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2156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起立动作辅助器具。



背景技术:

存在辅助人的起立动作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被设置在例如床边,在向同样被设置在床边的例如便携厕所或轮椅的坐下、或者从它们的起立时使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被构成为,具备被设置在地板的设置体、竖立设置在该设置体的支柱体、以及被配置在该支柱体的上部的扶手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127402号公报

所述以往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被构成为,人将手臂放置在扶手体来能够进行坐下动作或起立动作。因此,需要这样的辅助器具的人,利用所述以往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能够比较容易进行坐下动作或起立动作。

并且,所述以往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能够改变支柱体的高度、或能够设置高度不同的扶手体。据此,人能够比较容易进行从低的位置起立、或在高的位置起立。

然而,由于利用以往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发生在人移动来接近扶手体时离扶手体的距离与意图相反而过短、或在人起立时离扶手体的距离与意图相反而过长的状况等,人的动作受妨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人的动作受妨碍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具备:支撑体;以及扶手板,在所述支撑体上以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式而被设置,所述扶手板能够在所述水平面内的规定的移动方向上移动。

在所述扶手板中,与所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相比,在所述水平面内与所述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还具备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是,将所述扶手板固定在所述扶手板的移动途中的规定的位置的机构。

所述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还具备解除操作部,所述解除操作部,位于所述扶手板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并且,接受基于所述固定机构的固定的解除操作。

所述解除操作部具有两个解除操作部,与接受所述操作的所述两个解除操作部的一方联动,所述两个解除操作部的另一方接受固定的解除操作。

所述两个解除操作部的每一个与细长状的连结部的两端的每一个连结,所述连结部由被设置在所述扶手板的中心部的旋转轴支撑来进行翘板式运动。

在所述扶手板的下表面具有轨道,所述轨道延伸设置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且引导所述扶手板的移动,在所述支撑体设置有暂时固定部,在所述解除操作部设置有沿着所述轨道而被配置的多个卡合部,所述多个卡合部分别由所述暂时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机构中,所述多个卡合部的任一个固定于所述暂时固定部,从而固定所述扶手板。

所述暂时固定部具有,第一暂时固定部以及第二暂时固定部,所述多个卡合部包括,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在所述扶手板的移动途中,按顺序包括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在所述扶手板固定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由所述第一暂时固定部固定,并且,所述第二卡合部由所述第二暂时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扶手板固定到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卡合部由所述第二暂时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扶手板固定到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卡合部由所述第一暂时固定部固定。

所述扶手板具有细长状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配置在包括所述移动方向的端部之一的边上。

所述把手部,与所述扶手板成为一体。

所述扶手板的与配置有所述把手部的边相对的边,向所述把手部以凸状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之一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能够抑制人的动作受妨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使用时的配置例的斜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第一使用例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第二使用例的侧面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第三使用例的侧面图。

图5A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第四使用例的平面图。

图5B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第四使用例的侧面图。

图6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斜视图。

图7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正面图。

图8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侧面图。

图9A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平面图。

图9B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分解斜视图。

图10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放大透视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的截面图。

图14A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且解除操作部向内部塞进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4B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的模式图。

图14C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的模式图。

图15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的侧面图。

图16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7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侧面图。

图18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9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面图。

图20是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的扶手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21A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1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的模式图。

图21B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1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1C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1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1D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1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2A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2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2B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2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2C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2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2D是示出实施例的变形例2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扶手板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23A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的详细结构的斜视图。

图23B是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的截面图。

图23C是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的使用场面的说明图。

图24是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的变形例1的斜视图。

图25是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的变形例2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1 起立动作辅助器具

7 扶手板

7a、7f 把手部

11 支撑体

12 解除操作部

14 轨道

16、16a、16b 暂时固定部

18、18a、18b、18c、18d 卡合部

19、19a、19b 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利用附图进行详细说明。而且,以下说明的实施例,都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因此,以下的实施例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个例子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宗旨。因此,对于以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的、示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实施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被说明。

并且,各个图是模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示出的图。并且,在各个图中,对相同的构成部件附上相同的符号。

并且,在参照各个图进行说明时,会有利用各个图所示的XYZ轴的情况。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被设置在例如床边的、在向同样被设置在床边的例如便携厕所或轮椅的坐下、或者从它们的起立时使用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

图1至图5B是示出本实施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使用例的图。首先,利用这些附图,说明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具备作为将使用者5的手臂放置的扶手来发挥功能的扶手板7、以及固定在地板等的设置体9。而且,对于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更详细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与便携厕所2一起,被设置在床3的侧方(侧边)4。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向便携厕所2的坐下时使用,如图4所示,在从便携厕所2的起立时使用。

使用者5在使用便携厕所2时,首先,如图2示出,站在床3的侧方4。

接着,使用者5,如图3的箭头线6所示,使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扶手板7向靠前侧(X轴负方向侧)进行水平移动来固定。使用者5,在该状态下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向便携厕所2坐下,使用便携厕所2。使用者5,在使用便携厕所2时,能够将前膊放置在扶手板7上来施加体重,从而处于前倾姿势。

在此,固定是指,在通过使用者5的操作来能够切换扶手板7被固定的固定状态、和扶手板7没有被固定而能够移动的可动状态的情况下,从可动状态切换为固定状态的情况。而且,将从固定状态切换为可动状态的情况,也称为解除固定。

而且,在如上所述使手扶板7进行水平移动之前扶手板7已固定的情况下,需要预先解除固定。以后也是同样的。

在使用便携厕所2后,使用者5,如图4的箭头线8所示,使扶手板7向深度侧(X轴正方向)进行水平移动来固定。使用者5,在该状态下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来从便携厕所2起立。

如此,本实施例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特征是,能够使扶手板7进行水平移动,并且,能够在移动到的位置固定扶手板7(也称为暂时固定)。

因此,如图2示出,在使用者5从床3向扶手板7之前(X轴负方向侧)移动时,扶手板7不位于使用者5的靠前侧(X轴负方向侧)。因此,能够确保使用者5的身体被配置的比较宽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向扶手板7之前的移动。如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抑制人的动作受妨碍。

并且,在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来向便携厕所2坐下时,或者,在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来从便携厕所2起立时,扶手板7位于使用者5附近,因此,能够容易进行身体的支撑,并且方便。

并且,图5B示出,从床3起立的使用者5,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与便携厕所2间挤过去,向其他的位置移动的状态。即使在此情况下,若使扶手板7移动到相对于使用者5的深度侧(图5A的箭头线8a),则能够确保使用者5的身体通过的比较宽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移动。如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抑制人的动作受妨碍。而且,使用者5也能够,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与便携厕所2间挤过去时,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来扶着步行。

而且,在图1至图5B中示出了,在床3的侧方4设置便携厕所2的例子,但是,即使在床3的侧方4设置轮椅(不图示)的情况下,若利用本实施例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则也能够容易进行向轮椅的坐下、或从轮椅的起立。

接着,利用图6至图20,说明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具体构造。

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如图6至图9B示出,具备设置体9、支柱体10、支撑体11、以及扶手板7。

设置体9是,设置在地板上的板体。设置体9,具有充分的重量,从而即使在使用者5的体重施加在扶手板7等上的情况下,也不使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移动或翻滚等。设置体9的材质是,金属或合成树脂等的刚性部件。对于设置体9,例如,X轴方向上的长度为80cm左右,Y轴方向上的长度为60cm左右,Z轴方向上的长度(板体的厚度)为1cm左右。重量为,例如,20kg左右。

支柱体10是,从设置体9竖立设置来固定的支柱体。在支柱体10的上端固定支持体11。支柱体10的材质是,金属或合成树脂等的刚性部件。支柱体10具有,将支撑体11从设置体9隔开规定的距离的状态下支撑的功能。支柱体10具有,50cm左右至70cm左右的长度。而且,支柱体10,也可以具有能够对设置体9与支撑体11的距离进行调整的调整机构10a,调整机构10a也可以是,能够阶段性地调整长度。

支撑体11是,固定在支柱体10的上端的、以在水平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扶手板7的板体。支撑体11的材质是,金属或合成树脂等的刚性部件。在此,在使支柱体10的长度变短,来使用高度低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情况下,能够用于从地板(例如,铺在榻榻米上的寝具(不图示))的起立辅助。并且,在使支柱体10的长度变长,来使用高度高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的情况下,能够用于从床3的起立辅助。

扶手板7是,在由支撑体11支撑的状态下以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式而被设置的板体。扶手板7被设置为,在相对于支撑体11而水平方向上能够移动(换句话说,能够滑动),更具体而言,在水平面内的规定方向(X轴方向)上能够移动。扶手板7,在支撑体11上的预先规定的范围(以后,也称为可动范围)内能够移动。

对于扶手板7,与移动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相比,在平面内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长。扶手板7具有,适于将使用者5的手臂或前膊的一部分或全部载置的大小以及形状。对于扶手板7,例如,X轴方向上的长度为40cm左右,Y轴方向上的长度为50cm左右,Z轴方向上的长度(板体的厚度)为3cm左右。扶手板7的材质是,合成树脂等的刚性部件。在扶手板7,配置使用者5的手臂或前膊等,因此,在扶手板7的表面,也可以执行防滑处理、或手感比较好的加工等。

而且,在扶手板7也可以配置把手部7a,以使得使用者5容易握住扶手板7的一部分。并且,在扶手板7的与配置有把手部7a的边相对的边,也可以形成有向把手部7a以凸状弯曲的弯曲部7b。对于扶手板7的详细结构以及变形例,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扶手板7,如上所述,在由支撑体11支撑的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在该移动途中的规定的位置相对于支撑体11而能够固定。将在规定的位置固定扶手板7的机构,也称为固定机构。固定机构,例如,能够在可动范围中的X轴正方向的端的位置(与图5A、图5B、图15以及图16对应,也称为第三位置)、可动范围中的X轴负方向的端的位置(图3、图19以及图20,也称为第一位置)、以及所述两个位置之间的位置(图4、图17以及图18,也称为第二位置)固定扶手板7。而且,扶手板7的双面中,也可以将Z轴正侧的面称为上表面,将Z轴负侧的面称为下表面。

说明更具体的结构。扶手板7,如图6至图9B示出,具有与X轴方向相比,Y轴方向(使用者5的左右方向)长的形状,并且,构成为在X轴方向(连结相对于使用者5的靠前侧和深度侧的方向)上能够移动。

扶手板7具备,解除操作部12、轨道14、暂时固定部16、卡合部18、连结部19、以及安装器具21。在此,暂时固定部16和卡合部18相当于固定机构。

解除操作部12是,接受由使用者5的解除扶手板7的固定的操作的操作部。解除操作部12,被设置在扶手板7的Y轴方向的两端的每一个,例如,若接受将解除操作部12向内部塞进的操作,则解除扶手板7的固定。

在该扶手板7的下表面,如图10以及图11示出,配置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轨道14。轨道14具有,包围后述的卡合器具15的形状。

暂时固定部16,被设置在卡合器具15,具有使卡合器具15相对于轨道14而固定的功能。暂时固定部16具有,孔形状。

卡合部18是,与解除操作部12连结来设置有多个的、具有突起的部件。多个卡合部18,沿着轨道14而被配置。卡合部18,其突起插入到暂时固定部16,从而使卡合器具15相对于轨道14而固定。

安装器具21是,沿着轨道14而被设置的、安装卡合部18的固定部件。安装器具21,连结于解除操作部12,若解除操作部12接受向内部塞进的操作,则使卡合部18向内部移动,从而解除卡合器具15相对于轨道14的固定。

连结部19是,将两个安装器具21彼此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19具有,连结部19a以及19b。连结部19b是,将两个安装器具21彼此连结的细长状的连结部。连结部19b是,由被设置在扶手板7的中心部的旋转轴所设置的螺丝20支撑的、进行翘板式运动的细长状的连结部。连结部19a是,将连结部19b的两端的每一个、与两个安装器具21连结的连结部。

如图13示出,支撑体11,通过螺丝13固定在支柱体10的上部。

在支撑体11的上表面,固定有两个卡合器具15。两个卡合器具15的每一个具有,由两个轨道14的每一个包围的形状。卡合器具15沿着轨道14而滑动,从而扶手板7在X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11示出,在两个卡合器具15的每一个的内部,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有狭缝17,在贯通该狭缝17的状态下,连结于扶手板7的解除操作部12的卡合部18,与多个暂时固定部16的任一个有选择地卡合。据此,扶手板7固定到支撑体11。

解除操作部12、以及与解除操作部12连结的卡合部18,被配置在扶手板7的下表面侧。

具体而言,如图11以及图12示出,连结部19b的中央部,由螺丝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

在连结部19b的两端,安装有连结部19a的一端,进一步,在该连结部19a的另一端,安装有具备突起状的卡合部18的安装器具21。

安装器具21是,细长状的板体,以其长度方向与轨道14平行的方式而被配置。在安装器具21的两侧,安装有卡合部18。

而且,如图12示出,在连结部19,设置有用于将解除操作部12的运动限制在直行方向(Y轴方向)的支撑部22。支撑部22,相对于扶手板7而固定,具有将由连结部19的以螺丝20为中心的转动运动,变换为Y轴方向的直线移动的功能。

图10至图12是,扶手板7位于中央部(第二位置)的状态。此时,设置在安装器具2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的突起状的卡合部18,突入到孔形状的暂时固定部16,成为卡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扶手板7固定于支撑体11。

突起状的卡合部18成为,例如,由设置在支撑部22的弹簧(不图示),经由孔形状一直向暂时固定部16侧推压的状态。

在从图11、图12、图17以及图18的状态,使扶手板7沿着轨道14进行水平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3以及图14示出,将解除操作部12向内部(朝向相对的解除操作部12的方向)塞进,将突起状的卡合部18从孔形状的暂时固定部16拉出,解除卡合,在该状态下,如图15或图19,使扶手板7进行水平移动。

对于扶手板7的位置的固定方法,参照图14B以及图14C,进行具体说明。

图14B是示出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的模式图。如图14B所示,在可动状态下,安装器具21被配置为,与轨道14分开。在该状态下,卡合部18,不与任何暂时固定部16卡合,卡合器具15能够沿着轨道14自由滑动。因此,若使用者5使扶手板7在X轴方向上移动,则与其对应,卡合器具15能够在轨道14上滑动。

图14C是示出固定机构的固定状态的模式图。如图14C所示,在固定状态下,安装器具21被配置在向轨道14侵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卡合部18,与一个暂时固定部16卡合,卡合器具15不能沿着轨道14滑动。因此,即使由使用者5向扶手板7施加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力量,卡合器具15也不能在轨道14上滑动。

解除操作部12,分别配置在扶手板7的Y轴方向的两端,若至少一方的解除操作部12被操作,则根据连结部19的转动,另一方的解除操作部12也联动地被操作。因此,使用者5,能够简单地进行固定解除操作。

也就是说,使用者5,只要操作一方的解除操作部12,就能够将扶手板7的Y轴方向两侧的突起状的卡合部18,从孔形状的暂时固定部16拉出,解除双方的卡合,在该状态下,如图15或图19,使扶手板7进行水平移动。在此,只要操作一方的解除操作部12,就能够使扶手板7进行水平移动,因此,例如,看护人能够从位于床边的使用者5的相反侧(Y轴负方向侧)进行操作。并且,即使在根据使用者5的身体状态,仅从Y轴正方向侧或Y轴负方向能够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解除操作部12的操作。进而,即使在使用者5的动作方向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从Y轴正方向侧或Y轴负方向侧进行操作,因此,方便性良好。

图16是,如图15,使扶手板7移动到相对于使用者5而深度侧(第三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图16的左侧的突起状的卡合部18突入到孔形状的暂时固定部16,在此,成为固定状态。

对此,图20是,如图19,使扶手板7移动到相对于使用者5而靠前侧(第一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图20的右侧的突起状的卡合部18突入到孔形状的暂时固定部16,在此,成为固定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被构成为,扶手板7,在由支撑体11支撑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能够移动,并且,在该扶手板7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途中的规定的位置,使扶手板7相对于支撑体11而固定,因此,能够按照使用状况,使扶手板7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以及固定。如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抑制使用者5的动作受妨碍,使用者5能够容易使用。

例如,使用者5为了使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而向扶手板7之前移动时,若使扶手板7移动到相对于使用者5而深度侧,则不狭窄,能够简单地移动。并且,在使用者5将手臂放置在扶手板7来起立或坐下时,能够使扶手板7移动到相对于使用者5而靠前侧,在与身体近的位置使用。如此,使用者5能够简单地进行动作,方便性良好。

(实施例的变形例1)

在本变形例中,说明固定机构的变形例之一。

图21A至图21D是示出本变形例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以及固定状态的模式图。更具体而言,图21A示出可动状态,图21B、图21C以及图21D示出固定状态。

如图21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固定机构中,卡合器具15a具有两个暂时固定部16a(也称为第一暂时固定部)、以及暂时固定部16b(也称为第二暂时固定部)。并且,安装器具21a具有两个卡合部18a(也称为第一卡合部)、以及卡合部18b(也称为第二卡合部)。

如图21A所示,在可动状态下,与所述实施例的固定机构同样,卡合部18a以及18b,不与暂时固定部16a以及16b的双方卡合,卡合器具15a能够沿着轨道14自由滑动。

在固定状态下,卡合部18a以及18b的任一方或双方、与暂时固定部16a以及16b的任一方或双方卡合,从而卡合器具15a能够固定到轨道14的两端、以及其之间的三个位置的任一个。

如图21B所示,若卡合部18a以及18b分别与暂时固定部16a以及16b卡合,则卡合器具15a被固定在轨道14上的X轴方向的中央的位置。此时,扶手板7,被配置在图2所示的位置。

如图21C所示,若卡合部18a以及18b之中的卡合部18a与暂时固定部16b卡合,则卡合器具15a被固定在轨道14上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的位置。此时,扶手板7,被配置在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位置。

如图21D所示,若卡合部18a以及18b之中的卡合部18b与暂时固定部16a卡合,则卡合器具15a被固定在轨道14上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的位置。此时,扶手板7,被配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

如此,固定机构具有两个暂时固定部16a及16b、以及两个卡合部18a及18b,因此,能够将卡合器具15a固定到三个位置的任一个。

(实施例的变形例2)

在本变形例中,说明固定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

图22A至图22D是示出本变形例涉及的固定机构的可动状态以及固定状态的模式图。更具体而言,图22A以及图22C示出可动状态,图22B以及图22D示出固定状态。

如图22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固定机构中,卡合器具15b具有两个暂时固定面16c以及16d,安装器具21b具有两个卡合部18c以及18d。并且,轨道14具有,尽头面14a以及14b。

暂时固定面16c以及16d是,卡合器具15b中的朝向X轴方向的正侧以及负侧的每一个的面。暂时固定面16c以及16d,分别与卡合部18c以及18d的每一个抵接,从而卡合器具15b由安装器具21b夹住来固定。

在此,卡合部18c,与卡合部18d相比,突出高度大。根据该突出高度的不同,即使在卡合器具15b以比较快的速度移动时,也能够通过卡合部18c以及18d更确实固定暂时固定面16c以及16d。而且,在本变形例的固定机构中,两个安装器具21b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互不相同。因此,连结部19的中央部的旋转轴(螺丝20)被构成为,能够向Y轴方向稍微移动。以后,进行更具体说明。

图22A示出,卡合器具15b从轨道14上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向X轴负方向移动时的卡合器具15b以及安装器具21b的位置。此时,在安装器具21b,通过弹簧(不图示)将安装器具21b向Y轴正方向推压的施力起作用。根据该施力,卡合部18d与卡合器具15b的平坦面15c抵接,并且,卡合部18c侵入到卡合器具15b能够移动的区域15d。此时,连结部19的中央部的转动轴位于虚拟线Q上,与示出两个轨道14的正中间的位置的虚拟线P相比向Y轴正方向偏离。

若从图22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卡合器具15b向X轴负方向移动,则卡合器具15b的暂时固定面16c撞到卡合部18c,从而结束移动。在该状态下,若卡合器具15b由解除操作部12固定,则卡合部18c以及18d的每一个,与暂时固定面16c以及16d的每一个抵接,从而卡合器具15b由安装器具21b夹持来固定(图22B)。并且,连结部19的中央部的转动轴位于虚拟线P上。此时,扶手板7,被配置在图4所示的位置。

图22C示出,从图22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卡合器具15b向X轴负方向移动时的卡合器具15b以及安装器具21b的位置。并且,连结部19的中央部的转动轴位于虚拟线R上,与虚拟线P相比向Y轴负方向偏离。

在从图22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卡合器具15b向X轴负方向移动时,通过基于所述弹簧的施力,卡合部18c与卡合器具15b的平坦面15c抵接。

若从图22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卡合器具15b向X轴负方向移动,则卡合器具15b的暂时固定面16c撞到尽头面14a,从而结束移动。在该状态下,若卡合器具15b由解除操作部12固定,则尽头面14a与暂时固定面16d接触,卡合部18c与暂时固定面16d抵接,从而卡合器具15b由安装器具21b夹持来固定(图22D)。并且,连结部19的中央部的转动轴位于虚拟线S上,与虚拟线P相比向Y轴负方向偏离。此时,扶手板7,被配置在图5A以及图5B所示的位置。

而且,在所述说明中,说明了扶手板7向X轴负方向移动的情况,但是,在扶手板7向X轴正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成立同样的说明。在此情况下,被配置在Y轴负方向侧的轨道、卡合器具以及安装器具发挥与所述同样的功能。

(实施例的变形例3)

在本变形例中,说明扶手板7的详细结构以及变形例。

图23A是示出本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7的详细结构的斜视图。图23B是本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7的截面图。图23C是本实施例涉及的扶手板7的使用场面的说明图。

如图23A以及图23B所示,扶手板7具有,把手部7a、弯曲部7b、凹部7c、以及平坦部7d。

把手部7a是,截面为大致圆形状的细长部件,也是在扶手板7的至少一个边上延伸设置的突出部。更具体而言,把手部7a,被配置在包括扶手板7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的端部之一的边上。把手部7a是,由使用者5握住的部分(参照图23C)。把手部7a的截面的大致圆形状的直径为,例如,直径30mm左右。把手部7a,与平坦部7d一体成形或成为一体。

弯曲部7b,被设置在与配置有把手部7a的边相对的边,以沿着躯体的形状的方式,向把手部7a以凸状弯曲。弯曲部7b是,与使用者5的躯体抵接的部分。扶手板7具有弯曲部7b,从而能够扩大使用者5的躯体(腹部)与扶手板7接触的面,降低从扶手板7向使用者5起作用的阻力。

平坦部7d是,具有平坦的面的扶手板7的中央部。弯曲部7b是,扶手板7之中的、使用者5的前膊载置的部分(参照图23C)。而且,在平坦部7d,也可以存在若干凹凸。

凹部7c是,以与把手部7a接近的方式延伸设置的、使用者5握住把手部7a时手指等的手臂的一部分进入的凹处(参照图23C)。由于存在凹部7c,因此,使用者5能够容易握住把手部7a。凹部7c是,例如,相对于平坦部7d而凹下10mm左右的凹处。

使用者5,在使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时,将前膊放置在平坦部7d,用手握住把手部7a。而且,在自己的体重由前膊以及手臂施加在扶手板7的状况下起立。

若如此起立,则前膊以及手臂的比较宽的面积与扶手板7接触,因此,使用者5能够容易将体重施加在扶手板7上。并且,使用者5的身体,在比较宽的面积接受从扶手板7向使用者5起作用的阻力,因此,因该阻力而感到疼痛的情况少。

图24是扶手板7的变形例1的斜视图。

图24所示的扶手板7,具有平坦部7d,而不具有把手部7a以及凹部7c。

使用者5,将前膊放置在平坦部7d,握住从使用者5看深度侧(X轴正方向侧)的扶手板7的边缘7e,从而能够进行起立动作。图24所示的扶手板7,与图23A所示的扶手板7相比,形状单纯,因此,具有能够削减设计以及制造成本的优点。

图25是扶手板7的变形例2的斜视图。

图25所示的扶手板7具有,把手部7f以及平坦部7d。把手部7f,与把手部7a同样,具有由使用者5握住的功能。把手部7f,不与平坦部7d一体成形,而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平坦部7d。图25所示的扶手板7,不通过一体成形而具备把手部7f,因此,在设计以及制造工序的灵活性的方面具有优点。例如,图25所示的扶手板7,当然也可以在设计开始时就以这形式设计以及制造,也可以在制造图24所示的扶手板7后,安装把手部7f来制造。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以及变形例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具备:支撑体11;以及扶手板7,在支撑体11上以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式而被设置,扶手板7能够在水平面内的规定的移动方向上移动。

据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扶手板7移动,从而能够改变扶手板7的位置。据此,作为手摺来使用且被施加使用者5的体重,另一方面,能够配置在确保使用者5的身体被配置的空间的位置。并且,扶手板7为板体,因此,握力小的使用者5、或不能握住的使用者5将前膊载置,从而也能够使用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如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能够抑制人的动作受妨碍。

并且,也可以是,在扶手板7中,与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相比,在水平面内与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长。

据此,成为适于放置使用者5的手臂以及前膊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形状,具有使用者5容易将手臂以及前膊的一部分或全部放置来利用的优点。

并且,也可以是,还具备,将扶手板7固定在扶手板7的移动途中的规定的位置的固定机构(暂时固定部16和卡合部18)。

据此,起立动作辅助器具1,将扶手板7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扶手板7与使用者5的意图相反而移动。

并且,也可以是,进一步,在扶手板7的所述正交的方向的端部,具备接受基于固定机构的固定的解除的操作的解除操作部12。

据此,能够从使用者5的左右两侧,进行扶手板7的固定以及固定的解除的操作。因此,使用者5能够更容易进行扶手板7的固定以及固定的解除的操作。

并且,也可以是,解除操作部12具有两个解除操作部,与接受操作的两个解除操作部12的一方联动,两个解除操作部12的另一方接受固定的解除操作。

据此,使用者5,通过仅对分别被设置在使用者5的左右两侧的解除操作部12之中的一方进行操作,从而能够更容易进行扶手板7的固定以及固定的解除的操作。

并且,也可以是,两个解除操作部12的每一个与由被设置在扶手板7的中心部的旋转轴支撑来进行翘板式运动的细长状的连结部19b的两端的每一个连接。

据此,仅对解除操作部12之中的一方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具体实现扶手板7的固定以及固定的解除的操作。

并且,也可以是,在扶手板7的下表面具有,延伸设置在移动方向上且引导扶手板7的移动的轨道14,在支撑体11设置有暂时固定部16,在解除操作部12设置有沿着轨道14而被配置的多个卡合部18,多个卡合部18分别由暂时固定部16固定,在固定机构中,多个卡合部18的任一个固定于暂时固定部16,从而固定扶手板7。

据此,扶手板7能够,由轨道14引导来稳定地移动,并且,由固定机构更确实固定。

并且,也可以是,暂时固定部16具有,第一暂时固定部(暂时固定部16a)以及第二暂时固定部(暂时固定部16b),多个卡合部包括,第一卡合部(卡合部18a)以及第二卡合部(卡合部18b),在扶手板7的移动途中,按顺序包括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在扶手板7固定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卡合部由第一暂时固定部固定,并且,第二卡合部由第二暂时固定部固定,在扶手板7固定到第一位置时,第一卡合部由第二暂时固定部固定,在扶手板7固定到第三位置时,第二卡合部由第一暂时固定部固定。

据此,扶手板7能够,通过两个接受部和两个固定器具,有选择地固定于三个位置的任一个。

并且,也可以是,扶手板7具有,被配置在包括移动方向的端部之一的边上的细长状的把手部7a。

据此,使用者5能够,用手握住把手部7a,在通过前膊以及手臂将自己的体重施加到扶手板7的状态下起立。

并且,也可以是,把手部7a,与扶手板7成为一体。

据此,在扶手板7不安装作为把手部7a的其他的部件,也能够构成由使用者5能够容易握住的扶手板7。

并且,也可以是,扶手板7的与配置有把手部7a的边相对的边,向把手部7a以凸状弯曲。

据此,能够扩大使用者5的躯体抵接的部分的面积,降低从扶手板7向使用者5起作用的阻力。

而且,所述实施例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如下记载,但是,不仅限于以下的记载。

(1):一种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具备:设置体;支柱体,竖立设置在所述设置体;支撑体,配置在所述支柱体的上部;以及扶手板,以在相对于所述支撑体的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所述扶手板,在由所述支撑体支撑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并且,所述扶手板,在所述扶手板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位置,暂时固定于所述支撑体。

(2):(1)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所述扶手板,被形成为与纵方向相比横方向长的形状,并且,所述扶手板,能够在该纵方向上移动。

(3):(1)或(2)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在所述扶手板的纵方向上,设置有解除所述扶手板的暂时固定的解除操作部。

(4):(3)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所述解除操作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扶手板的双方的纵方向上,在至少一方的所述解除操作部被操作的情况下,另一方的所述解除操作部也联动地被操作。

(5):(4)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所述解除操作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扶手板的双方的纵方向上,所述各个解除操作部,与分别向对方侧延伸的第一连结部的一端侧连结,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另一端侧,与进行翘板式运动的第二连结部的不同的端部连结。

(6):(3)至(5)的任一个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在所述支撑体的上表面配置有轨道,所述扶手板在所述轨道上滑动,并且,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扶手板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暂时固定部,与所述扶手板的所述解除操作部连结的卡合部,有选择地与所述多个暂时固定部的任一个卡合。

(7):(6)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在所述支撑体的所述轨道,在所述扶手板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配置有所述多个暂时固定部。

(8):(6)或(7)所述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在所述支撑体,在所述扶手板的滑动移动方向上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暂时固定部,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扶手板的所述解除操作部连结,在所述扶手板位于中间位置时,所述扶手板的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第一暂时固定部卡合,并且,所述扶手板的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第二暂时固定部卡合,在所述扶手板移动到一方侧时,所述扶手板的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第一暂时固定部卡合,在所述扶手板移动到另一方侧时,所述扶手板的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支撑体的所述第二暂时固定部卡合。

据此,得到与所述起立动作辅助器具同样的效果。

(其他)

以上,对于本发明涉及的起立动作辅助器具,根据所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另外,对各个实施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各个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来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