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剂型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上出现红斑、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表皮细胞的增殖过快和角化不全。银屑病发病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银屑病发病率估计约为2%-3%。银屑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4-28岁,且顽固难愈,易于复发,不仅可以累及皮肤,而且使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几率增加。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现代研究已证实,银屑病是与遗传相关,由多因素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靶向的生物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银屑病的发生与持续,但长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银屑病病程长,治愈后为防止复发还需巩固用药,这就需要毒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对身体无害的药物。
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以辨证论治为主,与西药相比虽然起效较慢,但毒副作用小,疗效比较巩固,远期疗效好,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银屑病病程长,治愈后为防止复发还需巩固用药,这就需要毒副作用小、长期服用对身体无害的药物。因此,国内外医学界都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应用引起重视,而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银屑病,因“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中医称为“白疕”、“松皮癣”等。中医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血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或因七情内伤,气机失畅,郁久化火,以致心火允盛,热伏于营血;或因饮食失节,以致脾胃失和,气机升降不畅,郁久化热;或因风热或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内外合邪,热壅血络则见红斑,风热燥盛,肌肤失养则皮肤瘙痒,搔之起白屑。若热邪久羁,耗伤阴血,则血枯燥而不荣于外。因此,银屑病以血热为关键因素,热毒、湿滞为重要原因。中医辨证从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入手,再根据患者的夹杂症状及舌脉配以解毒、泻火、疏风、活血、利湿、养阴润燥诸法则可收全功。
本发明人依据中医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反复的试验和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药物是选择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甘草。土茯苓、菝契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之功效为君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清热解毒,槐花、生地、丹参、大青叶清热凉血散血,共为臣药;苦参和薏苡仁燥湿止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免伤脾胃,以为使药。该品种是针对血热、热毒、湿滞之证而设的中药方药,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亦可治疗血虚、血燥型银屑病兼有血热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剂型。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公开了上述药物组合物及其剂型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公开了上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菝葜12份、土茯苓12份、槐花9份、白花蛇舌草9份、半枝莲9份、北豆根6份、地黄20份、丹参20份、大青叶9份、苦参6份、薏苡仁10份和甘草6份。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菝葜12g、土茯苓12g、槐花9g、白花蛇舌草9g、半枝莲9g、北豆根6g、地黄20g、丹参20g、大青叶9g、苦参6g、薏苡仁10g和甘草6g。
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按照下述方法制备而成:
(1)、取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和甘草,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8倍量的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1.5小时,80目过滤,合并滤液;
(2)、将步骤(1)所得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8~1.32,得稠膏;
(3)、将步骤(2)所得稠膏干燥成干膏,粉碎,过80目筛,备用;
(4)、将步骤(3)所得干膏粉加入总混机中,总混20min出料,得干膏粉;即得中药组合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药物中的应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剂型,其中,它由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所述剂型为颗粒剂。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剂型,其中,所述载体为95%乙醇和PVPK30。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剂型在制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药物中的应用。
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称取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菝葜12份、土茯苓12份、槐花9份、白花蛇舌草9份、半枝莲9份、北豆根6份、地黄20份、丹参20份、大青叶9份、苦参6份、薏苡仁10份和甘草6份;
(2)、取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和甘草,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8倍量的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1.5小时,80目过滤,合并滤液;
(3)、将步骤(2)所得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8~1.32,得稠膏;
(4)、将步骤(3)所得稠膏干燥成干膏,粉碎,过80目筛,备用;
(5)、将步骤(4)所得干膏粉加入总混机中,总混20min出料,得干膏粉;即得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中药颗粒口服,一次20g,一日两次。
本发明产品的剂型为颗粒剂,性状为棕黄色至棕褐色颗粒;气微香,味微苦。
本发明使用方法为口服,装量、粒度、水分、溶化性和微生物限度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颗粒剂项下有关规定。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土茯苓、菝契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之功效为君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清热解毒,槐花、生地、丹参、大青叶清热凉血散血,共为臣药;苦参和薏苡仁燥湿止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免伤脾胃,以为使药。
2、本发明是针对血热、热毒、湿滞之证而设的中药方药,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亦可治疗血虚、血燥型银屑病兼有血热者。
3、本发明工艺沿用传统,临床疗效确切。沿用水煮工艺,简单低耗,达到中试水平;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79.36%,本品效果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便于理解,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剂型和应用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
(1)、称取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菝葜12g、土茯苓12g、槐花9g、白花蛇舌草9g、半枝莲9g、北豆根6g、地黄20g、丹参20g、大青叶9g、苦参6g、薏苡仁10g和甘草6g;
(2)、取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和甘草,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8倍量的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1.5小时,80目过滤,合并滤液;
(3)、将步骤(2)所得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8~1.32,得稠膏;
(4)、将步骤(3)所得稠膏干燥成干膏,粉碎,过80目筛,备用;
(5)、将步骤(4)所得干膏粉加入总混机中,总混20min出料,得干膏粉;即得中药组合物。
优选的,实施例1中的步骤(2)是在多功能提取罐中进行操作;步骤(4)中干燥成干膏的过程是在箱式微波真空干燥箱中进行操作。
实施例2: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颗粒剂(以下称:十二味菝葜颗粒剂):
(1)、称取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菝葜12g、土茯苓12g、槐花9g、白花蛇舌草9g、半枝莲9g、北豆根6g、地黄20g、丹参20g、大青叶9g、苦参6g、薏苡仁10g和甘草6g;
(2)、取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和甘草,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8倍量的水,第二次加8倍量水,每次煎煮1.5小时,80目过滤,合并滤液;
(3)、将步骤(2)所得滤液浓缩至60℃下相对密度为1.28~1.32,得稠膏;
(4)、将步骤(3)所得稠膏干燥成干膏,粉碎,过80目筛,备用;
(5)、将步骤(4)所得干膏粉加入总混机中,总混20min出料,得干膏粉;即得中药组合物;
(6)、步骤(5)所得干膏与95%乙醇、PVPK30适量,制软材,14目筛制粒,烘干;
(7)、将上述颗粒用振动筛粉机过筛,上层筛网目为16目,下层筛网目为30目筛收集颗粒,即得颗粒剂即十二味菝葜颗粒剂。
以下通过具体试验例来说明本发明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剂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本发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试验:
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所得的中药颗粒剂(以下称:十二味菝葜颗粒剂)主含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和甘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之功效。
采用开放实验的方法观察了该药对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
一、病例和方法:
1、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粟粒或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血热型:皮疹色红,新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易于剥除,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常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腻,弦滑。
(2)、入选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
②近3个月内未曾采用系统治疗、类固醇激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者,或采用其他手段治疗无效者且加重者;
③无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病史;
④未同时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中药。
(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者;
②近3个月内曾采用系统治疗,包括大面积外用强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者采用其他手段治疗有效的;
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
④同时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中药。
2、试验方法:
(1)、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方法。
(2)、治疗用药(十二味菝葜颗粒剂)。
①药物组方:菝葜、土茯苓、槐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地黄、丹参、大青叶、苦参、薏苡仁、甘草。
②包装:颗粒剂,10克/袋。
(3)、治疗方法:
①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尿常规,ALT,AST和BUN、CR。
②每次口服两袋,每日二次。
③连续服药30天为一个疗程。
(4)、不良反应观察,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作详细记录。
(5)、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PASI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PASI评分-治疗后PASI评分)/治疗前PASI评分×100%。
治愈:疗效指数≥90%;
显效:60%≤疗效指数<90%;
好转:30%≤疗效指数<60%;
无效:疗效指数<30%。
二、结果:
1、一般资料:共观察126例,其中男72例,女54例,平均年龄38.49±15.06岁(最小15岁,最大85岁),平均病程9.3±4.5年(最短5年,最长23年)。126例患者中,按病情轻重程度分,轻度48人,中度64人,重度14人,其中,疗程1~3个月者74人,3个月~6个月者46人,6个月以上者6人。患者的情况见表1-4。
表1年龄性别表
表2病程表
表3病情轻重度表
表4疗程表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数据显示治疗效果明显,其中痊愈34例,占28.98%,显效66例,占52.38%,有效24例,占19.05%,无效2例,占1.59%,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79.36%。
表5临床疗效
2.2、疗效与病程的关系:
结果如表6所示,表中数据显示,病程5年以下22人,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72.73%;6~10年62人,总有效率93.55%,治愈率25.81%;11~20年38人,总有效率52.63%,治愈率5.26%;20年以上者4人,总有效率0%。结果表明,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越长,治愈率越低。
表6疗效与病程关系表
2.3、疗效与疗程的关系:
结果如表7所示,表中数据显示,疗程1~3个月者,痊愈率0%,总有效率72.97%;疗程3~6个月者,痊愈率65.22%,总有效率86.96%;疗程6个月以上这,痊愈率66.67%,总有效率100%。结果表明,治疗疗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表7疗效与疗程关系表
2.4、疗效与病情轻重度的关系:
结果如表8所示,表中数据显示,病情轻度者,痊愈率56%,总有效率100%;病情中度者,痊愈率9.38%,总有效率68.75%;病情重度者,痊愈率0%,总有效率42.86%。结果表明,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
表8疗效与病情轻重度关系表
3、不良反应:126例无不良反应。
4、病案举例:
(1)、管某,男,70岁。2014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银屑病史近4年,复发加重伴痒感1年。查体:躯干、双上肢散发斑丘疹鳞屑性皮疹,双下肢多发弥漫增厚性红斑、丘疹,基底潮红,表面覆有银白鳞屑;无关节疼痛,无指甲改变。舌质淡齿痕苔微腻,脉细。西医诊断银屑病,中医辨证属血热,兼有脾虚湿滞,治疗以清热凉血,健脾除湿,方用十二味菝葜饮,药用:生地10g、丹参10g、土茯苓6g、菝契6g、生槐花4.5g、白花蛇舌草4.5g、北豆根3g、薏苡仁5g、半枝莲4.5g、蓼大青叶4.5g、苦参3g、生甘草3g,4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服。辅助以中药外浴及黑光治疗。
2014年5月16日复诊,患者躯干、双上肢皮疹消退明显,瘙痒明显缓解;双下肢浸润性红斑丘疹变薄,鳞屑明显减少。舌质淡齿痕苔少,弦细。中药前方加元参4.5g、麦冬4.5g、石斛3g。
2014年7月25日三诊,患者皮疹较前进一步消退,双下肢尚可见少许增厚性斑丘疹。舌淡黯苔黄腻,脉细。中药前方去元参、麦冬、石斛,加藿香4.5g、佩兰4.5g。
2014年10月24日四诊,患者皮疹基本消退,双下肢少许斑丘疹,略有浸润,较前明显变薄,色较黯。舌体胖质略红齿痕苔薄少,脉细。中药前方去藿香、佩兰,加元参4.5g、麦冬4.5g、石斛4.5g。后患者为复诊,电话随访皮疹基本消退,无复发。
三、讨论:
寻常银屑病,因“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中医称为“白庀”、“松皮癣”,历代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蛇虱”、“疕风”、“松皮癣”、“干癣”等属于该病范畴。对于银屑病,近现代医家多从血论治,如赵炳南提出“本病的发生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朱仁康亦认为“血热为本病的主因”。因此,血热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血瘀、血燥。血热、血瘀、血燥三者并非截然分开,常可同时存在,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各有侧重。银屑病初期,以血热为主,若日久不愈,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则以血瘀血燥为主,兼有血热。血热贯穿银屑病发生发展全过程,是银屑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本发明针对血热、热毒、湿滞之证而设,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为主要治则,取土茯苓、菝契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之功效为君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北豆根清热解毒,槐花、生地、丹参、蓼大青叶清热凉血散血,共为臣药;苦参和薏苡仁燥湿止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免伤脾胃,以为使药。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亦可治疗血虚、血燥型银屑病兼有血热者;该药对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79.36%。本发明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颗粒剂使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疗效高,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的较好选择,亦可用于血虚、血燥型银屑病兼有血热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