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病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9817阅读:36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病中医学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利用改良合刺针法,体针疗法,穴位注针刺法,三棱针刺法,意气行针法,共同进行,疏调气血,改善神经冲动的传导和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节气机不畅、肝失肃泄、郁而生风、气失宣降、水失疏布、聚湿成痰、郁而化火、气机失调、气血逆乱;在各种针法实施的同时配合中药组方:雄黄20克,白矾12克,蝉衣30克,蜈蚣20条,钩藤50克,羚羊角15克,全蝎15克,琥珀25克,朱砂15克,石决明50克,珍珠母15克,冰片10克,牛黄5克,菖蒲10克,枳实50克,胆星25克,天竺黄25克,黄芩60克,栀子25克。具有扶正祛邪、安神镇静、活血化淤、祛湿化痰、醒脑开窍、健脾补气、填精益髓之功效。

技术背景

癫痫是一种因为大脑突发性异常放电而产生的一种神经系统性脑部疾病,危害性很大,若不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的癫痫性发作,其中儿童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占10%~20%,成年患者占15%,老年人为38%,癫痫持续状态的病死率较高。我国西南地区其死亡率高达18.8%,部分欧洲国家其死亡率甚至高达39%,约50%患者出现精神发育迟缓,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癫痫病的治疗刻不容缓。癫痫属中医“痫证”范畴,其病因可简单概括为“风”“痰”“惊”“食”“瘀”“虚”,其临床表现以下共同特征: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

目前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或预期效果远远不够:药物选择错误、药物对个体不合适、药物剂量不恰当、对病理掌握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或不彻底、治疗方法单一。针对这些情况,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病进行多种案例治愈。实施证明本案的以定痫熄风、豁痰开窍、清心泻火、活血化瘀、育阴潜阳、扶正周本等为治则,完全控制临床发作并治愈,使患者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工作能力。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癫痫病,避免了治疗途径的单一性、治疗作用的局限性、抗癫药物的依赖性及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内容

本发明利用针法疏调气血,改善神经冲动的传导和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节气机不畅、肝失肃泄、郁而生风、气失宣降、水失疏布、聚湿成痰、郁而化火、气机失调、气血逆乱,分别按照以下的各种针法按疗程治疗;在各种针法实施的同时配合中药组方:雄黄20克,白矾12克,蝉衣30克,蜈蚣20条,钩藤50克,羚羊角15克,全蝎15克,琥珀25克,朱砂15克,石决明50克,珍珠母15克,冰片10克,牛黄5克,菖蒲10克,枳实50克,胆星25克,天竺黄25克,黄芩60克,栀子25克扶正祛邪,安神镇静,活血化淤,祛湿化痰,醒脑开窍,健脾补气,填精益髓,水煎服,每日1剂,20天为一疗程,从根本上调理脏腑机能,从而彻底治愈癫痫病这一顽症。

改良合刺针法:选百会、双侧风池、完骨、神门穴,用32号2寸不锈钢毫针,采取改良“合刺”针法,当穴位前后左右4个方向斜刺,每一个方向各留一支针,一穴四针,留针行气。百会穴进针一寸,一穴四针,留针行气。完骨进针一寸,针尖向鼻尖、风池进针1.2寸,针尖向对侧目睛;均采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120次/分钟,捻转两分钟,神门穴进针0.3寸,刺中即止,留针候气。隔日针灸,每周3次,6次为一个疗程。

体针疗法:取穴:主穴为大椎、腰奇、水沟、后溪。配穴为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治法: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穴位注针刺法:取穴: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配穴分2组,与主穴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三棱针刺法:主穴:太阳、委中、曲泽、大椎,配穴为灵台、鸠尾、上星、风府、心俞、肝俞、腰奇。痰湿中阻取足三里、丰隆穴,肝火上炎取蠡沟、百会穴。操作:将上述腧穴消毒,三棱针点刺,让血液顺针孔自然流出。许多癫痫患者在腰奇穴(经外奇穴,在尾骨尖端直上2寸处,骶角之间凹陷中,居督脉上)处上下可见浅表迂曲的静脉,刺之能令血出。上述穴位每次选取3~4个刺络放血,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意气行针法:具体操作是针入所欲刺之穴后,使之得气,密意守气勿失,继而拇指向前捻转(约180。),紧捏针柄不动治则:舒肝调气,豁痰安神。取穴:丝竹空、三阴交、太冲、阴陵泉、阳陵泉、平隆、内关,均双侧,鸠尾、关元。操作:每次针治均从头至足,依次取穴、丝竹空采用意气行针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一小时左右,每日一次,不计疗程。

配合中药组方为:雄黄20克,白矾12克,蝉衣30克,蜈蚣20条,钩藤50克,羚羊角15克,全蝎15克,琥珀25克,朱砂15克,石决明50克,珍珠母15克,冰片10克,牛黄5克,菖蒲10克,枳实50克,胆星25克,天竺黄25克,黄芩60克,栀子25克。

雄黄: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

白矾:主治黄肿、十二指肠溃疡、治癫痫、子宫脱垂白矾的功效。

蝉衣:宣散风热;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风止痉。

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的,主要是用于急慢性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性抽搐,另外是用于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风湿痹证等。

钩藤:治疗面神经麻痹、全身麻木、中风瘫痪,对神经机能失调者疗效甚显著。

羚羊角: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理温病,瘟疫,疫毒所致的高热神昏,发狂等热证、可用于治疗高烧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烧抽搐,咬牙吊眼,颈强直视,四肢拘急以及小儿惊风、可用于肝热目昏,目赤肿疼,视物不清等症。羚羊角偏用于心热神昏,血热发斑。

全蝎:治疗惊痫、风湿、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耳聋语涩、手足抽掣等。蝎毒具有祛风、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瘀血阻滞证,淋证,癃闭。

朱砂: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惊痫等症。

石决明:本品能清肝热,补肝阴,可用于肝阳独亢或阴亏阳亢所致的眩晕、抽搐、目赤翳障、青盲雀目等证,且能清虚热,用治肺结核之低热。

珍珠母:主治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眩晕头痛,肝热目赤。

冰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和保护作用、对中枢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镇静安神”,又有醒脑作用、利于脑水肿恢复,保护脑缺血后继发损伤,改善受损觉醒能力。

牛黄: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引起: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

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枳实:能够破气,行痰,消积。临床常用于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等等

胆星:清火化痰、熄风定惊。主中风、惊风、癫痫、头痛、眩晕。

天竺黄: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栀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以上各种针法按照疗程间隔3天反复治疗,配合上述中药组方的剂量按照疗程间隔7天,反复服用,直至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