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洗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2066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洗剂,具体为一种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洗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带状疱疹西医认为属于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开始皮肤损害如粟粒状簇集性疱疹,虽然经过药物治疗病毒杀灭疱疹完全消退后,但最主要突出症状特点是,绝大多数患者遗留神经痛的症状却有增无减。通过临床中观察,疼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年青人痛感较轻,遗留神经痛时间较短,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疼痛最为剧烈,甚时如汤泼火灼,针刺样痛,呈阵发性,难以忍受,重时根本不能睡眠。大多数患者皮损处触之均有灼热感,肤色潮红或暗红,遗留神经痛时间较长,个别可达数月或几年。是一年四季中最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变,患者非常痛苦。

西药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B12注射,内服维生素B1、甲钴胺胶囊、芬必得等营养神经止痛药物。及普鲁卡因封闭,针刺、理疗等。经多例患者反应认为效果不明显,或根本不见效。按中医理论观点辨证,属于火热之邪未得及时清解,蕴聚于皮肤化毒所发。火不清,热不降,毒不解,则肌肤难以安宁。因此,迄今仍乏一种对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不用注射服药,确有较好疗效直接外用的中药洗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解除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给患者造成痛苦,治疗关键是使火热毒邪尽快得以清解,应发明研制出一种治疗此病效果显著的中药洗剂直接外用,为发明此药之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洗剂,是由三棵针100一10份,100一10份,半边莲100一10份,寒水石100一10份,绿豆100一10份,蚤休100一10份,拳参100一10份,蒸馏水3000一200份。

本发明所述的洗剂最佳配比范围是:三棵针10份,半边莲10份,寒水石10份,绿豆10份,蚤休10份,拳参10份,蒸馏水200份。

本发明所述的洗剂制备方法是:将三棵针、半边莲、寒水石、绿豆、蚤休、拳参,磨成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将药粉入蒸馏水中搅匀即可,分装塑料瓶中备用。

本发明的用药依据是:三棵针,味苦,性寒。现代研究,含有小孽硷,功可清热解毒,临床验之,对红热痛皮肤病变,本品外用疗效较好;半边莲,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功效颇佳。《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毒”;寒水石,味辛、咸,性寒。功可清热泻火。《本经》:“主皮中如火烧”。《别录》:“除时气热盛”;绿豆,味甘,性寒。外敷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开宝本草》:“治热”;蚤休,味苦,性凉。苦以泄降,寒能清热,具解毒消肿定痛之功;拳参,味苦,性寒。本品外用清热解毒功效较强。《中药志》:“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洗剂搽于病变部位后,药效通过皮肤吸收,可较快较好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根据临床中患者用后反应,疗效非常显著,搽药后立即产生一种清凉舒适痛止的感觉。由于抓住了病之主因,用药治疗关键是使热清火降,毒邪清解,则肌肤得以安宁,不用单纯止痛药物,神经疼痛症状即随之消失,病能治愈,确实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均愿接受此法。

洗剂的使用方法:用前摇匀,棉签蘸搽患处,每日6一8次,或不拘次数,有热痛感即搽,直至皮损处红热痛症状全部消失,肤色正常。

临床疗效观察:共治疗137例,男52例,女85例,年龄21一86岁。病程2一17个月。皮损发于身体一侧额部、面部、颈部、季肋部、腰部、腹、臀部、上、下肢等。所有病例均符合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疗效评定:痊愈:以皮损处灼热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肌肤恢复正常之色;好转:皮损处灼热疼痛症状明显消退,肤色基本正常。无效:皮损及灼热疼痛症状基本无改变。

治疗结果:137例中,痊愈112例,好转25例。

具体方式实施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实施例一:三棵针20g,半边莲,20g,寒水石20g,绿豆20g,蚤休20g,拳参 20g,蒸馏水600ML。

该洗剂的制备方法是:将三棵针、半边莲、寒水石、绿豆、蚤休、拳参,磨成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将药粉入蒸馏水中搅匀,分装塑料瓶中备用。

实施例二:三棵针50g,半边莲50g,寒水石50g,绿豆50g,蚤休50g,拳参50g,蒸馏水1700ML。

该洗剂的制备过程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实施例三:三棵针10g,半边莲10g,寒水石10g,绿豆10g,蚤休10g,拳参10g,蒸馏水200ML。

该洗剂的制备过程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从实践中对三个实施例方案进行了疗效比较,认为实施例三疗效优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所以实施例三为最佳实施例,临床治疗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