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耳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766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心耳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耳夹。



背景技术:

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非常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达到70%。对瓣膜性房颤的病人,57%的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对于非瓣膜房颤的病人,90%的左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即使恢复窦律后,左心耳收缩顿抑,仍有可能再形成血栓。

目前临床上预防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方法是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但应用华法林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且须要频繁监测,禁忌症比较多,临床应用较为困难;另外华法林还有导致骨质疏松和软组织坏死的可能。第二种方法是心脏外科手术同期直接切除或结扎心耳,这种方法的主要不足是左心耳的完全闭合率较低,既往研究显示完全切除左心耳的成功率最高约80%。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器械闭合左心耳,经皮介入心内左心耳封堵术产品,但操作复杂,风险较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验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心耳夹,以在开胸或微创手术中将心耳夹从心脏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闭合左心耳。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心耳夹,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内对应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通过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所述第二弹簧通过第二拉线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形成闭环结构;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能够随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伸缩而张开或闭合。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的端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夹臂的相应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的端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线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相应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拉线,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拉线,所述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拉线对应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拉线与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过线通孔,所述第一拉线穿过所述第一过线通孔与所述第二夹臂的相应端连接;所述第二夹臂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过线通孔,所述第二拉线穿过所述第二过线通孔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相应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远离所述第一过线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一堵头,所述第一堵头用于封堵所述第一空腔的端口,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堵头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夹臂远离所述第二过线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二堵头,所述第二堵头用于封堵所述第二空腔的端口,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堵头的端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靠近所述第一过线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夹臂靠近所述第二过线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一拉线经过所述第一定滑轮与所述第二夹臂的相应端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经过所述第二定滑轮与所述第一夹臂的相应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过线通孔,所述第一拉线对应穿过所述第一过线通孔,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过线通孔,所述第二拉线对应穿过所述第二过线通孔;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滑轮,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一拉线分别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一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二拉线分别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二定滑轮后对应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拉线分别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一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拉线分别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二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端部设有安装所述第一定滑轮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夹臂的端部设有安装所述第二定滑轮的第二安装槽。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分别套设有中套管,所述中套管外设有多个径向切槽。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外还分别套有由编织物编织而成的保护套,所述编织物可由PET、PTFE、PP、丝线、PGA或PDO纺织而成。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心耳夹,采用平行设置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内对应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通过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所述第二弹簧通过第二拉线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形成闭环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能够随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伸缩而张开或闭合;通过将弹簧设计在夹臂中减少心耳夹外形尺寸,降低对心耳周边组织的挤压、磨损,同时根据心耳厚度的增加,弹簧型变量会增大,从而可提供更大闭合力;通过整体闭环结构套住心耳,可以防止心耳被压扁后溢出夹臂;本发明心耳夹结构设计巧妙、闭合力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心耳夹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心耳夹(套有保护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心耳夹的正面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心耳夹输送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夹臂;11:第一空腔;12:第一弹簧;13:第一拉线;14:第一过线通孔;15:第一定滑轮;16:第一堵头;17:第一安装槽;18:销钉;2:第二夹臂;21:第二空腔;22:第二弹簧;23:第二拉线;24:第二过线通孔;25:第二定滑轮;26:第二堵头;27:第二安装槽;28:销钉;3:手柄外壳;31:按钮孔;32:上壳体;33:下壳体;34:按钮;4:推杆;5:连接管;6:支撑座;61:安装窗口;62:走线沟槽;63:过线孔;7:移动拉线;8:固定拉线;9:管接头;10:剪线槽;100: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耳夹,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内对应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对应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优选为拉簧,拉簧在拉伸过程中,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呈线性变化,能够提供稳定的张开或闭合力;第一弹簧沿第一空腔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弹簧沿第二空腔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弹簧通过第一拉线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所述第二弹簧通过第二拉线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形成闭环结构,通过整体闭环结构套住心耳,可以防止心耳被压扁后溢出夹臂;通过将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空腔内,第二弹簧设置在第二空腔内,可以减小心耳夹的整体外形尺寸,降低对心耳周边组织的挤压、磨损,同时根据心耳厚度的增加,弹簧型变量会增大,从而可提供更大闭合力;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未受力即处于原始状态时,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在弹簧预紧力作用下贴靠在一起(即处于闭合状态),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能够随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伸缩而张开或闭合;例如当施加向外的拉力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被拉伸,此时,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张开,当撤掉施加的拉力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恢复到原始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闭合夹紧;在开胸或微创手术中将心耳夹从心脏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用于闭合左心耳,闭合力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具体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钴基合金、铂铱合金、镍钛合金或镁基合金等可植入金属;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等可植入金属;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的材质可以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他易于被人体组织吸收的高分子材料(例如经过特定使用期限后能够自然降解的材料)或柔性金属丝,以减小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为了更清楚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通过如下具体实施例来具体说明,但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范围内,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第一弹簧12和第二弹簧22的固定,所述第一弹簧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11的端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线13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相应端连接,即第一拉线13从第一夹臂1的端部拐向第二夹臂2时,与靠近第二夹臂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21的端壁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线23与所述第一夹臂1的相应端连接,即第二拉线23从第二夹臂2的端部拐向第一夹臂1时,与靠近第一夹臂1的一端连接;形成上述所述的闭环结构。另外,所述第一拉线13可以与第一弹簧12一体设置,例如在利用金属丝线制造第一弹簧12时,预留一段不参与加工的金属丝线作为所述第一拉线13,当然,第一弹簧12与第一拉线13也可以分体设置,通过采用焊接、系设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同理,第二弹簧22与第二拉线23可以采用上述相同的方式设置。

为了方便穿设第一拉线13和第二拉线23,所述第一夹臂1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1的第一过线通孔14,所述第一拉线13穿过所述第一过线通孔14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相应端连接;所述第二夹臂2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21的第二过线通孔24,所述第二拉线23穿过所述第二过线通孔24与所述第一夹臂1的相应端连接。

为了便于安装第一弹簧12和第二弹簧22,所述第一夹臂1远离所述第一过线通孔14的一端设有第一堵头16,第一堵头16用于封堵所述第一空腔11的端口,第一堵头16可以通过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与第一夹臂1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弹簧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堵头16的端部连接,两者连接好之后将第一弹簧12从第一空腔11的端口插入第一空腔11内,然后利用第一堵头16封堵第一夹臂1的端部,方便第一弹簧安装在第一空腔11中;同理,所述第二夹臂2远离所述第二过线通孔24的一端设有第二堵头26,所述第二堵头26用于封堵所述第二空腔21的端口,所述第二弹簧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堵头26的端部连接,两者连接好之后将第二弹簧22从第二空腔21的端口插入第二空腔21内,然后利用第二堵头26封堵第二夹臂2的端部,方便第二弹簧22安装在第二空腔21中。

为了减小第一拉线13与第二拉线23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夹臂1靠近所述第一过线通孔14的一端设有第一定滑轮15,所述第二夹臂2靠近所述第二过线通孔24的一端设有第二定滑轮25,所述第一拉线13经过所述第一定滑轮15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端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线13与第二夹臂2的端部可以通过销钉28等固定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拉线23经过所述第二定滑轮25与所述第一夹臂1的端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二拉线23与第一夹臂1的端部可以通过销钉18等固定连接件连接。

为了便于第一定滑轮15、第二定滑轮25和相应的固定连接件的安装,所述第一夹臂1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17,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二安装槽27,所述第一定滑轮15和位于其另一端的销钉18可以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7中,所述第二定滑轮25和位于其另一端的销钉28可以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27中。

所述第一夹臂1与所述第二夹臂2外分别套设有中套管(图中未示出),所述中套管外设有多个径向切槽,以方便第一拉线13和第二拉线23的定位,中套管的材质可以为PU(聚氨酯)或其他塑性可植入级非金属。

为了保护身体组织尽量减小组织损伤,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外还分别套有由编织物编织而成的保护套100,所述保护套100呈封闭的环形,其沿第一夹臂1、第一拉线、第二夹臂2、第二拉线依次套设,并首尾相连形成环形,所述编织物可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TFE(聚四氟乙烯)、PP(聚丙烯)、丝线、PGA(聚乙醇酸)或PDO(蛋白质线)等高分子材料纺织而成,利于组织爬覆与包裹;质地柔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器械对组织的压强,将对身体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弹簧1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拉线13,所述第二弹簧2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拉线23,所述第一拉线13与所述第二拉线23对应连接,实现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弹簧12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拉线13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2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拉线23与所述第一夹臂1的两端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腔11的第一过线通孔14,所述第一拉线13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过线通孔14,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空腔21的第二过线通孔24,所述第二拉线23分别穿过所述第二过线通孔24;所述第一夹臂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滑轮15,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滑轮25;所述第一拉线13分别经过相应的第一定滑轮15后与所述第二拉线23分别经过相应的第二定滑轮25后对应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拉线13分别经过相应的第一定滑轮15后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拉线23分别经过相应的第二定滑轮25后与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17,所述第二夹臂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槽27,所述第一定滑轮15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7中,所述第二定滑轮25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槽27中。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输送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心耳夹的心耳夹输送系统,其包括手柄外壳3、推杆4、连接管5和支撑座6;所述手柄外壳3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通道,所述推杆4的一端位于所述通道中且与所述通道滑动配合连接;

所述连接管5为中空管道,其一端与所述手柄外壳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6连接,且三者保持连通;

所述支撑座6设有安装窗口61,具体地,所述支撑座6优选呈闭环设置的口字形,其四周设有圆弧倒角,所述安装窗口61为口字形支撑座6的中部通孔,所述安装窗口61中用于安装心耳夹;

所述心耳夹包括可张开或闭合的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之间连接有弹簧,用于为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的张开或闭合提供弹力;所述第一夹臂1或第二夹臂2通过固定拉线8与所述安装窗口61的上侧或下侧固定连接,以将第一夹臂1或第二夹臂2固定在安装窗口61的一侧,所述固定拉线8依次穿过所述支撑座6、连接管5后与所述手柄外壳3固定连接,对应地,所述第二夹臂2或第一夹臂1通过移动拉线7与所述安装窗口61的下侧或上侧可移动连接,通过拽动移动拉线7带动第二夹臂2或第一夹臂1朝向安装窗口61的另一侧移动,从而张开心耳夹,具体地,所述移动拉线7依次穿过所述支撑座6、连接管5后与所述推杆4的端部连接,通过拽动推杆4能够使得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分开,通过推动推杆4能够使得第一夹臂1与第二夹臂2闭合。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手柄外壳3上设有按钮34,所述推杆4沿其轴向设有滑槽,所述按钮34的下端穿过所述滑槽且连接有弹性复位件,用手掌推动推杆4,滑槽相对按钮34移动,当所述推杆4推至所述手柄外壳3底端时,按下所述按钮34压缩弹性复位件如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利用按钮上的卡接部卡住所述推杆4,实现手柄外壳3与推杆4之间的位置锁定,此时,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之间张开到最大的距离,由于推杆位置已经锁定,保持心耳夹开口,然后可以方便地通过该心耳夹输送系统将已经张开的心耳夹放置到心耳根部,当确认好放置位置后,按下按钮34,解除推杆4的位置锁定,将第一夹臂1和第二夹臂2闭合在左心耳根部。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座6的一侧拐角处设有管接头9,管接头9的上表面与支撑座的上表面平齐,由于胸腔本身非常狭窄,将管接头9贴着支撑座的一侧设置,更利于与心脏组织吻合,不会出现压迫主动脉、肺静脉等心脏组织,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为了方便走线,所述支撑座6的外周设有走线沟槽62;所述走线沟槽62与所述管接头9连通,所述支撑座6通过所述管接头9与所述连接管5连接;从而方便移动拉线7和固定拉线8从走线沟槽62穿设到管接头9中,并进入连接管5内。

所述走线沟槽62中设有用于穿过所述固定拉线8和移动拉线7的多个过线孔63,进一步地,所述过线孔63对称设置在安装窗口61的上、下侧壁。

如图4-6所示,所述连接管5可以为一段完整的预定弯曲角度的金属管如不锈钢管、镍钛合金管或其他医用级金属管,所述预定弯曲角度可根据需要自由调整,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调整,当然,连接管5也可以为一段直管;或由多段连接支管依次连接而成,其中一段所述连接支管可以设有预定弯曲角度,例如由人为弯曲成预定角度,预定弯曲角度可根据需要自由调整,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调整,当然,多段连接支管也可以均为直管。所述连接管5或连接支管靠近所述手柄外壳3的一端设有剪线槽10,当心耳夹输送到位后,从剪线槽中剪断移动拉线和固定拉线,以将心耳夹释放在心耳处,通过在胸腔外部剪线,避免了在胸腔内部剪线过程中给患者身体造成伤害。

所述手柄外壳3包括上壳体32和下壳体33,可以先将推杆4设在下壳体33内,然后利用上壳体32和下壳体33对接形成所述手柄外壳3,从而方便推杆4安装。

支撑座6的材质可以为医疗级聚酰胺+50%玻纤或其他医疗级的非金属材料,其与连接管5可通过套入挤压变形、胶粘、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操作过程为:推杆4在推力作用下与手柄外壳3产生相对位移,固定于推杆4上的移动拉线7随之移动,并将心耳夹的一侧夹臂拉开,两个夹臂平行张开;当推杆4推至手柄外壳3底端时,按下按钮34卡住所述推杆4,将其位置锁定,此时心耳夹的两侧夹臂达到最大张开距离;将心耳夹连同心耳夹输送系统的前端通过创口伸入至患者体内,同时借助于其他器械将心耳夹套置于左心耳的根部;确认放置位置合适后,手动按下按钮34,解除推杆4的位置锁定,此时,心耳夹的两侧夹臂在弹簧以及拉线的作用下慢慢闭合,直至将左心耳贴紧压实;然后从剪线槽10的开口处将移动拉线7和固定拉线8剪断,然后将心耳夹输送系统从创口处取出,并将剩余缠绕在心耳夹上的拉线取出,手术实施完毕。

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心耳夹的放置方向不能满足手术需要,医生可按实际情况对连接管进行手动弯曲,以达到最佳适合角度。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心耳夹结构设置巧妙,操作方便、安全有效,心耳夹输送系统能够在开胸或微创手术中方便、可靠地将心耳夹从心脏外放置于左心耳根部,闭合甚至永久性地闭合左心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