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西医护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
背景技术: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输液治疗,因此,浅静脉穿刺也是对护士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操作之一。
国内有许多针对浅静脉穿刺的改进技术和方法。例如,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就具有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少输液局部疼痛等优点,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能方便临床用药,同时还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是,应用留置针也可能存在一些意外、穿刺失败、感染、静脉炎等问题。也有一些临床研究着眼于减轻穿刺部位的疼痛。邢淑敏等为减轻病人穿刺疼痛,试用利多卡因局部皮肤浸润麻醉的方法,应用于临床静脉穿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江月娥等观察静脉穿刺前用2%利多卡因外敷穿刺部位皮肤,并分别敷贴15、30、45分钟及同时一病人在另一侧肢体外敷生理盐水45分钟,镇痛效果作比较,结果显示,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明显减轻静脉穿刺留置针头所至的疼痛,外敷时间长,镇痛效果较好。此外,国内也有浅静脉穿刺前用利白素凝胶、山莨菪碱等药物局部外敷的文献报道,但尚未见使用纯中药复方制剂局部外敷的临床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此前,在穿刺部位局部外敷川香散,然后实施静脉穿刺,可以减轻浅静脉穿刺疼痛,减少患者恐惧,提高穿刺成功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包括川香散敷贴的制备和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的操作方法,其中:
川香散敷贴的制备具体方法为:将没药、薄荷、黄柏、川芎、檀香等研制成粉末,用温度(43℃ ~45 ℃)的白酒调成糊状;
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的操作方法为:将制备完毕的川香散敷贴敷于需静脉穿刺的部位,30分钟后取下川香散敷贴,并对敷贴部位给予静脉穿刺;将取下的敷贴贴于上一次穿刺部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当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活血化瘀、行气、通脉中药通过皮肤粘膜转运,可被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在静脉穿刺前30分钟外敷川香散具有止痛散瘀,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之功效。穿刺后将川香散敷于上一次穿刺部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化血管促进血管恢复,提高静脉利用率的作用。
川香散辅助静脉穿刺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士穿刺成功率及患者静脉血管的利用率,是一种既有中医特色,又有人文关怀的护理治疗技术创新,在国内尚无类似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当皮肤作为一个给药入口局部给药后,活血化瘀、行气、通脉中药通过皮肤粘膜转运,可被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川香散由川芎、檀香、没药、薄荷、黄柏等中药配制而成。加热的酒具有消毒,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的作用,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散结,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之功效。
经过三年的临床观察表明,在静脉穿刺前30分钟外敷川香散具有止痛散瘀,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之功效。穿刺后将川香散敷于昨天穿刺部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化血管促进血管恢复,提高静脉血管利用率的作用。 此操作简便、廉价,病人易于接受,皮肤无明显刺激,未发现其毒副作用。同时将中医中药融入现代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凸显中医特色,又具人文关怀的中医护理技术与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将没药、薄荷、黄柏、川芎、檀香等中药研制成粉末,用温度(43℃ —45 ℃)的白酒调成糊状。取适量的川香散糊敷贴于患者需要静脉穿刺的部位,静止30分钟。取下敷贴,可将该敷贴丢弃,也可贴与患者上一次穿刺部位。对患者本次需静脉穿刺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
本方法相对于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的方法而言,效果更佳显著,且经过临床验证,具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