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1936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去骨瓣减压是针对颅脑创伤、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等原因造成的恶性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抢救生命的一种手术方法。去骨瓣后,常规扩大减张缝合硬脑膜或不缝合硬脑膜,然后缝合皮下、头皮,且皮肤具有延展性,去除硬性颅骨后由此可获得空间为15.9cm3~347.4cm3,平均73.6cm3。去骨瓣减压通过增加颅内代偿空间,降低颅内压,恢复脑血流灌注,可以有效的保护脑组织,此方法不仅经济而且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但是去骨瓣减压所导致的颅骨缺损可以造成以下损害:1)局部脑组织失去了骨性屏障保护,易造成再次颅脑损伤;2)较长时间的颅骨缺损,易引起头痛、头晕、恐惧、缺损区不适等综合症;3)不美观,不同程度的会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而早期(即一期)修补缺损对患者是有好处的,原因如下:1)伤后1~3个月是神经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尽早修复颅腔的完整性是促进神经功能进一步恢复的先决条件,它既能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又能解除大气压对缺损区脑组织的压迫;2)可以预防或治疗去骨瓣减压造成的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并发症;3)早期修补可防止缺损区脑组织结构变形、产生继发性萎缩、囊变、脑穿通畸形形成等。

考虑到缺损原位再次手术的风险,尤其是感染的风险,以及患者的耐受能力,目前颅骨修补一般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后才进行。术后择期再作颅骨修补术,病人需再次承受手术的痛苦和危险。颅骨修补需要在缺损处原位再次切开头皮,修补材料覆盖缺损处、固定,最后缝合头皮切口,手术难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以及相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有必要设计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一期即植入,当颅内压力高时,修补板被脑组织顶起,颅内压力降低后,修补板在头皮的作用下下降,颅内压力恢复正常后,通过卡接装置将修补板与颅骨固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和风险,节省手术费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包括修补板、多个嵌设于颅骨中的用于使修补板升降的的滑动升降装置和用于将修补板固定在颅骨上的卡接装置,所述滑动升降装置包括嵌设于颅骨中的底座、用于连接修补板的顶板和至少三根沿周向均布的用于连接底座与顶板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包括第一杆体和滑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杆体上的第二杆体,第一、二杆体分别通过第一、二万向球与顶板、底座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座上开有可使顶板嵌入的第一嵌合槽和同时使升降杆嵌入的第二嵌合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万向球的顶部低于顶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万向球的顶部低于底座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装置为按扣,所述按扣沿修补板周向至少设置有三个。

进一步地,沿轴向在第二杆体上开有插孔,在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开有多个排液孔,第一杆体一端插入到所述插孔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修补的装置,包括修补板、多个嵌设于颅骨中的用于使修补板升降的的滑动升降装置和用于将修补板固定在颅骨上的卡接装置,所述滑动升降装置包括嵌设于颅骨中的底座、用于连接修补板的顶板和至少三根沿周向均布的用于连接底座与顶板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包括第一杆体和滑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杆体上的第二杆体,第一、二杆体分别通过第一、二万向球与顶板、底座连接。该装置在一期即植入,当颅内压力高时,修补板被脑组织顶起,颅内压力降低后,修补板在头皮的作用下下降,颅内压力恢复正常后,通过卡接装置将修补板与颅骨固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和风险,节省手术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滑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滑动升降装置收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滑动升降装置的升降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可滑动升降的用于一期颅骨1修补的装置,包括修补板2、多个嵌设于颅骨1中的用于使修补板2升降的的滑动升降装置3和用于将修补板2固定在颅骨1上的卡接装置4,修补板2以从颅骨1中移去的骨瓣为模板,其边缘超出移除的骨瓣边缘约1cm,四周边沿稍微向下方内侧翻折,以保证修补板2边沿不会向上戳伤头皮,同时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又能紧密贴合颅骨1。修补板2由医用钛合金或聚醚醚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合成材料制成,滑动升降装置3由医用钛合金或聚醚醚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合成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其包括嵌设于颅骨1中的底座31、用于连接修补板2的顶板33和至少三根沿周向均布的用于连接底座31与顶板33的升降杆32,所述升降杆32包括第一杆体321和滑动套设在所述第一杆体321上的第二杆体322,第一、二杆体321、322分别通过第一、二万向球34、35、与顶板33、底座31连接。在颅骨1上打磨出底座31的安装槽,优选底座31的形状为圆形,底座31通过螺钉固定在颅骨1上,其上表面与颅骨1外表面平齐,修补板2边沿与顶板33中部通过螺钉或铆钉连接。优选升降杆32的数量为三根,这样顶板33升降平稳,不会发生大范围的偏移或倾斜。当颅内压力高时,修补板2被顶起,由于修补板2为与缺损颅骨1形状相适应的曲面,第一、二万向球34、35、可以适应性地调整升降杆32的方向,以保证修补板2被顺利地抬升。优选上述滑动升降装置3为沿周向设置的三个,这样修补板2很难发生旋转或移位,从而保证了修补板2可以准确地覆盖颅骨1缺损部位。当患者颅内压力恢复正常后,先使滑动升降装置3收回后,再通过卡接装置4将修补板2与颅骨1固定在一起,优选卡接装置4为按扣,按扣沿修补板2周向至少设置有三个,在颅骨1和修补板2上分别设有按扣的母扣与公扣。在早期即一期时即植入上述装置,当颅内压力高时,修补板2被脑组织顶起,颅内压力降低后,修补板2在头皮的作用下下降,颅内压力恢复正常后,通过卡接装置4将修补板2与颅骨1固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和风险,节省手术费用。

如图3、4所示,当修补板2与颅骨1固定在一起后,为了降低滑动升降装置3的高度,使其凸出于颅骨1表面的高度尽可能地减小,为此在底座31上开有可使顶板33嵌入的第一嵌合槽311和同时使升降杆32嵌入的第二嵌合槽312,第二嵌合槽312成喇叭形。顶板33和升降杆32嵌入底座31后,可以明显降低整个滑动升降装置3收缩在一起后凸出于颅骨1表面的高度,从而降低患者使用中的不适感。在此基础上,第一万向球34的顶部低于顶板33的上表面,第二万向球35的顶部低于底座31的上表面,这样当顶板33嵌入到第一嵌合槽311内后,整个滑动升降装置3的高度降至最低,且为底座31的高度,而底座31与颅骨1表面基本持平,因此当修补板2固定在颅骨1上后,患者头皮不会有明显的凸起,从而将患者的不适感降至最低。

如图5所示,沿轴向在第二杆体322上开有插孔3221,在所述插孔3221的孔壁上开有多个排液孔3222,第一杆体321一端插入到所述插孔3221中。第一杆体321与插孔3221滑动配合,患者在治疗期间,颅内液体可能会慢慢地填充到插孔3221内未被第一杆体321填充的空间内,从而增大修补板2的下降阻力,甚至可能会造成修补板2下降困难,因此设置所述排液孔3222可以有效地将上述液体排走,保证修补板2正常地升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