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9930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特别是供湿疹患者使用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中医称湿毒为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患病人群较多,而且患病历史悠久,资料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皮肤病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皮肤病就有银屑病、白癜风、疱疹、酒渣鼻、脓疱疮、化脓菌感染、疤痕、癣、鱼鳞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秃、脱发、婴儿尿布疹、鸡眼、雀斑、汗疱疹、螨虫性皮炎、湿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肤瘙痒、脱毛、黄褐斑等;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会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常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皮肤病大多数有皮疹,皮疹是“发”出来的,而有些食物又是“发物”,含有异种蛋白质,当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后,便会引起过敏反应,损害皮肤,所以,患皮肤病的人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均应禁食带有剌激性的食物,否则,即使处于稳定期的皮肤病也会重新发作。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上述湿疹的药物,并具能保证在治愈恢复后不会复发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湿疹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湿疹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上述湿疹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以解决湿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湿疹一证。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液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5~15g、土茯苓25~48g、吴茱萸3~10g、黄柏8~16g、皂角刺5~15g、地肤子10~25g、白鲜皮6~15g、龙胆草5~15g、狼毒1.5~4g、独头大蒜8~16g、马齿苋15~26g、苦参5~10g、丹皮8~16g、紫草5~16g、枯矾1~6g、艾叶5~16g。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10~13g、土茯苓30~42g、吴茱萸7~9g、黄柏10~14g、皂角刺10~13g、地肤子15~22g、白鲜皮10~13g、龙胆草10~13g、狼毒2~3g、独头大蒜10~14g、马齿苋18~23g、苦参7~9g、丹皮10~14g、紫草10~14g、枯矾3~5g、艾叶10~14g。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外用药液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12g、土茯苓36g、吴茱萸8g、黄柏13g、皂角刺12g、地肤子20g、白鲜皮12g、龙胆草12g、狼毒2.5g、独头大蒜13g、马齿苋20g、苦参8g、丹皮13g、紫草13g、枯矾4.5g、艾叶13g。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38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45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33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5分钟,二次混合浓缩至1700~1800ml的外洗药液,待温后袋装密封备用。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外洗药液600ml和纯净水400ml一并盛装到自动加热的容器内,待温度达到人体适宜温度时,用药液熏洗患处,使药液不断接触患处,使其充分吸收,每日二次,早晚各熏洗一次,每次10至18分钟,治疗月余后,症状逐渐减轻或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蛇床子,性味:辛苦、温,具有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等症;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等症;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小毒,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症;

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等症;

皂角刺,性味:辛、温,具有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等症;

地肤子,性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痢、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等症;

白鲜皮,性味:苦、咸、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痛等症;

龙胆草,性味:苦、寒,具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症;

狼毒,性味:苦辛、平,有毒,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等症;

独头大蒜,性味:味辛、性温,具有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等症;

马齿苋,性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等症;

苦参,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症,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丹皮,性味:辛苦、凉、微寒,具有清热、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等症;

紫草,性味:苦、寒,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等症;

枯矾,性味:味酸、寒,具有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等症;

艾叶,性味:苦辛、温,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等症。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湿疹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认为:就湿疹一证,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湿疹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液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12g、土茯苓36g、吴茱萸8g、黄柏13g、皂角刺12g、地肤子20g、白鲜皮12g、龙胆草12g、狼毒2.5g、独头大蒜13g、马齿苋20g、苦参8g、丹皮13g、紫草13g、枯矾4.5g、艾叶13g。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液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13g、土茯苓42g、吴茱萸9g、黄柏14g、皂角刺13g、地肤子22g、白鲜皮13g、龙胆草13g、狼毒3g、独头大蒜14g、马齿苋23g、苦参9g、丹皮14g、紫草14g、枯矾5g、艾叶14g。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液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蛇床子15g、土茯苓48g、吴茱萸10g、黄柏16g、皂角刺15g、地肤子25g、白鲜皮15g、龙胆草15g、狼毒4g、独头大蒜16g、马齿苋26g、苦参10g、丹皮16g、紫草16g、枯矾6g、艾叶16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湿疹患者共170例,年龄为32岁以上的115例,只有55例为32岁以下。170例患者中痊愈的137例,显效的33例,总有效率达100%。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或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