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智能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绑扎压脉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临床上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时,均为手动绑扎止血带或橡胶管,然后手动进行找血管穿刺工作。由于人工操作耗时耗力,准确性及规范性均依赖于人员水平及其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用力过大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用力过小则无法使得血管清晰的显露出来,从而降低穿刺的成功率。
例如,根据国外统计数据显示,平均9%的病人需要四次以上的穿刺才能顺利的插入静脉血管,每个病人平均需要穿刺2.18次才能成功地找到血管。而美国儿童医疗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40%以上的医疗机构允许两至四次的穿刺,以找到被针刺者的血管实现诊疗的目的。而13%调查的医疗机构对穿刺次数没有任何限制。而对于急救、休克、失血所导致的血液量急剧减少、血管塌陷的被采血者;过于肥胖的被采血者;血管弹性很差的病人;产科刚出生的婴幼儿;儿科病人;心血管种心衰病人;肾内科全身浮肿病人;高干科病人;急救病人;血液科、肿瘤科多次化疗等被采血者,其采血、输液针刺的成功率更低、采血、输液针刺的数量更多,采血、输液针刺困难更大。
此外,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与患者的肢体直接接触,而增加医患交叉感染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动绑扎压脉装置,该自动绑扎压脉装置可以使得止血压力处于适宜显现出血管且不会造成患者疼痛的区间内。
一种自动绑扎压脉装置,包括压脉气缸,压脉气缸通过压缩空气管与压缩空气源连接,压缩空气管上设有电磁阀,压缩空气管通过管接头与压脉气缸连接,压脉气缸的活塞杆与橡胶管连接,橡胶管在自然状态下呈现至少一圈的环形且在压脉气缸收缩时环形的截面缩小至被压脉的手臂的外形形状。
通过采用压脉气缸带动乳胶管的形式,在手部伸入过程中,使得乳胶管保持较大的尺寸,在伸入到位之后,使得压脉气缸收缩,带动乳胶管勒紧手臂,能够使得血管凸显。可以提高橡胶管在手臂上的作用力的均匀度,避免橡胶管的局部形变大而对手臂造成的压力过大。而且,压脉气缸收缩,其压强可控,每次收缩时的作用力同一性较高,从而能够保证作用在手臂上的作用力处于适宜显现出血管且不会造成患者疼痛的区间内。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压脉气缸为一个,橡胶管的一端与压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自动压脉装置支架上。
通过在橡胶管的一端连接压脉气缸以实现以带动整根橡胶管进行收缩,勒紧手臂,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压脉气缸为两个,橡胶管的每一端分别与一个压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
通过在橡胶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压脉气缸以带动橡胶管收缩,使得橡胶管的各个部位的变形较为匀称,避免橡胶管在变形的时候与手臂产生直接的摩擦而造成皮肤表面的疼痛。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压缩空气管上还串联有调压阀。
通过串联调压阀,能够调节压脉气缸的作用压力,使得对于粗细不同的手臂,也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压脉工作拉紧力,使得止血压力维持在10.7~16.0kPa中,每次勒紧过程中力量均匀可控,也不至于将手臂勒得过紧避免使得使用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压脉气缸安装在托架上,托架的上部还安装有定位型腔,定位型腔具有供手臂伸入的通孔。
通过设置定位型腔,可以便于将手臂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便于其他自动检测血管的设备检测血管的具体位置,从而为自动采血创造条件。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定位型腔上还安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型腔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勾住橡胶管。
通过设置复位弹簧连接橡胶管,可以使得橡胶管在不需要勒紧时保持较大环形,从而方便患者将手臂穿入。而且,在采血过程结束后,可以带动橡胶管恢复成环形较大的状态,实现了橡胶管的自动复位,无需单独通过压脉气缸来实现复位动作。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还包括调速阀,调速阀串联在压缩空气管上。
通过设置调速阀,可控制压脉气缸的运动速度,从而调节橡胶管勒紧胳膊时的运动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自动绑扎压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自动绑扎压脉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自动绑扎压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附图标记表示的含义如下;1、托架;2、压脉气缸;3、橡胶管;5、调速阀;6、调压阀;7、电磁阀;9、压缩空气源;10、压缩空气管。
一种自动绑扎压脉装置,包括压脉气缸2,压脉气缸安装在托架1上,压脉气缸2通过压缩空气管10与压缩空气源9连接,压缩空气管10上设有电磁阀7,压缩空气管10通过管接头与压脉气缸2连接,压脉气缸2的活塞杆与橡胶管3连接,橡胶管3在自然状态下呈现至少一圈的环形且在压脉气缸2收缩时环形的截面缩小至被压脉的手臂的外形形状。具体说来,电磁阀7可以是一个三位两通阀,压缩空气管1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压脉气缸2伸出端,即与压脉气缸2的缸体内具有活塞杆的那部分相连通的一端,在向压脉气缸2内通气的过程中,压脉气缸2收缩以带动橡胶管3勒紧。
通过采用压脉气缸2带动乳胶管的形式,在手部伸入过程中,使得乳胶管保持较大的尺寸,在伸入到位之后,使得压脉气缸2收缩,带动乳胶管勒紧手臂,能够使得血管凸显。可以提高橡胶管3在手臂上的作用力的均匀度,避免橡胶管3的局部形变大而对手臂造成的压力过大。而且,压脉气缸2收缩,其压强可控,每次收缩时的作用力同一性较高,从而能够保证作用在手臂上的作用力处于适宜显现出血管且不会造成患者疼痛的区间内。
优选的,压脉气缸2为两个,橡胶管3的每一端分别与一个压脉气缸2的活塞杆连接。
通过在橡胶管3的两端分别连接压脉气缸2以带动橡胶管3收缩,使得橡胶管3的各个部位的变形较为匀称,避免橡胶管3在变形的时候与手臂产生直接的摩擦而造成皮肤表面的疼痛。
进一步优选的,压缩空气管10上还串联有调压阀6。
通过串联调压阀6,能够调节压脉气缸2的作用压力,使得对于粗细不同的手臂,也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压脉工作拉紧力,使得止血压力维持在10.7~16.0kPa中,每次勒紧过程中力量均匀可控,也不至于将手臂勒得过紧避免使得使用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调速阀5,调速阀5串联在压缩空气管10上。
通过设置调速阀5,可控制压脉气缸2的运动速度,从而调节橡胶管3勒紧胳膊时的运动速度。
本实施例的动作原理为:
患者先将手臂伸入到由橡胶管3所围成的环中,然后电磁阀7启动,高压空气源通过压缩空气管10、电磁阀7、调压阀6、调速阀5向压脉气缸2内供气,活塞杆收回到压脉气缸2中,每根活塞杆分别带动橡胶管3的一端,使得橡胶管3所形成的环缩小,橡胶管3勒在患者的手臂上,以使得患者手臂上的血管显现出来。
当采血过程结束后,电磁阀7处于第二位置,压脉气缸2内不再与压缩空气源9连通。所以在橡胶管3自身的弹性变形作用下,橡胶管3会回弹,从而在橡胶管3与患者手臂之间产生距离,患者也可以利用另一只手,协助扩大橡胶管3所形成的圈,以将被采血的手臂退出。
实施例2: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自动绑扎压脉装置的主视图。图中,与上述实施例所使用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仍然沿用上述实施例对于该附图标记的定义。图中新出现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的含义如下:4、弹簧;8、定位型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托架1的上部还安装有定位型腔8,定位型腔8具有供手臂伸入的通孔。
通过设置定位型腔8,可以便于将手臂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便于其他自动检测血管的设备检测血管的具体位置,从而为自动采血创造条件。
进一步优选的,定位型腔8上还安装有复位弹簧4,复位弹簧4的一端与定位型腔的连接柱连接,复位弹簧4的另一端勾住橡胶管3。具体说来,复位弹簧可以选择螺旋拉伸弹簧。
通过设置复位弹簧4连接橡胶管3,可以使得橡胶管3在不需要勒紧时保持较大环形,从而方便患者将手臂穿入。而且,在采血过程结束后,可以带动橡胶管3恢复成环形较大的状态,还可以使得橡胶管所呈现的环形保持基本竖直状态,方便患者手臂的插入,实现了橡胶管3的自动复位,无需单独通过压脉气缸2来实现复位动作。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例如:①实施例1所列举的是压脉气缸为2个的情况,实际上,压脉气缸可以只有一个,橡胶管的一端与压脉气缸的活塞杆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自动压脉装置支架上。通过在橡胶管的一端连接压脉气缸以实现以带动整根橡胶管进行收缩,勒紧手臂,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