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针形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7363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内镜针形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镜针形缝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内镜微创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一些消化道病变,比如早期消化道肿瘤,胃肠间质瘤等。相对于外科手术,内镜微创技术创伤小及简单快捷,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软式内镜的镜身软而长及内镜的活检孔道细,在一定程度上,这导致内镜操作的力度,角度及通过活检孔道进入胃肠腔的内镜配件均有限。因此,内镜操作比不上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手术医师直接双手操作或者腹腔镜短臂硬式配件操作的灵活性及可操控性。这些局限性使内镜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并发症及疾病的处理存在一些困难。

消化道缺损,尤其消化道穿孔,是内镜治疗过程中较常碰到的问题。目前,内镜下处理的方式有钛夹夹闭缝合,尼龙绳及钛夹荷包缝合,及国外报道的一些缝合装置。前两种是国内最常用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钛夹张开的角度有限,对于大的穿孔,不能有效闭合。另外,穿孔边缘粘膜充血肿胀的迟发性穿孔,钛夹封闭穿孔创面也存在困难。尼龙绳结合钛夹的荷包缝合,能修补较大尺寸的穿孔,但是,灵活性欠佳。一些比较高端精密的缝合器,比如Over-The-Scope-Clip system(OTSC),这些均是国外的发明的产品,费用昂贵,及使用上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大的穿孔缝合,可能需要多个OTSC装置才能修补,费用上大大增加。需要强调的是,外科的“针线缝合”,有其缝合缺损创面的优势,比如,不受创面大小的限制。因此,“针线缝合”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

目前,中国没有类似于外科“针线缝合”的内镜缝合器,而已有的缝合器械及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针形缝合器,结构简单、实用,操作简单快捷,可缝合大小消化道缺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镜针形缝合器,包括外套管,针管、缝合桩、推送器、线钩及手柄;所述外套管套装在针管的外围;所述针管的前端设有弧形弯曲结构,弧形弯曲结构的末端为尖端,弧形弯曲结构处设有裂隙缺口;所述针管内前部放置有缝合桩,缝合桩包括第一缝合桩、第二缝合桩以及连接并可牵拉第一缝合桩与第二缝合桩的可吸收缝合线,在可吸收缝合线上有位于第一缝合桩和第二缝合桩外部的缝合结与线圈;所述推送器是能够前后移动地位于针管内的缝合桩后部的空腔内推管,并且推送器在前移时能够将第一缝合桩、第二缝合桩和缝合结依次推出针管前端的裂隙缺口外;所述线钩能够前后移动地位于推送器内且与线圈钩合,并且线钩能够在前推推送器时后移收紧缝合结以及能够在向前移出推送器后释放线圈;所述手柄位于针管的后端,手柄连接推送器及线钩的后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缝合桩和第二缝合桩呈前后放置在针管内,所述缝合线嵌套在第一缝合桩和第二缝合桩内,所述缝合结是滑结式缝合结或者套于缝合线上的皮套式缝合结,所述线圈为缝合线的末端部分,所述线圈位于缝合结的后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套管为医用塑料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内镜针形缝合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1)内镜针形缝合器由外套管、针管、第一缝合桩、第二缝合桩、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结(皮套式缝合结或者滑结式缝合结)、推送器、线钩及手柄这几部分构成,从而结构简单、实用。

(2)借鉴了外科“针线缝合”的设计理念,通过针形缝合器,可以在内镜下缝合消化道缺损,瘘口及良性溃疡面等,不会受创面大小的限制,这为内镜下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根据穿孔的位置等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缝合桩及缝合方式,从而操作方式简便快捷。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内镜针形缝合器的整体外形示意图。

图2为内镜针形缝合器前部的拆分和剖切示意图。

图3为针管前部的示意图一。

图4为针管前部的示意图二。

图5为内镜针形缝合器前部的剖切示意图。

图6为缝合桩一号的示意图(说明:皮套式缝合结。在缝合后,缝合结皮套位于两个缝合桩一侧)。

图7为缝合桩二号的示意图(说明:滑结式缝合结。在缝合后,滑结位于两个缝合桩之间)。

图8为缝合桩三号的示意图(说明:皮套式缝合结。在缝合后,缝合结皮套位于两个缝合桩之间)。

图9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一。

图10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二。

图11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三。

图12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四。

图13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五。

图14为缝合方式一的示意图六。

图15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一。

图16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二。

图17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三。

图18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四。

图19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五。

图20为缝合方式二的示意图六。

图21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一。

图22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二。

图23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三。

图24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四。

图25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五。

图26为缝合方式三的示意图六。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为缝合桩一号,所述的内镜针形缝合器包括针管1,所述针管1的前端设有弧形弯曲结构11,以助于针头穿过粘膜缝合。所述弧形弯曲结构11的末端为尖端,以有助于穿刺。所述弧形弯曲结构11处设有裂隙缺口12。所述针管1内前部放置有缝合桩,所述缝合桩包括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以及可吸收缝合线5。所述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起到卡住穿孔两侧粘膜,有效夹闭创面的作用。所述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呈前后排列在针管1内。所述可吸收缝合线5与第一缝合桩3与第二缝合桩4相连,所述可吸收缝合线5起到牵拉穿孔两侧第一缝合桩3与第二缝合桩4靠拢而夹闭穿孔的作用。所述可吸收缝合线5具有位于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外部的线圈51,所述线圈51位于第二缝合桩4的后侧。所述线圈51前侧的可吸收缝合线5上还套有皮套式缝合结6,皮套式缝合结6实际就是在可吸收缝合线5上套有一个皮套,通过推皮套,可以收紧可吸收缝合线5,具备缝合结的作用。所述皮套式缝合结6起到固定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的作用,使得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不易松开。所述皮套式缝合结6与可吸收缝合线5、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一起通过裂隙缺口12放置到针管1内前部。

所述针管1内后部安装有推送器,所述推送器是位于针管1内的缝合桩后部的空腔内推管21,所述空腔内推管21的后端连接有手柄23,所述空腔内推管21位于针管1内并且通过操作手柄23能够在针管1内前后移动,并且空腔内推管21在前移时可将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和皮套式缝合结6依次推出针管1前端的裂隙缺口12外,所述针管1外后部套有外套管22,外套管22是医用塑料管,手柄23位于针管1的后端,方便手柄23的操作。

所述空腔内推管21内设有经操作能够前后移动的线钩7,线钩的后端连接手柄23,所述线钩7起到勾住可吸收缝合线5的线圈51的作用并且藏于空腔内推管21内,可以牵拉吸收缝合线5。在线钩7勾住线圈51拉入空腔内推管21内并向后拉时,空腔内推管21可以在针管1内向前移动而推出套在可吸收缝合线5上的皮套式缝合结6,从而收紧皮套式缝合结6。皮套式缝合结6收紧后,所述线钩7再从空腔内推管21内移出时可释放线圈51。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为缝合桩二号,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可吸收缝合线5具有滑结式缝合结52,滑结式缝合结52位于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的中间,滑结式缝合结52代替了实施例一中的皮套式缝合结6,滑结式缝合结52与可吸收缝合线5、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一起通过裂隙缺口12放置到针管1内。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为缝合桩三号,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皮套式缝合结6位于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的中间。

缝合步骤如下:

首先,将带有可吸收缝合线5的第一缝合桩3、第二缝合桩4放置到针管1内,将线圈51用线钩7勾住后,朝空腔内推管21内拉线圈51,将线圈51拉入空腔内推管21内为止。装好后,按步骤进行缝合。根据穿孔的位置等情况,以操作方式简便为原则,可以从以下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方式进行穿刺粘膜及放置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

以缝合粘膜缺损创面为例,第一种方式,如图9-图14,该种方式用到的为“缝合桩一号”(如图6)。

步骤1.1(图9):针管1的前端穿过缺损处一侧的粘膜100;

步骤1.2(图10):穿过缺损处一侧粘膜100后,内镜头端弯曲以辅助针管1的前端弯曲以挑起这侧粘膜100,然后,靠近缺损处另一侧的粘膜200,穿过粘膜200;

步骤1.3(图11):针管1的前端穿过缺损处两侧的粘膜100及粘膜200后,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一缝合桩3推出来,将第一缝合桩3留置在一侧粘膜200外;

步骤1.4(图12):放置好第一缝合桩3后,逐步退针,针管1前端完全退出粘膜100后,再次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二缝合桩4推出来,留置在缺损处另一侧的粘膜100外;

步骤1.5(图13):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均放置好后,线钩7收拉线圈51,同时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皮套式缝合结6推出去,以锁紧缺损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

步骤1.6(图14):用皮套式缝合结6锁紧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后,把线钩7从空腔内推管21内推出来,以释放线圈51。缝合完毕。

第二种方式,如图15-图20,该种方式用到的为“缝合桩二号”(如图7)或“缝合桩三号”(如图8),大部分步骤同第一种方式,不同之处在于针管1的前端穿过缺损处两侧粘膜100、200的方向及角度;同时,方式不同,选择缝合桩的类型不同。

步骤2.1(图15):从缺损处一侧的粘膜200的粘膜下层,将针管1的前端穿出粘膜200表面;

步骤2.2(图16):穿出粘膜200表面后,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一缝合桩3推出来,将第一缝合桩3留置在缺损处一侧的粘膜200外;

步骤2.3(图17):放置好第一缝合桩3后,逐步退针,针管1前端完全退出粘膜200后,从该缺损处另一侧的粘膜100的粘膜下层,将针管1的前端穿出粘膜100表面;

步骤2.4(图18):穿出粘膜100表面后,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二缝合桩4推出来,将第二缝合桩4留置在粘膜100外。放置好缺损处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后,逐步退针,针管1前端完全退出;

步骤2.5(图19):缺损处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均放置好后,线钩7收拉线圈51,同时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滑结式缝合结52或者皮套式缝合结6推出去,以锁紧缺损处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

步骤2.6(图20):用滑结式缝合结52或者皮套缝合结6锁紧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后,把线钩7从空腔内推管21内推出来,以释放线圈51。缝合完毕。

第三种方式,如图21-图26,该种方式用到的为缝合桩二号(如图7)或缝合桩三号(如图8)。

步骤3.1(图21-22):从缺损一侧的粘膜200的粘膜表面,将针管1的前端穿入粘膜200,然后,仍然从粘膜200表面穿出。穿出粘膜200表面后,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一缝合桩3推出来,将第一缝合桩3留置在粘膜200外;

步骤3.2(图23-24):放置好第一缝合桩3后,针管1前端完全退出粘膜200。退出后,从缺损处的另一侧的粘膜100的粘膜表面,将针管1的前端穿入粘膜100,然后,从该粘膜100表面穿出。穿出粘膜100表面后,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第二缝合桩4推出来,将第二缝合桩4留置在粘膜100外。放置好第二缝合桩4后,逐步退针,针管1前端完全退出;

步骤3.3(图25):缺损处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均放置好后,线钩7收拉线圈51,同时朝前送空腔内推管21,将皮套式缝合结6推出去,以锁紧缺损处两侧的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

步骤3.4(图26):用皮套式缝合结6锁紧第一缝合桩3和第二缝合桩4后,把线钩7从空腔内推管21内推出来,以释放线圈51。缝合完毕。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发明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