构为:一体成型的横杆与竖杆,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轮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底座连杆相连,另一端与横杆相连,竖杆的端部与后轮相连。
[0007]所述的折叠开关机构包括:设置于后轮连杆上的凸起件、设置于扇形基板对应位置上与凸起件相配合的圆弧槽、触发件、复位弹簧和设置于扇形基板上的固定部,其中:触发件套在复位弹簧内且均设置于固定部中,凸起件上开有与触发件相配合的圆孔。[0008]所述的各个后轮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后轮支架上,两个后轮支架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固定;后轮的直径大于前轮的直径,各个前轮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前轮支架上,两个前轮支架分别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圆柱件上,两个圆柱件之间由第三连杆连接且设有脚踏连杆。
[0009]两个后轮连杆之间由第二连杆横向连接。
[0010]所述的踏脚刹车机构包括:两个U型杆、四个两两相连的第五连杆、回复件、旋转杆、刹车件、固定杆、固定座、脚踏杆和弹簧,其中:脚踏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刹车的U型杆固定,固定座的中心孔的与两组第五连杆的一端相连,两组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旋转杆的运动端相连,U型杆与两组第五连杆中部固定,且位于脚踏杆的下方,固定杆的一端与后轮座固定,另一端与旋转杆的固定端相连,旋转杆的运动端的头部设有回复件,回复件通过弹簧与固定座相连,旋转杆的下方固定与后轮接触的刹车件。
[0011]所述的靠背连杆设有一段凸起,该凸起位于扶手的上方,扶手至多能到水平位置而不能继续旋转。
[0012]所述的两个靠背连杆的顶端设有推行把手,底部由第四连杆相连。
[0013]本实用新型运用多连杆机构学,当轮椅处于使用状态时,折叠开关机构处于锁止状态。需要折叠时,将开关打开,转动扇形基板和靠背车架,带动前轮车架转动,这样就可以实现折叠操作。折叠之后高度尺寸为原来尺寸的2/3,厚度为原来尺寸的1/3,方便携带,结构紧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开关机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刹车机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折叠之后状态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两个后轮1、两个后轮连杆3、两个扇形基板4、两个靠背连杆5、扶手7、两个前轮8、两个前轮连杆13、基板连杆17、底座连杆19、中间连杆机构和设置于两个后轮I上的踏脚刹车机构20,其中:两个后轮连杆3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轮1,两个前轮连杆13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前轮8,两个扇形基板4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5的底端相固定,另一侧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3的顶端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折叠开关机构,两个扇形基板4之间由基板连杆17横向连接,基板连杆17与两个前轮连杆13的顶端相连,扶手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5的上部相连,底座连杆19位于扇形基板4的上方,底座连杆19后侧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5的尾部相连,前侧的中部由中间连杆机构分别与前轮连杆13和后轮I相连。
[0025]所述的中间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14和T型连杆15,其中:T型连杆15的结构为:一体成型的横杆与竖杆,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轮连杆13的中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杆14的一端与底座连杆19相连,另一端与横杆相连,竖杆的端部与后轮I相连。
[0026]本实施例中,座部连杆19通过螺栓铰接在靠背连杆5上,可以相对转动,T型连杆15为一个中空的金属轴,两个第一连杆14套在T型连杆15内,T型连杆15另一端通过螺栓铰接在第二连杆16上。扶手7通过螺栓铰接在靠背连杆5上,推行把手6焊接在靠背连杆5上。
[0027]所述的两个靠背连杆5的顶端设有推行把手6,底部由第四连杆18相连。
[0028]如图6所示,所述的折叠开关机构包括:设置于后轮连杆3上的凸起件22、设置于扇形基板4对应位置上与凸起件22相配合的圆弧槽、触发件23、弹性复位件和设置于扇形基板4上的固定部24,其中:触发件23套在复位弹簧内且均设置于固定部24中,凸起件22上开有与触发件23相配合的圆孔。
[0029]在正常使用时,触发件23插在凸起件22的孔内,需要折叠时将触发件23拉起,转动后轮连杆3带动凸起件22滑出圆弧槽。
[0030]所述的各个后轮I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后轮支架2上,两个后轮支架2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3固定;后轮I的直径大于前轮8的直径,各个前轮8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前轮支架9上,两个前轮支架9分别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圆柱件10上,两个圆柱件10之间由第三连杆11连接且设有脚踏连杆12。
[0031]所述的靠背连杆5设有一段伸出的凸起,该凸起位于扶手7的上方,因此扶手7至多能到水平位置而不能继续旋转。
[0032]本实施例中,两个后轮I通过轴承连接在后轮支架2上,可以灵活转动。后轮连杆3的顶端有一个铰链孔,与扇形基板4通过螺栓连接,两者可以相对转动。前轮8通过轴承连接在前轮支架9上,前轮支架9通过轴承连接在圆柱件10上,前轮8可以360度灵活转动。两个圆柱体10用连杆11焊接在一起,脚踏连杆12焊接在两个圆柱体上。前轮连杆13通过螺栓铰接在基板连杆17上。两个后轮连杆3之间由第二连杆16横向连接。
[0033]如图7所示,所述的踏脚刹车机构20包括:两个U型杆25、四个两两相连的第五连杆26、回复件27、旋转杆28、刹车件29、固定杆30、固定座31、脚踏杆32和弹簧33,其中:脚踏杆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刹车的U型杆25固定,固定座31的中心孔与两组第五连杆26的一端铰接,两组第五连杆26的另一端与旋转杆28的运动端铰接,U型杆25与两组第五连杆26中部固定,且位于脚踏杆32的下方,固定杆30的一端与后轮座3固定,另一端与旋转杆28的固定端铰接,旋转杆28的运动端的头部设有回复件27,回复件27通过弹簧33与固定座31相连,旋转杆28的下方固定与后轮I接触的刹车件29。
[0034]回复件27、刹车件29均为螺栓。
[0035]正常使用时,用弹簧将回复件27和固定座31连在一起,刹车件29与后轮I分离;需要刹车时,将脚踏杆32塌下,带动U型杆25向下旋转,进而带动第五连杆26运动,旋转杆28绕固定杆30上的孔旋转,刹车件29接触后轮1,完成刹车动作。[0036]本实施例轮椅在正常使用时的状态,前轮8和后轮I在同一水平面上,座部车架19,脚踏连杆12和扶手7基本保持水平,靠背连杆5稍微向后倾斜。被焊接在后轮连杆2上的销钉21处在扇形基板4的圆弧形槽中,开关23插在销钉21的孔内。扶手7旋转到水平位置,靠背连杆5上有一段伸出的凸起,因此扶手7至多能到水平位置而不能继续旋转。
[0037]如图8所示,当使用完毕需要折叠时,将扶手7向上旋转到跟靠背连杆5平行的位置,然后将开关23拔出销钉21的孔,一只手扶住后轮连杆3,另一只手旋转靠背连杆5,转到跟后轮连杆3平行的位置,如图8所示,基板连杆17可以作为手提的把手。折叠之后前后尺寸缩小为原来的1/3,高度尺寸缩小为原来的2/3。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折叠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后轮、两个后轮连杆、两个扇形基板、两个靠背连杆、扶手、两个前轮、两个前轮连杆、基板连杆、底座连杆、中间连杆机构和设置于两个后轮上的踏脚刹车机构,其中:两个后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轮,两个前轮连杆的底端分别设有一个前轮,两个扇形基板的一侧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底端相固定,另一侧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有折叠开关机构,两个扇形基板之间由基板连杆横向连接,基板连杆与两个前轮连杆的顶端相连,扶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上部相连,底座连杆位于扇形基板的上方,底座连杆后侧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靠背连杆的尾部相连,前侧的中部由中间连杆机构分别与前轮连杆和后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中间连杆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和T型连杆,其中:T型连杆的结构为:一体成型的横杆与竖杆,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轮连杆的中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底座连杆相连,另一端与横杆相连,竖杆的端部与后轮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折叠开关机构包括:设置于后轮连杆上的凸起件、设置于扇形基板对应位置上与凸起件相配合的圆弧槽、触发件、弹性复位件和设置于扇形基板上的固定部,其中:触发件套在复位弹簧内且均设置于固定部中,凸起件上开有与触发件相配合的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各个后轮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后轮支架上,两个后轮支架分别与两个后轮连杆固定;后轮的直径大于前轮的直径,各个前轮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前轮支架上,两个前轮支架分别由轴承连接于两个圆柱件上,两个圆柱件之间由第三连杆连接且设有脚踏连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踏脚刹车机构包括:两个U型杆、四个两两相连的第五连杆、回复件、旋转杆、刹车件、固定杆、固定座、脚踏杆和弹簧,其中:脚踏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刹车的U型杆固定,固定座的中心孔的与两组第五连杆的一端相连,两组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旋转杆的运动端相连,U型杆与两组第五连杆中部固定,且位于脚踏杆的下方,固定杆的一端与后轮座固定,另一端与旋转杆的固定端相连,旋转杆的运动端的头部设有回复件,回复件通过弹簧与固定座相连,旋转杆的下方固定与后轮接触的刹车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靠背连杆设有一段凸起,该凸起位于扶手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轮椅,其特征是,所述的两个靠背连杆的顶端设有推行把手,底部由第四连杆相连。
【文档编号】A61G5/08GK203790170SQ20142015243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31日
【发明者】王皓, 陈关龙, 郝金明, 周福强, 陈雷, 邵海强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由猎贸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