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0909阅读:141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治疗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的中药。



背景技术: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以全身或局部无故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为特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汗为人体津液所化,受卫气控制调节,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如衣着过厚,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如无其他症状,不属病态。中医认为表虚不固,或营卫失调,腠理不密,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因此本病证型有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等多种类型。本发明主要研究的是临床常见的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病。中医认为阳主卫外而固密,气虚不足,卫表不固,津液不藏,故自汗出;动则气耗,故汗出更甚;气阳不固,卫外不密,外邪侵入可致反复感冒;神疲乏力,舌淡亦为气阳不足之象。目前,西医对于该病无明确治疗,只能对症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治宜“益气固表,补肺益肾”的治疗原则,提供一种能治疗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的中药,采用该中药不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复发,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对患者身体还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蜗牛壳6—9份,夜关门6—9份,糯稻根6—9份,紫河车1—3份,黄精6—9份,九龙虫1—3份,白术6—9份,蛤蚧3—6份,牡蛎6—9份。本发明的加工工艺为:将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每日早晚各1次,凡1-3岁小儿每次3g;4-6岁小儿每次6g,7岁以上每次10g,温开水冲服。15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饮食清淡,忌油腻、鱼虾、蛋类、生冷食物,注意保暖,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小儿受惊吓、受凉。

本发明所采用的蜗牛壳具有补气功效;夜关门具有益肺阴,补肝肾功效;糯稻根具有养阴止汗功效;紫河车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功效;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效;九龙虫具有补气养血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功效;蛤蚧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牡蛎具有敛阴止汗功效。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100%,治愈率达到96%。下面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表一:患者人员结构情况

表二:疗效情况

下面举出三个典型病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1、车某之女,3岁,平素容易感冒,近期全身自汗,活动后出汗更多,神疲乏力,食欲差,来我处就诊为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病。服用本药方15天后,症状缓解,继续服用15天后,治愈。

2、胡某之子,5岁,近期出现乏力,全身汗出异常,四肢发凉,来我处就诊为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病。服用本药方15天后,治愈。

3、李某之女,13岁,白天出汗异常2年,现夜间经常汗出湿被,来我处就诊为表虚不固证型小儿汗证病。服用本药方30天后,症状缓解,继续服用15天,症状完全消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蜗牛壳9g,夜关门9g,糯稻根6g,紫河车1g,黄精6g,九龙虫1g,白术6g,蛤蚧3g,牡蛎6g。将以上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实施例2:蜗牛壳6g,夜关门6g,糯稻根6g,紫河车1.5g,黄精9g,九龙虫1.5g,白术9g,蛤蚧6g,牡蛎9g。将以上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实施例3:蜗牛壳6g,夜关门9g,糯稻根9g,紫河车1g,黄精6g,九龙虫3g,白术6g,蛤蚧3g,牡蛎6g。将以上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