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3838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上部框架相对于下部框架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床。



背景技术:

以往,包括设置于地面的下部框架、配置于下部框架的上侧且支承载置使用者的卧榻部的上部框架、以及使上部框架相对于下部框架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结构的床的各种方案被提出。这种床由于能够任意地调整支承卧榻部的上部框架的高度,因此例如适合作为护理用床和疗养用床。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包含作为升降结构的、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能够绕水平轴摆动的升降杆的床。在专利文献1的床的升降杆,与上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是转动副,与下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是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的转动滑动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930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床在上部框架的低床位置及高床位置均是第一连接部位于比第二连接部靠上侧的位置。这种第一连接部的垂直方向的移动距离无法超越升降杆的长度。因此,上部框架的升降行程比升降杆的长度小,成为升降行程变小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增大使上部框架相对于下部框架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行程的床。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床,包括设置于地面的下部框架、配置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侧的上部框架、以及使所述上部框架相对于所述下部框架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结构包括将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能够绕水平轴摆动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包括与所述上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下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所述上部框架的低床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靠下侧的位置,在所述上部框架的高床位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部靠上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是转动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者是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的转动滑动副。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者伴随着所述上部框架从所述低床位置上升至中间位置,向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并且伴随着所述上部框架从所述中间位置上升至所述高床位置,向水平方向的另一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使所述升降杆摆动的升降致动器,所述升降致动器安装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的所述上部框架或所述下部框架。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升降结构还包括将所述上部框架或所述下部框架与所述升降杆连接并且能够绕水平轴摆动的升降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的所述上部框架或所述下部框架包括与所述升降连杆连接的连杆支点部,所述升降杆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还包括与所述升降连杆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升降连杆的长度等于所述升降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升降结构至少包括四个所述升降杆,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至少在四个部位通过所述升降杆连接。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上部框架具有在所述低床位置置于所述地面的辅助腿。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所述辅助腿设于与所述升降杆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所述上部框架的支承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床中,优选地,在所述下部框架,与所述上部框架的所述辅助腿相邻地设有引导部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升降结构包括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能够绕水平轴摆动的升降杆,升降杆包括与上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下部框架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这种升降结构能够根据升降杆的摆动使上部框架升降,因此能够根据床的使用状态容易地调整上部框架的高度。

在本发明中,在上部框架的低床位置,第一连接部位于比第二连接部靠下侧的位置,在上部框架的高床位置,第一连接部位于比第二连接部靠上侧的位置。这种升降杆能够使第一连接部的垂直方向的移动距离比升降杆的长度长。因此,能够使上部框架的升降行程大于升降杆的长度,能够增大升降行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床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下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上部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升降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下半身侧卧榻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上半身侧卧榻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上部框架的低床位置时的床的剖视图。

图10是上部框架的高床位置时的床的剖视图。

图11是上部框架的中间位置时的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床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床1包括:设置于地面f(省略图示)的床架2;以及被支承于床架2且载置使用者的卧榻部3。本实施方式的床1能够调整卧榻部3的高度和角度,例如适合作为护理用床和疗养用床。

床1在床长度方向的一侧包括床头板26。在本说明书中,将床1的床头板26侧设为使用者的上半身侧(以下,有时仅称作“上半身侧”)s1,将床1的床头板26侧的相反侧设为使用者的下半身侧(以下,有时仅称作“下半身侧”)s2。

图2中示出了床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床1的床架2例如包括设置于地面f(省略图示)的下部框架10、以及配置于下部框架10的上侧且支承卧榻部3的上部框架20。下部框架10和上部框架20优选通过使上部框架20相对于下部框架10沿垂直方向升降的升降结构30连接。

图3中示出了下部框架1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下部框架10例如包括至少四个腿部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腿部11、以及连接各腿部11的下框部12。下框部12例如包括沿床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下纵框12a、以及沿床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一对下纵框12a的多个下横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两个下横框12b。四个腿部11优选设于一对下纵框12a的床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本实施方式的下部框架10还包括与升降结构30(如图2所示)连接的滑轨13和连杆支点部14。滑轨13和连杆支点部14优选分别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框架10在各下纵框12a分别设有两个滑轨13,即总共设有四个滑轨1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支点部14与滑轨13相邻,并设有与滑轨13相同的个数。

作为优选的方式,下部框架10还在下纵框12a上设有多个引导部件15。引导部件15例如为通过将细管等弯折而形成,能够防止使用者的脚等进入下部框架10的内侧。

图4中示出了上部框架20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上部框架20例如具备与升降结构30(如图2所示)连接的至少四个支承部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支承部21、以及将各支承部21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的上框部22。

支承部21包括与升降结构30(如图2所示)连接的下端部21a、以及固定于上框部22的上端部21b。在支承部21的下端部21a设有如下所述的可置于地面f(省略图示)的辅助腿21a。

上框部22例如包括沿床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上纵框22a、以及沿床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一对上纵框22a的剖面呈圆形的第一上横框22b及剖面呈矩形的第二上横框22c。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上横框22b及第二上横框22c分别各设有两个。四个支承部21优选在两个第一上横框22b上各设有两个。

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框架20还在上框部22的上方具有从下侧支承卧榻部3(如图2所示)的多个支承框架23、以及多个框架支点部24。支承框架23优选向床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其端部23a向与上纵框22a相比靠床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框架支点部24优选从上纵框22a向上方突出地设于上纵框22a的下半身侧s2的端部22aa。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支点部24通过下述的水平面部24a和倾斜面部24b从下侧支承卧榻部3。水平面部24a和倾斜面部24b优选通过圆滑的圆弧面部24c连接。

如图2所示,在床长度方向上,上部框架20的长度优选比下部框架10的长度短。通过增大下部框架10的长度,床1的稳定性提高。另外,通过减小上部框架20的长度,能够避免卧榻部3可动时与卧榻部3的干扰。

床架2优选还在上部框架20的床宽度方向的两侧包括沿床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框架25。侧框架25例如固定于支承框架23的端部23a。对一对侧框架25而言,例如上半身侧s1的端部25a固定于床头板26。另一方面,一对侧框架25优选不连接下半身侧s2的端部25b而敞开。

床架2优选还在侧框架25上包括以能够调整床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方式安装的一对侧板27。侧板27例如具备插入侧框架25的多个安装孔25c中的多个安装棒27a。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侧框架25具有六个安装孔25c,各侧板27具有两个安装棒27a。这样的侧板27由于能够选择插入安装棒27a的安装孔25c,因此容易进行床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调整。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结构30包括:将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0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并且能够绕沿床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摆动的升降杆31;以及使升降杆31摆动的升降致动器37(如图5所示)。升降结构30包括至少四个升降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升降杆31。上部框架20和下部框架10在至少四个部位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部位通过升降杆31连接。

图5中示出了升降结构30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沿床宽度方向配置的一对升降杆31例如通过杆连接轴33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本实施方式的杆连接轴33包括配置于上半身侧s1的第一杆连接轴33a、以及配置于下半身侧s2的第二杆连接轴33b。第一杆连接轴33a及第二杆连接轴33b上分别设有第一升降臂34。各第一升降臂34以转动副的方式与沿床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杆35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杆连接轴33a还设有第二升降臂36。第二升降臂36例如与使升降杆31摆动的升降致动器37连接,使第一杆连接轴33a转动。因此,升降致动器37可经由第二升降臂36使第一杆连接轴33a转动,第一杆连接轴33a可经由第一升降臂34及连接杆35使第二杆连接轴33b转动。由此,固定于第一杆连接轴33a和第二杆连接轴33b的四个升降杆31能够以大致相同的动作进行摆动。

图6中示出了图5的a-a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升降结构30的升降杆31包括与上部框架20侧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a、以及与下部框架10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b。升降杆31优选在第一连接部31a与第二连接部31b之间还包括与下述的升降连杆32的第三连接部31c。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经由杆连接轴33与上部框架20的支承部21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另外,第二连接部31b与下部框架10的滑轨13以能够在水平方向滑动的转动滑动副的方式连接。这种升降结构30能够根据升降杆31的摆动使上部框架20升降,因此能够根据床1的使用状态来容易地调整上部框架20的高度。

升降结构30优选还包括连接下部框架10和升降杆31并且能够绕沿床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摆动的升降连杆32。优选地,针对每个升降杆31设置这种升降连杆32。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连杆32包括与升降杆31连接的第一连杆端32a、以及与下部框架10侧连接的第二连杆端32b。第一连杆端32a例如与升降杆31的第三连接部31c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第二连杆端32b例如与下部框架10的连杆支点部14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

升降连杆32的第一连杆端32a和第二连杆端32b之间的长度l1与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和第三连接部31c之间的长度l2相等。这种升降连杆32能够使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沿垂直方向升降。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致动器37的一端37a与第一杆连接轴33a的第二升降臂36连接,升降致动器37的另一端37b与上部框架20连接。升降致动器37优选例如是能够变更为任意的长度的电动气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升降致动器37使上部框架20相对于下部框架10沿垂直方向升降。

此外,虽然说明省略,但是第二杆连接轴33b侧的升降结构30的升降杆31及升降连杆32也是除第二升降臂36和升降致动器37以外,具有与第一杆连接轴33a侧的升降结构30相同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卧榻部3包括载置使用者的下半身侧的下半身侧卧榻部40、以及载置使用者的上半身侧的上半身侧卧榻部50。卧榻部3优选还在下半身侧卧榻部40和上半身侧卧榻部50之间包括载置使用者的臀部的中央卧榻部60。

在下半身侧卧榻部40、上半身侧卧榻部50以及中央卧榻部70,例如设有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省略图示)。这种缓冲材料优选从下半身侧卧榻部40直至上半身侧卧榻部50连续。另外,优选地,至少上半身侧s1的缓冲材料固定于上半身侧卧榻部50。

图7中示出了下半身侧卧榻部4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半身侧卧榻部40包括载置使用者的大腿侧的上半身侧s1的第一部分41、以及载置使用者的小腿侧的下半身侧s2的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优选与第二部分42相比,床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

第一部分41包括:经由下半身侧支架43以能够绕沿床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转动的方式与上部框架20连接的第一端部41a;以及第二部分42侧的第二端部41b。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床宽度方向分离配置的一对下半身侧支架43通过沿床宽度方向延伸的下半身侧连接轴4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在下半身侧连接轴44,优选还设有沿与下半身侧支架43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下半身侧臂45。

如图7所示,下半身侧臂45例如与下半身侧致动器46连接,使下半身侧连接轴44转动。本实施方式的下半身侧致动器46的一端46a与下半身侧臂45连接,另一端46b与上部框架20连接。下半身侧致动器46优选例如是能够变更为任意的长度的电动气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下半身侧致动器46使第一部分41相对于上部框架20倾动。

第二部分42包括: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部41b以能够弯曲的方式连接的基端部42a;以及基端部42a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前端部42b。第二部分42仅是比其前端部42b靠基端部42a侧的部分被上部框架20的框架支点部24从下侧支承。这种第二部分42在床侧视图中通过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部41b和框架支点部24这两点确定其倾斜角度。因此,容易使第二部分42的前端部42b的高度位于任意的位置。

第二部分42伴随着第一部分41的倾动,向与第一部分41相反的方向倾动。因此,框架支点部24的倾斜面部24b最优选是与倾动后的第二部分42实质上平行的面。即,框架支点部24包括:支承水平状态的第二部分42且水平的水平面部24a;以及支承倾斜状态的第二部分42且与倾斜状态的第二部分42实质上平行的倾斜面部24b。

在第二部分42的前端部42b,固定有脚踏板47。因此,脚踏板47伴随着第二部分42的倾动而进行倾动。因此,即便在第二部分42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寝具(省略图示)和使用者等落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侧卧榻部50包括载置使用者的头部侧的第三部分51、以及载置使用者的背部的第四部分52。第三部分51优选与第四部分52相比,床长度方向的长度较短。第三部分51例如通过一对头部连杆53与第四部分52以能够倾动的方式连接。第四部分52例如通过上半身侧拉杆54(如图8所示)与床架2以能够倾动的方式连接。

图8中示出了上半身侧卧榻部5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头部连杆53分别包括第一头部连杆53a和第二头部连杆53b。第一头部连杆53a配置在相对于第三部分51比第二头部连杆53b更远的位置。第一头部连杆53a优选比第二头部连杆53b长。各头部连杆53分别是各连接部能够绕沿床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轴转动的转动副。这种头部连杆53构成梯形连杆结构,能够使第三部分51相对于第四部分52倾动。

第一头部连杆53a优选与头部臂55一体地构成。头部臂55例如经由杆56与上半身侧连杆57连接。杆56的一端56a与头部臂55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杆56的另一端56b与上半身侧连杆57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杆56的另一端56b例如通过设于第四部分52的长孔52a,限制其动作范围。这种杆56优选沿着第四部分52配置。

上半身侧连杆57例如将第一上半身侧连杆57a和第二上半身侧连杆57b连接,并构成为大致“く”字状。第一上半身侧连杆57a与杆56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并与第四部分52的长孔52a以转动滑动副的方式连接。第二上半身侧连杆57b与第四部分52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

上半身侧连杆57例如被上半身侧臂58按压。上半身侧臂58包括一端侧臂58a、另一端侧臂58b、以及位于一端侧臂58a和另一端侧臂58b之间的中央部58c。上半身侧臂58的中央部58c例如与上部框架20以转动滑动副的方式连接。上半身侧臂58优选一端侧臂58a按压上半身侧连杆57,另一端侧臂58b与上半身侧致动器59连接。这种上半身侧臂58能够与上半身侧杆54连动,从而使第四部分52相对于上部框架20倾动。

本实施方式的上半身侧致动器59的一端59a与上半身侧臂58的另一端侧臂58b连接,上半身侧致动器59的另一端侧59b与上部框架20连接。上半身侧致动器59优选例如是能够变更为任意的长度的电动气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上半身侧致动器59使第三部分51及第四部分52相对于上部框架20倾动。

如图1所示,中央卧榻部60优选以相对于床架2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床架2。

接下来,对使本实施方式的床1的上部框架20相对于下部框架10沿垂直方向升降时的升降杆3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中示出了上部框架20的低床位置pl时的床1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框架20相对于设置于地面f的下部框架10为最低位置的低床位置(以下,有时仅称为“低床位置”)pl,升降致动器37为最短的状态。

在上部框架20的低床位置pl,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位于比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靠下侧的位置。这种上部框架20能够下降至靠近地面f的位置。此时,上部框架20的辅助腿21a由于设置于与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连接的上部框架20的支承部21,因此能够在低床位置pl与腿部11一起置于地面f。因此,当在低床位置pl使用床1时,其稳定性可以提高。

在此,下部框架10的引导部件15优选与上部框架20的辅助腿21a相邻设置。这种引导部件15在上部框架20下降至低床位置pl并且辅助腿21a置于地面f时,能够防止使用者的脚等夹在辅助腿21a与地面f之间。

图10中示出了上部框架20的高床位置ph时的床1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框架20相对于设置于地面f的下部框架10为最高位置的高床位置(以下,有时仅称为“高床位置”)ph,升降致动器37为最长的状态。

在上部框架20的高床位置ph,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位于比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靠上侧的位置。这种升降杆31能够使第一连接部31a的垂直方向的移动距离大于升降杆31的长度。因此,能够使上部框架20的升降行程比升降杆31的长度长,能够增大升降行程。

图11中示出了上部框架20的中间位置pm时的床1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上部框架20的低床位置pl和高床位置ph之间的位置的中间位置(以下,有时仅称作“中间位置”)pm,升降结构30的升降致动器37的长度也成为中间长度。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低床位置pl,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位于下部框架10的滑轨13的一端13a侧。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伴随着上部框架20从低床位置pl上升至中间位置pm,从滑轨13的一端13a侧沿着滑轨13向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

在中间位置pm,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位于下部框架10的滑轨13的另一端13b侧。升降杆31的第二连接部31b伴随着上部框架20从中间位置pm上升至高床位置ph,从滑轨13的另一端13b侧沿着滑轨13向水平方向的另一方向移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各种方式变形来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连接部31a为转动副,第二连接部31b为转动滑动副的方式,但是,例如,升降杆31只要第一连接部31a和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一者为转动副、另一者为转动滑动副即可。该情况下,升降致动器37安装于与第一连接部31a和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一者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的上部框架20或下部框架10。

另外,与升降连杆32连接的连杆支点部14设置于与第一连接部31a和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一者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的上部框架20或下部框架10。此时的升降连杆32的长度等于升降杆31的第一连接部31a以及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一者与第三连接部31c之间的长度。

另外,升降致动器37安装于与第一连接部31a及第二连接部31b中的一者以转动副的方式连接的上部框架20或下部框架10。

在这种升降杆31,第一连接部31a及第二连接部31b中的另一者、即转动滑动副的一侧伴随着上部框架20从低床位置pl上升至中间位置pm,向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移动。另外,第一连接部31a及第二连接部31b中的另一者伴随着上部框架20从中间位置pm上升至高床位置ph,向水平方向的另一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下半身侧卧榻部40和上半身侧卧榻部50分别倾动的方式,但是,例如,床架2也可以应用于下半身侧卧榻部40及上半身侧卧榻部50不倾动的床1。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床

10下部框架

20上部框架

30升降结构

31升降杆

31a第一连接部

31b第二连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