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3952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方的配伍,尤指一种作用与穴位能够温经通络祛寒除湿且能止痛的中药外用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元素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引发人体外科疾病。目前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70%都有不同程度的各种颈、肩、腰、腿等关节方面的病变。中医理论认为,疼痛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痹症,疼痛是人体受“风、寒、湿、邪”的侵挠,使气血运行受阻、阴阳失衡,流走经络,腠理空疏,卫阳不固,以致气血不和闭塞不通而致;或内有蕴热、外受风湿热邪,宿于经络,以致气血凝滞而成;或肝肾亏损,正虚而邪凑,复感外邪;或寒湿之邪深袭入骨,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血气不行,关节闭涩,筋骨失养、渐致筋挛骨松,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至卷肉缩筋,已在筋骨者,可致邪入肝肾,筋挛骨痛,关节挛缩,不能行走;或兼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反复发作,导致瘀血凝滞,络道阻塞,最终致使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或外邪侵入脏腹,形成血瘀气滞,致使脘腹疼痛等。

针对风、寒侵犯机体致病,中医又创造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祛风、散寒辨证施治的理论。目前,用于止痛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止痛药大多数对胃或身体其它系统有一定的损害。外用药最常见的膏剂和液体两类,其中膏剂药在局部粘贴,毛发部位使用不便,对皮肤有不同程度损伤,常见轻则皮肤骚痒,重则过敏起疹或溃烂;液体制剂使用方便。如喷雾剂使用麻烦,疗效缓慢,止痛效果差。还有部分止痛药虽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其多数却治表不治本。除药疗之外,还有用理疗方法止痛,例针疗、艾炙、火疗、蒸汽疗、远红外线疗、磁疗等,其目的就是通过热能效应解除疼痛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但远期疗效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组方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软坚散结,消炎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外用贴及其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研发的一种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其有效组分采用以下重量份中药原料制成:

吴茱萸3-10重量份、肉桂5--15重量份、王不留行5--15重量份、苍术10--20重量、川芎10--20重量、独活10--20重量、防风10--20重量、鸡血藤5--15重量份、香附10--20重量、元活10--20重量。

优选的重量组方配比为:

吴茱萸5g、肉桂10g、王不留行10g、苍术15g、川芎15g、独活15g、防风15g、鸡血藤10g、香附15g、元活15g。

或者:

吴茱萸8g、肉桂12g、王不留行12g、苍术12g、川芎12g、独活12g、防风18、鸡血藤12g、香附20g、元活20g。

将上述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实现步骤:

1、将所述组方的原药进行研磨,使其药粉颗粒在150目以下;

2、将以上制得的所有药粉混合均匀并做干燥;

3、将混合干燥后的药粉装入贴胶的透气布袋内并封口,或者配以膏药领域可以接受的辅料调成膏状入袋。

本组方的配伍思路为:以中医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为辩证用药原则,根据君、臣、佐、使的中医组方思想,通过内病外治,内药外敷”使药效通过皮肤毛细孔以药物的归经作用到达病灶部位,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方中将中药吴茱萸、肉桂、王不留行、苍术、川芎、独活、防风、鸡血藤、香附、元活。

用法:研磨,用透气袋包装贴入经穴位。孕妇禁用,严禁口服;

功效:通经活络,祛寒除湿;

方剂释义:本方适用于寒凝血滞,气滞血淤所引起的疼痛症。“吴茱萸,肉桂”:性温热,归肝,肾,脾,胃经,有温里散寒之功,对厥阴头痛,寒凝腹痛及痛经有很好疗效。其中吴茱萸之性又可引热下行。“王不留行,川芎,鸡血藤,元活”,均归肝经,有辛散温通之性,又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凡气滞血瘀所致疼痛症疗效显著。“苍术”:主入脾胃二经,性温散,芳香化湿,祛风寒湿痹,疗肢节疼痛。“防风,独活”:主入膀胱经,性辛温,祛一切风,风寒,风热,风痰,有升清燥湿之功。“香附”:主入脾及三焦经,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下走肝肾,对气郁血滞之症的月经不调,痛经有很好疗效。

采用上述配伍的组方具有以下的有效效果:“吴茱萸,肉桂”:温里散寒,引热下行。“王不留行,川芎,鸡血藤,元活”:活血化瘀。“苍术,防风,独活,香附”:祛风燥湿,行气止痛。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此药配伍外用,药物通过肌肤,经络穴位渗透传递全身,起到通经活络,祛寒除湿的作用,通经活络祛湿散寒。组合后个药物之间相互融合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渗透肌肤,帮助温经活血对由风寒湿侵袭体质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的制备

称取吴茱萸5g、肉桂10g、王不留行10g、苍术15g、川芎15g、独活15g、防风15g、鸡血藤10g、香附15g、元活15g;将各原药进行研磨,使其药粉颗粒在150目以下;将以上制得的所有药粉混合均匀并做干燥;将混合干燥后的药粉装入贴胶的透气布袋内并封口,或者配以膏药领域可以接受的辅料调成膏状入袋。

实施例2: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的制备

称取吴茱萸8g、肉桂12g、王不留行12g、苍术12g、川芎12g、独活12g、防风18、鸡血藤12g、香附20g、元活20g;将以上制得的所有药粉混合均匀并做干燥;将混合干燥后的药粉装入贴胶的透气布袋内并封口,或者配以膏药领域可以接受的辅料调成膏状入袋。

(适应范围):风湿骨痛,颈肩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疼痛,瘀血肿痛,迎风遇寒疼痛加重者,肢体寒凉酸痛,手足麻木拘挛,风痹抽搐,筋骨痿软无力,风疹,面神经麻痹。痛经,胃腹冷痛等各种寒凉性疼痛。

(用法用量):取本品多贴,寻经贴敷与穴位或阿是穴上,每日1次。病重患者可早晚各1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严禁口服。

临床实施例

选择50例风湿病患者,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54岁。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标准,即:依据病史、物理诊断和放射学检查结果:膝关节痛,同时具备以下6个条件中的3个即确定临床诊断,①放射学显示有骨赘形成;②晨起僵直少于30分钟;③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④膝关节骨增大;⑤有骨压痛;⑥无明显的滑膜升温。分为两组,每组25例患者进行临床实验。

第一组患者使用实施例1制备的中医贴片,每天2次,贴在不同的穴位或疼痛处,治疗7天为1个疗程。孕妇禁用,严禁口服。

第二组患者使用实施例2制备的中医贴片,每天2次,贴在不同的穴位或疼痛处,治疗7天为1个疗程。孕妇禁用,严禁口服。

疗效判定

有效: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晨僵时间缩短或无晨僵,理化检查正常。

好转:膝关节疼痛症状减轻,理化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膝关节疼痛无减轻,理化检查无改变。

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观察,发现第一组患者中,有效9例,好转6例;第二组患者中,有效11例,好转3例,无效1例。

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监管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压、脉搏、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的临床症状来判断不良反应。发现两组共100例患者的收缩压在90-140mmHg之间,舒张压在60-90mmHg之间,脉搏为60-100次/分钟,血压和脉搏全部都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的临床症状。这说明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进而证明两组药物都对于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本发明温经通络中药外用贴的中药治疗各种疼痛的作用显著,其改善临床疼痛症状有效率达98%以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