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跟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157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前外侧跟骨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跟骨(即脚后跟骨)骨折通常是人从高处跌落时用脚着地引起的。跟骨损伤通常会损伤距下关节,从而导致关节变得僵硬并且难以行走。跟骨骨折可通过复位骨折和用螺钉和/或骨板固定骨折处来治疗。然而,此类固定手术通常需要开放式外科复位和固定,会增加开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板,该板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沿第一纵向轴线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并且包括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一开口,该第一表面在板在跟骨上定位在期望位置时背对骨,该第二表面在期望位置时面向骨。板还包括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沿第二纵向轴线从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使得在板沿骨的期望部分定位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平行于邻接距下关节的骨的上面延伸,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限定中心轴线,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被配置成在其中相对于其中心轴线以使用者选择的角度来接收骨固定元件。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板,该板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沿第一纵向轴线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并且包括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一开口,该第一表面在板在跟骨上定位在期望位置时背对骨,该第二表面在期望位置时面向骨。板还包括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沿第二纵向轴线从连接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使得在板沿骨的期望部分定位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平行于邻接距下关节的骨的上面延伸,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一表面到第二表面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限定中心轴线,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每一个被配置成在其中相对于其中心轴线以使用者选择的角度来接收骨固定元件。此外,板还包括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侧向延伸并且包括穿过其中延伸的接收骨固定元件的开口。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骨板的透视图;

图2示出图1的骨板的俯视平面图;

图3示出图1的骨板的侧视图,其中骨板固定在骨的侧表面;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骨板的俯视平面图;并且

图5示出图4的骨板的侧面,其中骨板固定在骨的侧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以下描述以及附图可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其中相同参考标号指代类似元件。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骨折的板,并且具体地讲涉及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板。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一种跟骨板,该板包括分别沿第一纵向轴线和第二纵向轴线延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使得当根据需要将板定位在骨上时,板沿邻接距下关节的跟骨的一部分的周边延伸。尽管示例性附图示出板被配置成沿右跟骨的侧表面进行固定,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板可类似地设计为沿左跟骨的侧表面进行固定。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骨板100包括沿第一纵向轴线L1延伸的第一部分102和沿第二纵向轴线L2延伸的第二部分104。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分别通过连接部分106彼此连接。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使得介于第一纵向轴线与第二纵向轴线之间的角大体上对应于Gissane角(例如,由跟骨10的跟骨上面14的下坡和上坡形成的角)。介于第一纵向轴线L1与第二纵向轴线L2之间的角度可为例如约120度,但也可在100度至130度之间的范围内。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用于接收骨固定元件的多个开口110,111。骨板100的尺寸和形状被设定成沿邻接距下关节12的跟骨10的侧表面周边的一部分定位(例如,与距下关节12平行)。本领域的人员应当理解,大量跟骨裂纹从距下关节12朝向跟骨的下面16延伸,使骨10破碎成前部碎片18和后部骨碎片20。因此,根据该实施方案的板100的第一部分102被配置成沿前部碎片18的一部分定位,同时第二部分104被配置成沿后部碎片20的一部分定位。板100的连接部分106(即,板在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连接处的那部分)被配置成定位在从距下关节12朝向骨10的下面16延伸的骨折线上方。板100还可包括从第一部分102侧向延伸的延伸部分108,使得当板100处于沿骨10的期望位置和取向时,延伸部分108朝向骨10的下面16延伸。延伸部分108还包括用于接收骨固定元件的开口112。

第一部分102沿第一中心纵向轴线L1从第一端部114延伸到第二端部116。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部分102包括三个第一开口110。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部分102可包括任何数量的穿过其的接收骨固定元件的开口。第一开口110中的每一个从板100的第一表面118穿过第一部分102延伸到板100的第二表面120,当板100处于手术位置时,第一表面背对骨10,第二表面面向骨10。该实施方案中的第一开口110中的每一个为被配置成在其中在预定角度范围内以任何使用者选择的角度(相对于开口110的中心轴线)来接收并固定骨固定元件的可变角锁紧螺钉孔。可变角锁紧孔允许骨固定元件以被选择用于捕获骨10的骨折模式和/或用于瞄准良好骨质量区域的期望角度穿过其插入。第一开口110沿第一纵向轴线L1延伸穿过第一部分102的一部分,使得第一开口110沿第一纵向轴线L1相对于彼此对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任何或所有第一开口104均可根据需要被制成标准锁紧孔或非锁紧孔。

第二部分104沿第二纵向轴线L2从第一端部122延伸到第二端部124,第一端部122通过连接部分106连接到第一部分102的第二端部116。第二部分104包括从第一表面118到第二表面120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二开口111。在该实施方案中,第二部分104包括穿过其中延伸的四个第二开口111。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二部分104可包括任何数量的开口111。该实施方案中的第二开口111中的每一个被配置成在其中在预定角度范围内以任何使用者选择的角度(相对于开口111的中心轴线)来接收并固定骨固定元件的可变角锁紧螺钉孔。可变角锁紧孔允许骨固定元件以被选择用于捕获骨10的骨折模式和/或用于瞄准良好骨质量区域的期望角度穿过其插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任何或所有第二开口111均可根据需要被制成标准锁紧孔或非锁紧孔。

第二开口111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可沿第二纵向轴线L2延伸穿过第二部分104的一部分,使得两个或更多个第二开口111沿第二纵向轴线L2相对于彼此对齐。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有第二开口111均沿第二纵向轴线L2延伸穿过第二部分104。然而,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二部分104的第二端部124可相对于第二纵向轴线L2朝向骨10的结节22略微弯曲,使得最靠近第二端部124的延伸穿过第二部分104的第二开口111相对于第二纵向轴线L2偏移。第二端部124可同样渐缩以有利于板100穿过小切口。

该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部分104还包括沿其纵向边缘128的多个可选凹陷部或凹口126,当板100沿骨10放置在期望位置时,多个可选凹陷部或凹口面向距下关节12。凹口126为在介于板的纵向边缘128与距下关节12之间的骨10的一部分中的独立螺钉固定提供间隙。换句话讲,置于骨10的这部分中的独立螺钉可接收在凹口126内以邻接板100的一部分。

板100的连接部分106可沿曲线延伸以将第一部分102的第二端部116连接到第二部分104的第一端部122。如上所述,在使用时,连接部分106在骨折线通常所在(例如,从距下关节朝向下面)的骨10的一部分之上延伸。连接部分106不含任何开口(例如,螺钉孔)以增强骨10的此部分之上的板强度。

延伸部分108从第一部分102侧向延伸,使得当板100沿骨10定位在期望取向时,延伸部分108朝向骨10的下面延伸。该实施方案中的延伸部分108包括穿过其中延伸的单个开口112。该实施方案中的开口112被配置成在其中在预定角度范围内以相对于开口112的中心轴线的角度接收并锁紧螺钉的可变角锁紧孔。延伸部分108可包括将第一部分102连接到包括开口112的延伸部分108的一部分的厚度减缩部分13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厚度减缩部分130有利于将板100的轮廓另外成型为骨10的轮廓。因为开口112相对于第一开口110偏移(例如,开口112未沿第一纵向轴线L1对齐第一开口110),即使当板100承受载荷时,外科医生或其他使用者也可将骨固定元件穿过延伸部分108的开口112以沿骨10维持板100的位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延伸部分108可包括任何数量的开口112并且任何或所有开口112均可根据需要被制成标准锁紧孔或非锁紧孔。

根据使用板100的示例性外科手段,外科医生或其他使用者沿患者的距下关节12切出小的侧向斜切口以提供距下关节的可视化并帮助复位关节面。第二部分104的渐缩第二端部124穿过切口使得板100沿骨10定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使用者在插入板100之前还可将板100的轮廓成型为对应于骨10的形状。此外,板100可预先形成轮廓(例如,在制造期间)以大体上对应于骨10的表面。如上所述,板100沿骨10的侧表面定位,其中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大体上平行于距下关节12延伸。连接部分106可横跨骨10的骨折线延伸。板100可使用针/线诸如例如克氏针或加压线临时固定到骨10。骨折可使用例如加压钳和/或牵引钳复位。

一旦骨折根据需要被复位,可根据需要通过将骨固定元件按需穿过第一开口110和第二开口111中的一些或全部,从而将板100固定到骨10。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可使用至少五个骨固定元件,其中至少两个骨固定元件穿过第一开口110,并且至少三个骨固定元件穿过第二开口111。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将任何数量的骨固定元件穿过板100的开口110,111。不必将骨固定元件插入开口110,111中的每一个。穿过开口110,111的骨固定元件可为例如可变角锁紧螺钉、干骺端螺钉或骨质螺钉。如图3所示,第一骨固定元件132中的每一个都可穿过第一开口110中的对应的一个以支撑骨10的前小面,并且可与骨10的跟骨-骰骨关节成一定角度。第二骨固定元件134中的每一个都可穿过第二开口111中的对应的一个,使得第二骨固定元件134支撑距下关节12的后小面和中小面并且在骨10的载距突处会聚。第三骨固定元件136可同样穿过延伸部分108上的开口112,以在板100承受载荷时也在骨10上维持板100的位置。穿过第一开口110、第二开口111和/或延伸部分108的开口112的骨固定元件132,134和136可成一定角度,以瞄准骨的特定碎片或良好骨质量区域。因此,骨固定元件可相对于其中心轴线以使用者选择的角度穿过第一开口110和第二开口111以及延伸部分108的开口112。一旦板100被固定到骨10,如上所述,即可将另外的骨固定元件穿过例如骨10的结节22来固定骨10的其它骨折(例如,不从距下关节12延伸的骨折),如图1所示。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骨板200大体上类似于上述的板100,包括第一部分202,该第一部分沿第一纵向轴线2L1延伸并且通过第一连接部分206连接到沿第二纵向轴线2L2延伸的第二部分204。如上关于板100所述,第一纵向轴线2L1和第二纵向轴线2L2相对于彼此成一定角度以大体上对应于距下关节12的上跟骨表面的斜率。类似于板100,板200还包括从第一部分202侧向延伸的延伸部分208,使得当板200沿骨10的侧表面定位在期望取向时,延伸部分208朝向骨10的下面延伸。然而,板200还包括第三部分240,该第三部分沿第三纵向轴线2L3从连接到第二部分204的第二端部224的第一端部242延伸到第二端部244。根据该实施方案的板200的第二端部244渐缩以有利于板200穿过小皮肤切口。第三部分240和第二部分204可通过第二连接部分246彼此连接。第三纵向轴线2L3相对于第二纵向轴线2L2成一定角度并且可大体上平行于第一纵向轴线2L1。例如,介于第三纵向轴线2L3和第二纵向轴线2L2之间的角度可介于约100度和140度之间。具体地讲,当板200沿骨10的期望部分定位使得第一部分202和第二部分204邻接距下关节12时,第三部分240沿后部碎片20大体上平行于骨10的上面周边延伸。

类似于第一部分102和第二部分104,板200的第一部分202和第二部分204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从第一表面218到板100的第二表面220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一开口210和第二开口211,当板100处于手术位置时,第一表面背对骨10,第二表面面向骨10。类似于延伸部分108,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延伸部分208还包括穿过其中延伸的开口212。该实施方案中的所有开口210,211和212均可为被配置成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于开口210,211和212中的相对一个的中心轴线以任何使用者选择的角度来穿过其接收骨固定元件的可变角度孔。

第三部分240还包括穿过其中延伸的多个第三开口248。根据该实施方案的第三开口248可同样被配置成可变角孔,其中每个可变角孔均被配置成以任何使用者选择的角度(相对于开口的中心轴线的角度)来穿过其接收骨固定元件。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三部分240包括三个第三开口248,每个均沿第三纵向轴线2L3延伸穿过第三部分,使得第三开口248沿其对齐。第二部分204可还包括沿第二纵向轴线2L2穿过其中延伸的三个第二开口211,使得第二开口211大体上沿其对齐。第二连接部分246可还包括从第一表面218到第二表面220穿过其中延伸的连接部分开口250。连接部分开口250可同样被配置成可变角度孔,但相对于第三开口248和第二开口211偏移。换句话讲,连接部分开口250不在第二纵向轴线2L2或第三纵向轴线2L3的任意一条上延伸穿过板100。穿过第三部分240的骨固定元件252沿骨10的结节22的上部周边提供另外的支撑。

板200可以大体上类似于板100的方式使用,如上所述。板200沿距下关节12穿过小侧向斜切口并沿其上面的周边定位在骨10的侧表面上,使得第一部分202和第二部分204平行于距下关节12延伸,同时第三部分240大体上平行于结节22的上面延伸。然后以大体上类似于上述关于板100的技术的方式,通过穿过任何数量的第一开口210、第二开口211和第三开口248的骨固定元件将板200固定到骨10。骨固定元件可同样穿过延伸部分开口212,以在即使板200承受载荷时也将板200维持在固定位置。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前提条件是这些修改和变型在随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