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0809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药物。



背景技术:

高血压病是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复杂性状疾病,在人类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环境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发病。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长。研究显示,全球约有30%的人群死于心脑血管事件,其中62%的卒中事件和49%的心血管事件由高血压直接引起。全球大约有10亿高血压病患者,而《中国心血管报告2006》显示,国内大约有2亿高血压病患者,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以上。由于新疆特殊的气候地域及各民族生活饮食习惯,高血压病为新疆高发疾病,周铭心教授认为,新疆地区特高发疾病与西北燥证密切相关,故针对这些新疆高发疾病,如高血压病的治疗,一定须考虑到新疆特殊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

2009—2012年,李鹏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燥证与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虚证素质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30960470),课题组相继在新疆六个地区(吐鲁番、托克逊、鄯善、哈密、伊犁、乌鲁木齐)的13家医院进行病例调研,共完成不同民族高血压病例组563例和正常血压对照组245例的调研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西北燥证是新疆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地域性表现[1-5],该组证候可以影响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病的发病和病变过程,使得新疆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特点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6-8]。

西北燥证既往研究结果已证实,西北多燥气,燥邪属性本阴而标阳,人体长期浸淫其中,必会产生气血阴阳五脏虚损状态,形成具有新疆地域特点的虚证证侯类型。课题组分析了新疆高血压病患者主要症状、中医证侯类型特点及其与西北燥证的相关关系[9]。研究发现,新疆地区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为: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口干、健忘、耳鸣、夜尿频等,表现为心肾阴虚之症状较为多见。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北燥证的罹患率(61.85%)远高于正常血压对照组人群(14.69%),且高血压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积分亦明显高于非燥证组患者(P<0.01),即高血压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较非燥证组患者为重。通过对高血压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的西医病情积分比较可以看出,西北燥证对高血压病人的病情影响具有相关性。

课题组进一步将维哈汉三个民族高血压病例组分为高血压燥证组和非燥证组,结果显示:三个民族高血压合并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积分明显高于非燥证组,即高血压燥证组患者的西医病情严重程度较非燥证组患者为重,且维哈汉三个民族高血压燥证组各中医证型的中医证情积分亦明显高于非燥证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中我们可以推测,新疆特殊地域环境特点下,西北燥证罹患是高血压罹患的一个危险因素或加重因素。

课题组对维哈汉三个民族高血压患者的西北燥证兼证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后显示,维哈汉三个民族高血压患者心肾阴虚证、肝肾精血不足证积分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兼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课题组还对高血压患者的西医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主兼证及总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后得出[10]:高血压病例组患者西医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总积分、西北燥证主证积分之间显著相关(P<0.01),而与西北燥证各兼证之间,除脾胃阴虚证外(P>0.05),其余4兼证均呈显著相关(P<0.01)。其中,心肾阴虚证的相关系数最大(r=0.516),提示新疆特殊地域环境特点下,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类型上具有与西北燥证相应的病证状态,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西医病情与西北燥证显著相关,尤其与西北燥证兼证中的心肾阴虚证相关关系最为密切。说明新疆地区的高血压病与西北燥证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内燥证型,新疆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即表现为心肾阴虚证最为突出,这为研究新疆地区高血压病的病证特点及中医药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

尽管现代医学在控制血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低知晓、低治疗、低控制”的“三低”现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胰岛素抵抗、血管活性物质等有关,目前治疗高血压病的西药主要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等;长期服用西药降压药造成的肝肾功能受损、相关不良反应、高血压相关眩晕、头痛、心悸、烦躁、失眠、耳鸣等症状不能缓解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由于高血压病本身的复杂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缓解高血压病相关症状,改善生存质量,降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提高高血压病患者远期生存率,调治血压难控因素,减轻血压变异性,减少降压西药副反应等,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有报道,至今应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获得了较大成果,中药复方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独有建树,为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鹏,周铭心.新疆石河子拾棉民工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0):860-864

[2]李鹏,赵晓东,周铭心.从分子生物学开展西北燥证现代研究的基本思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143-145

[3]李鹏,周铭心.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及主要症状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4-16

[4]何佳,李鹏.西北燥证动物模型设想.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529-530

[5]赵明芬,李鹏.周铭心教授从异法方宜论治西北燥证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767-768

[6]毛丽旦·阿扎提,彭雪梅,李鹏*.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新疆中医药,2013,31(6):107-109

[7]彭雪梅,毛丽旦·阿扎提,李鹏*.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类型客观化研究进展.新疆中医药,2013,31(5):105-109

[8]赵明芬,荆晶,李鹏*,燥邪在新疆高血压发病中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14;25(7):1685-1687

[9]李鹏,赵明芬,荆晶,毛丽旦·阿扎提.新疆高血压病中医症状、证型分析及其与西北燥证的关联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78-81

[10]荆晶,毛丽旦·阿扎提,张慧田,李鹏*.西北燥证与新疆地区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74-976。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药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药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中药材:生地黄200~400份,白芍200~400份,菊苣50~200份,麦冬100~300份,天麻100~300份,杜仲100~300份,生龙骨50~1000份,五味子20~200份。

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以生地黄为君养心益肾;麦冬、白芍为臣,以助生地养阴血、资化缘;佐以生龙骨敛肾之浮阳以归下焦,天麻养血平肝,杜仲平补肾阳以达阳中求阴,五味子收敛心肾之阴,菊苣利尿消肿,健脾和胃,以防滋腻太过并顾护胃气;全方共奏养心益肾,潜和润燥之功。该方具有养心益肾、养阴血、资化缘、利尿消肿,健脾和胃,潜和润燥的功效,不仅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有较好的血压控制疗效,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心悸、烦躁、失眠症状,并对腰膝酸软、口干、耳鸣、健忘、手足心热等症状亦能减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按重量份数计,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地芍苣冬方包括以下中药材:生地黄200份,白芍200份,菊苣50份,麦冬100份,天麻100份,杜仲100份,生龙骨50份,五味子20份。

实施例2

按重量份数计,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地芍苣冬方包括以下中药材:生地黄300份,白芍300份,菊苣100份,麦冬200份,天麻200份,杜仲200份,生龙骨500份,五味子100份。

实施例3

重量份数计,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地芍苣冬方包括以下中药材:生地黄400份,白芍400份,菊苣200份,麦冬300份,天麻300份,杜仲300份,生龙骨1000份,五味子200份。

实施例4

按重量份数计,本发明的中药复方药物地芍苣冬方包括以下中药材:生地黄250份,白芍250份,菊苣150份,麦冬150份,天麻150份,杜仲150份,生龙骨600份,五味子150份。

本发明地芍苣冬方用水煎煮,口服,具体如下:

地芍苣冬方水煎方法:煎药前先加入冷水将中药饮片浸泡30-60分钟,水量高出药面3-5厘米。将生龙骨打碎先煎20-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第一次煎煮时间为药液沸后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留用。第二次煎药前加入冷水至高出药面1-2厘米,煎煮时间为药液沸后文火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400-6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服药与进食间隔1小时左右,每日一剂。

注意:①煎煮的时间以煮沸后开始计算

②煎药器具使用陶器、砂锅、搪瓷制品,切勿使用铁、铜、铝质器具。

【临床实验】:

地芍苣冬方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地芍苣冬方治疗高血压病(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例7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西药(氯沙坦钾片50mg)+地芍苣冬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氯沙坦钾片50mg)治疗,28天(4周)为1疗程,服药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水平、降压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所有入选病例均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包括主、兼证)、24小时动态血压、诊室血压测量、家庭电子血压计监测平均血压等。

(1)共纳入70例研究对象,脱落3例,其余67例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6.26±11.51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4.44±12.11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

(2)降压疗效:① 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提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②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均能较好的降低血压,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治疗组91.43%,对照组71.88%,但两组间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治疗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 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两组均能有效减轻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两组间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② 中医各主兼证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各主兼证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心烦、心悸、耳鸣、腰酸膝软、失眠、口干等症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忘、手足心热等症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经安全性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尿、便常规,肝功,肾功等检查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显示地芍苣冬方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

(5)地芍苣冬方治疗高血压病(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血压控制疗效及安全性。地芍苣冬方能明显改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于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眩晕、头痛、心悸、耳鸣、腰酸膝软、失眠、口干等症状疗效显著。

【典型病例】:

1.住院号370236,门*,男,49岁

发现高血压病史5年,有2型糖尿病史,血压平时波动于150-160/90-100mmHg。单用地芍苣冬方口服7天,未服用西药降压药物,长期服用拜糖平控制血糖,间断服用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片等。服用地芍苣冬方7天后,血压从150-160/90-100mmHg,平稳降至130-140/80-90mmHg。头晕、头痛、心悸症状消失,急躁易怒、夜寐不实、腰酸困疼痛、口干、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用药前:症状:头晕、头痛、心悸、急躁易怒、夜寐不实,梦多,伴腰酸困疼痛、口干、乏力等症状亦能减轻。血压波动于:150-160/90-100mmHg。

用药后:症状:头晕、头痛、心悸症状消失,急躁易怒症状减轻、夜寐转实,伴腰酸困疼痛症减、口干、乏力等症状亦较前减轻。血压平稳于:140-130-140/80-90mmHg。

2.门诊病例号4550378,谭**,女,52岁,门诊ID号102652106

发现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平时波动于155-160/95-105mmHg,单用地芍苣冬方口服10天,未服用西药降压药物。服用地芍苣冬方10天后,血压从155-160/95-105mmHg,平稳降至140-150/80-95mmHg。头晕、头痛、心悸症状消失,心急烦躁、入寐艰、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等症状均明显改善。

用药前:症状:头晕、头痛、心急烦躁、入寐艰、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血压波动于:155-160/95-105mmHg。

用药后:症状:头晕、头痛、心悸症状消失,心急烦躁、入寐艰、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干、手足心热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血压平稳于:140-150/80-95mmHg。

3. 门诊病例号4550377:门*,男,48岁,门诊ID号102652105

发现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平时波动于160-170/95-105mmHg,服用地芍苣冬方10天,同时服用西药降压药物氯沙坦钾50mg,每日一次。治疗10天后,血压平稳降至140-155/80-90mmHg。头晕、头胀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烦躁易怒、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等症状均明显改善。

用药前:症状:头晕、头胀痛、心悸、胸闷、烦躁易怒、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血压波动于:160-170/95-105mmHg。

用药后:症状:头晕、头胀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烦躁易怒、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血压平稳于:140-155/80-90mmHg。

4.住院病例号:303492,王**,男,63岁

发现高血压病史30余年,有冠心病病史,血压平时波动于150-160/85-105mmHg,服用地芍苣冬方28天,同时服用西药降压药缬沙坦胶囊80mg,每日一次。治疗28天后,血压平稳降至125-130/70-80mmHg,头晕、头蒙痛、胸闷症状消失,耳鸣、入寐艰、健忘、口干、急躁、不耐思虑、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用药前:症状:头晕、头蒙痛、胸闷,常伴有耳鸣、入寐艰、健忘、口干、急躁、不耐思虑、乏力。血压波动于:150-160/85-105mmHg。

用药后:症状:头晕、头蒙痛、胸闷症状消失,入寐转实,耳鸣症状减轻,急躁、不耐思虑、健忘、口干症状亦较前减轻。血压波动于125-130/70-80mmHg。

5.住院病例号:540768,刘**,男,65岁

发现高血压病史5年余,血压平时波动于155-165/95-105mmHg,未服用西药降压药。服用地芍苣冬方28天后,血压从155-165/95-105mmHg平稳降至135-140/85-95mmHg,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症状消失,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心烦易怒、乏力、手足心热症状明显改善。

用药前:症状: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心烦易怒、乏力、手足心热。血压波动于:155-165/95-105mmHg。

用药后:症状: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症状消失,耳鸣症状减轻,腰膝酸软疼痛症减,口干、心烦易怒、乏力、手足心热症状亦较前减轻。血压波动于135-140/85-95mmHg。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