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5791阅读:18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汤剂,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属于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是由于胆囊内壁黏膜异常增生而形成的结节。中医理论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生源于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过度、感觉外邪等所致,以至于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

胆囊息肉属中医辨证中的“胁痛、胆胀、癥瘕、痞块”等病症范畴。根据胆囊息肉的证候,一般可将胆囊息肉分为四型,即肝胆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血瘀内阻型和肝肾阴虚型。

目前,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不但治疗费用较高,而且切除胆囊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对患者的损伤也较大,对患者以后的生活也会造成影响,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其对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显著的疗效,治愈后不复发,安全无毒副作用,并且成本低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制成:

炒制陈皮2-10g、虎掌草4-12g、竹茹47-71g、酒制大黄0.5-1.5g、玫瑰花10-20g、茵陈44-68g、醋蒸制乌梅肉30-50g、十姊妹3-12g、铁筷子39-63g、郁金2-10g、石榴皮36-60g、桑椹38-62g、威灵仙6-12g、肉桂32-56g。

前述的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制成:

炒制陈皮4-8g、虎掌草5-10g、竹茹53-60g、酒制大黄0.8-1.2g、玫瑰花12-18g、茵陈50-60g、醋蒸制乌梅肉40-45g、十姊妹4-11g、铁筷子45-58g、郁金3-8g、石榴皮40-50g、桑椹40-58g、威灵仙7-11g、肉桂38-47g。

前述的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制成:

炒制陈皮5-7g、虎掌草6-8g、竹茹54-58g、酒制大黄0.9-1.1g、玫瑰花13-17g、茵陈52-58g、醋蒸制乌梅肉42-44g、十姊妹5-7g、铁筷子48-53g、郁金4-7g、石榴皮42-48g、桑椹43-55g、威灵仙8-10g、肉桂40-45g。

前述的用于治疗胆囊息肉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经水煎制成:

炒制陈皮6g、虎掌草7g、竹茹46g、酒制大黄1g、玫瑰花15g、茵陈55g、醋蒸制乌梅肉43g、十姊妹6g、铁筷子50g、郁金5g、石榴皮45g、桑椹44g、威灵仙9g、肉桂43g。

方中,各味药材的药理作用如下:

炒制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虎掌草:辛,温,归肺;胃、肝经,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消肿止痛。主咽喉肿痛;痄腮;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咳嗽;湿热黄疸;风湿疼痛;胃痛;牙痛;跌打损伤。

竹茹: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酒制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

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初放的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茵陈: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醋蒸制乌梅肉: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十姊妹:为蔷薇科植物十姊妹的根及叶,苦平,微涩,归肝、胆经,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主黄疸;痞积。

铁筷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膀胱炎,尿道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白带,虫积腹痛。

桑椹: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

方剂解析:方中炒制陈皮、竹茹、茵陈能调畅胆囊运动和胆汁排泌功能,醋蒸制乌梅肉、十姊妹能消除胆囊炎症和胆囊内环境成息因素,郁金、石榴皮对细胞、组织过度增生有抑制和散结消蚀作用,虎掌草、酒制大黄、桑椹、威灵仙、肉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散瘀作用,炒制陈皮、竹茹、玫瑰花、铁筷子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效。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品以中医系统论思想为指导,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师古而不泥古,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和胃、活血散瘀之功效,既能调畅胆囊运动和胆汁排泌功能、消除胆囊炎症和胆囊内环境成息因素,又对细胞、组织过度增生有抑制和散结消蚀作用,使息肉样病变萎缩、坏死、脱落,恢复胆囊生理功能,对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显著的疗效,治愈后不复发,奇效实用,临床观察表明:本发明药剂疗效可靠,痊愈率高达70%,总有效率100%,治愈后不复发,病人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2)本品服用方便,疗程短、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3)本品配制简单、合理,药源广,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称取各原料

所用药材包括:炒制陈皮、虎掌草、竹茹、酒制大黄、玫瑰花、茵陈、醋蒸制乌梅肉、十姊妹、铁筷子、郁金、石榴皮、桑椹、威灵仙、肉桂。

净选各味药材,然后将各味药材清洗、灭菌、烘干、粉碎,待用。

配方:炒制陈皮2-10g、虎掌草4-12g、竹茹47-71g、酒制大黄0.5-1.5g、玫瑰花10-20g、茵陈44-68g、醋蒸制乌梅肉30-50g、十姊妹3-12g、铁筷子39-63g、郁金2-10g、石榴皮36-60g、桑椹38-62g、威灵仙6-12g、肉桂32-56g。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在上述范围内对各味药材的具体用量做适当的调整。

经临床验证,下述配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适用的人群也较为广泛:

炒制陈皮6g、虎掌草7g、竹茹46g、酒制大黄1g、玫瑰花15g、茵陈55g、醋蒸制乌梅肉43g、十姊妹6g、铁筷子50g、郁金5g、石榴皮45g、桑椹44g、威灵仙9g、肉桂43g。

所以,我们准确称取炒制陈皮6g、虎掌草7g、竹茹46g、酒制大黄1g、玫瑰花15g、茵陈55g、醋蒸制乌梅肉43g、十姊妹6g、铁筷子50g、郁金5g、石榴皮45g、桑椹44g、威灵仙9g、肉桂43g,待用。

二、制备方法

加水至混合物总量的3倍,浸泡30min后提取2-3次,每次提取1-2h,最后去除杂质,合并上述煎剂,按150ml每袋单独包装。

三、病例选择

2015年6月-2015年8月,临床观察患有胆囊息肉病例30例,年龄25岁-60岁,平均年龄38岁,B超确诊胆囊息肉,其中,胆囊息肉单发为20例,2个以上息肉多发为10例,症状为右上腹部胀痛或不适,伴有后背疼痛或腰痛。

四、治疗方法

每天饮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3次,早、中、晚饭后1小时饮用。一个月为1疗程。

五、疗效的判断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B超复查息肉样病变回声消失。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B超复查息肉样病变回声变细,或息肉样病变缩小1/4以上。

无效:B超复查息肉样病变回声无明显变化。

六、治疗效果

一般2-3个疗程见效,3个疗程结束后,经检查:

胆囊息肉单发治愈16人,剩余4人胆囊息肉有明显缩小;

2个以上息肉多发治愈5人,剩余5人胆囊息肉有明显缩小或数量减少。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中药汤剂,其能够使息肉样病变萎缩、坏死、脱落,恢复胆囊生理功能,对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显著的疗效,痊愈率高达70%,总有效率100%,治愈后不复发,奇效实用,病人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