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人工血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78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人工血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学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人工血管,特别是一种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本发明属于医学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人工血管,特别是一种具有流量调节装置的人工血管。
背景技术
:当前,有不少外科手术是通过嫁接人工血管改变靶器官的血流量而达到治疗目的。例如,一些严重的心脏畸形(重症法洛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或狭窄等),流经肺的血液减少,导致动脉血含氧不足、肺血管发育差,抑或伴有左心室发育不全,而一次手术无法直接达到解剖矫治的目的。分期手术逐步纠治是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中,一期手术通常选择使用人工血管(如膨体聚四氟乙烯管道)在主动脉系统和肺动脉系统之间建立通路(改良B-T分流、中心分流等),使主动脉里的血流部分地分流至肺,从而改善动脉血血氧饱和度、锻炼肺动脉系统、锻炼左心室功能,在改善患者缺氧、心功能低下等状态时,更是为下一期手术治疗奠定基础。理想的分流是能够促进肺血管发育、锻炼左心室功能而不出现灌注肺、充血性心衰,故临床上在分流管径的选择上亦至关重要,临床经验的积累也使此类手术形成一定的标准,如下表:体重<6kg6~12kg12~25kg管径4mm5mm6mm即便如此,相关并发症却无法完全避免,且以六个月内患儿多见。肺循环过度负荷所致的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可有充血性肺不张、肺出血,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左心系统血流增加使左心功能受损,易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尤其对于低体重患儿。在术后体-肺分流量过大而无法通过药物等途径解决时,临床医师通常选延迟关胸(3-5天),使用血管钳部分夹闭人工管道,减少分流,继而缓慢开放,逐步锻炼心肺功能使之耐受预定血流量。然而,此类操作仍存有风险:1、血管钳夹闭血管的程度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临床医师具有丰富的经验。2、血管钳为不锈钢等质硬材料,夹闭人工血管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损伤;同时,由于血管钳的横向夹闭使管腔内形成小死腔,尤其在血管钳侧夹闭处两端的人工管壁附近;由此可知,人工血管的损伤以及死腔的存在,增加形成血栓的几率以及潜在损伤人工血管致出血的风险。3、通常血管钳为金属带柄结构,夹闭人工管道后由于自重,有扭曲人工管道的可能,也有在执行其它操作时误碰血管钳影响人工管道的可能;另外,由于小体重患儿胸腔空间小,血管钳占据空间比例大,会妨碍其它操作。4、在关胸时,血管钳必须撤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曾有人提出了一种压力流量可调性中小口径人工血管(授权公告号CN102302387B),包括固定壳和调控簧,该人工血管适应于门体血管吻合分流后,根据测得的肝门静脉压力,调控分流量的大小,以保证个体所需要的门脉灌注压。但该人工血管并不适合应该在上述严重的心脏畸形治疗手术中。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一种人工血管,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出一种能够调节流量且适合应用在如严重心脏畸形治疗手术中的人工血管。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呈杆状的主骨架和多根长度不同的束缚带;束缚带的两端均与主骨架约束连接,所有束缚带从外至内长度依次递减;主骨架的一侧面供人工血管抵靠,主骨架的另一侧面上具有多个倒钩,束缚带的中段能挂在倒钩上使每根束缚带形成两个相同口径的束缚环。本人工血管包括管体和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套设在管体外,管体与主骨架的一侧面相依靠,所有束缚带均绕过管体且束缚带的中段挂在倒钩上;管体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平直段、逐渐缩小段、逐渐增大段和平直段。本人工血管的流量能够实现调大,也能够重新调小。具体来说,所有束缚带均挂在倒钩上时,人工血管的流量最小;逐渐增大人工血管的流量是依次将最短的束缚带到最长的束缚带从倒钩上卸下,即将一根束缚带从倒钩上卸下,人工血管的流量便增大一档;将所有束缚带从倒钩上卸下,则可将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从管体上卸下,人工血管恢复流量最大。人工血管从大流量重新调小是依次将较长的束缚带到最短的束缚带重新挂在倒钩上,即将一根束缚带重新挂回至倒钩上,人工血管的流量便缩小一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本人工血管通过控制束缚带的长度实现量化人工血管缩小程度,即人工血管目标流量可通过控制束缚带的长度实现。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本人工血管还可通过将束缚带挂在挂钩上或将束缚带从挂钩上卸下,灵活地调整人工血管流量,既可增大人工血管流量,也可重新缩小人工血管流量。由此可知,在严重心脏畸形治疗手术过程中,根据临床状况灵活地操纵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保证人工血管流量适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具体来说,若人工血管流量过小,则调大人工血管的流量;若人工血管流量过大,则重新调小人工血管的流量,及时消除并发症,达到理想分流的目的,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和本人工血管中束缚带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对管体的机械性损伤。多根长度不相同的束缚带通过合理的双向阶梯布置,使得管体的横截面缓慢减少以及缓慢增加,分散管体所受压力,进一步降低束缚带对管体的切割损伤;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工血管内死腔形成,以及最大程度地降低血液形成湍流涡流,降低形成血栓的几率。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在血压作用下,束缚带自然绷紧,避免从挂钩上脱落,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还具有重量轻,占用空间小的优点。经过对人工血管的量化调节,患者若可耐受人工管道的最大血流量,可撤离本人工血管调节装置;若患者无法耐受人工血管的最大血流量,可选择合适的束缚强度,并剪除多余的束缚带,本人工血管调节装置可在关胸后长期留在体内。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中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是实施例一的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中主骨架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中人工血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是实施例二中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处于展开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二的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中主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三的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中主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骨架;1a、主支撑部;1b、倒钩;1c、穿带孔;2、束缚带;2a、长束缚带;2b、中间束缚带;2c、短束缚带;3、支撑片;4、管体;4a、平直段;4b、逐渐缩小段;4c、逐渐增大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包括主骨架1和两根长度不同的束缚带2。主骨架1整体呈杆状,主骨架1包括呈条状板状的主支撑部1a和多个倒钩1b;所有倒钩1b的开口朝向相同,主支撑部1a中供人工血管抵靠的板面呈凹圆弧形;倒钩1b与主支撑部1a的另一板面相连。倒钩1b分多排排列布置,倒钩1b的排数与束缚带2数量相同,沿着倒钩1b从底部到顶部方向从第一排至最后一排倒钩1b外间距递增;沿着倒钩1b从底部到顶部方向第一排的倒钩1b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中部,最后一排倒钩1b中两个倒钩1b分别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两端;该结构可避免束缚带2重叠,进而影响操作。说明书附图给出倒钩1b的数量为4个,倒钩1b分两排布置,沿着倒钩1b从底部到顶部方向依次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的倒钩1b1数量为两个,两个倒钩1b1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中部,两个倒钩1b1之间留有细小的间隙,可供夹钳和镊子等工具伸入,进而便于对束缚带进行操作。第二排的倒钩1b2数量为两个,两个倒钩1b2分别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两端。束缚带2呈带状,即束缚带2的宽度远远大于束缚带2的厚度。束缚带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束缚带2的两端均与主骨架1约束连接;束缚带2与主骨架1形成环形孔,所有束缚带2从外至内长度依次缩短;即短束缚带2c与主骨架1的中部相连接,长束缚带2a两端分别与主骨架1的两端部相连接。束缚带2与主骨架1的连接结构为主骨架1的主支撑部1a上开有穿带孔1c,束缚带2的端部从穿带孔1c穿过后打有带结,进而避免束缚带2脱离主骨架1。根据实际情况,束缚带2与主骨架1的连接结构可采用下述结构替换:第一种,主骨架1的主支撑部1a上开有穿带孔1c,束缚带2的端部穿入穿带孔1c内,通过点压设使得穿带孔1c侧壁具有凸出的铆点,进而避免束缚带2脱离主骨架1。第二种,主骨架1的主支撑部1a上开有穿带孔1c,束缚带2的端部穿入穿带孔1c内,穿带孔1c内填充满连接胶,进而束缚带2的端部与主骨架1通过连接胶相连接,避免束缚带2脱离主骨架1。束缚带2的带面与主支撑部1a的板面平行设置,这样能保证束缚带2的带面与人工血管的管体4管面相接触。短束缚带2c内间距与第一排的中两个倒钩1b1的外间距相同,长束缚带2a内间距与第二排中两个倒钩1b2的外间距相同。当短束缚带2c挂在第一排的倒钩1b1上时,短束缚带2c的两端部处于基本平行状态;长束缚带2a挂在第二排的倒钩1b2上,即长束缚带2a同时挂在两个倒钩1b上,长束缚带2a的两端部也处于基本平行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本人工血管包括管体4和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管体4与主骨架1的一侧面相依靠,所有束缚带2的中段均绕过管体4并挂在倒钩1b上;具体来说,短束缚带2c挂在第一排的倒钩1b1上,长束缚带2a挂在第二排的倒钩1b2上;每根束缚带2形成两个相同口径的束缚环,管体4位于束缚环内。说明书附图以管体4的直径为6㎜为示意,通过控制束缚带2的长度可使管体4中与短束缚带2c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4㎜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管体4中与长束缚带2a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5㎜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管体4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平直段4a、逐渐缩小段4b、逐渐增大段4c和平直段4a。束缚带2的中段垫设有支撑片3,支撑片3与束缚带2通过胶水相粘结。支撑片3的长度与束缚带2内间距相同,这样当束缚带2挂在倒钩1b上时可保证倒钩1b两侧的束缚带2长度一致,保证两个束缚环的口径相同,以及避免束缚带2相对于倒钩1b滑动。在操作过程中,支撑片3可提高钳子夹持束缚带2的稳定性,使束缚带2更易套入倒钩1b内以及避免钳子损伤束缚带2。倒钩1b的钩尖处和主支撑部1a上均开有穿线孔,在穿线孔内穿设细线并系死可防止束缚带2从倒钩1b上脱落。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6和图7所示,本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包括三根长度不同的束缚带2,分别为长束缚带2a、中间束缚带2b和短束缚带2c。说明书附图给出倒钩1b的数量为6个,倒钩1b分三排布置,沿着倒钩1b从底部到顶部方向依次为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第一排的倒钩1b1数量为两个,两个倒钩1b1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中部;第三排的倒钩1b3数量为两个,两个倒钩1b3分别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两端;第二排的倒钩1b2数量也为两个,这两个倒钩1b2分别位于第一排中的倒钩1b1和第三排中的两个倒钩1b3之间。短束缚带2c与主骨架1的中部相连接,长束缚带2a两端分别与主骨架1的两端部相连接;中间束缚带2b与主骨架1的连接点位于短束缚带2c与主骨架1的连接点和长束缚带2a与主骨架1的连接点之间。短束缚带2c内间距与第一排中的两个倒钩1b1外间距相同;中间束缚带2b内间距与第二排中的两个倒钩1b2外间距相同;长束缚带2a内间距与第三排中两个倒钩1b3的外间距相同。本人工血管包括管体4和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中短束缚带2c挂在第一排的倒钩1b1上,中间束缚带2b挂在第二排的倒钩12b上,长束缚带2a挂在第三排的倒钩1b3上。说明书附图以管体4的直径为10㎜为示意,通过控制束缚带2的长度可使管体4中与短束缚带2c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6㎜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管体4中与中间束缚带2b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7.5㎜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管体4中与长束缚带2a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与直径为9㎜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图8所示,倒钩1b的数量为6个,倒钩1b分两排布置,沿着倒钩1b从底部到顶部方向依次为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的倒钩1b1数量为两个,两个倒钩1b1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中部;第二排的倒钩1b2数量为四个,两个倒钩1b2分别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两端,两个倒钩1b2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中部;第二排中部的两个倒钩1b2外间距与第一排的两个倒钩1b1外间距长度相同。本人工血管包括管体4和人工血管流量调节装置。短束缚带2c即可挂在第一排的倒钩1b1上,也可挂在第二排中部的倒钩1b2上;长束缚带2a挂在第二排的倒钩1b2上;以管体4的直径为6㎜为示意,通过控制束缚带2的长度使短束缚带2c挂在第二排中部的倒钩1b2上时,管体4中与短束缚带2c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4㎜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短束缚带2c挂在第一排的倒钩1b1上时,管体4中与短束缚带2c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4.35㎜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管体4中与长束缚带2a相对区域的横截面大小和直径为5㎜的人工血管横截面大小相同。实施例四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基本相同之处不再累赘描述,仅描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主骨架1包括呈杆状的主支撑部1a,倒钩1b位于主支撑部1a的一侧面上,倒钩1b排列呈一排;束缚带2与主支撑部1a的另一侧面相连;主支撑部1a中位于倒钩1b与束缚带2之间的侧面供人工血管抵靠。倒钩1b伸出长度从主支撑部1a的中部向两端逐渐递减;这样可避免束缚带2挂在倒钩1b上后重叠。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