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是一种健脾暖胃的中药。
背景技术: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共同承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运化作用。但脾胃虚弱后,饮食再不加节制以及常吃生冷寒凉食物,以致寒湿伤脾,脾阳失运。对吃入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运化功能降低。表现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稀或黏滞,舌淡苔腻等症候。脾胃虚弱后,也会使体内“湿”加大。中医的“湿”为痰饮,现代生命科学知识解释为人体内未排除的代谢废物的总称。体内的痰湿越大,湿困脾阳,使脾的运化能力减弱,这样体内痰湿会更大,造成恶性循环。体内的痰湿除形成有形之痰之外,更多的是体内存在的无形之痰。中医认为体内的湿极易与“风、寒、暑”之邪结合,感染其它疾病或感病后难以治好或根除。目前虽有健脾暖胃的单味药或复方中药,但不能从根本起到治疗作用,仅能预防和保健,有的还需要长期服用,效果差,易反复,令患者难以坚持,难以承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健脾暖胃的中药,可有效解决脾胃虚弱的治疗疗程周期长,效果差,易反复,患者难以坚持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由以下重量计的:陈年艾绒50-100 g,黄芪30-60 g,白术6~12g,广木香1.5~4.5g,陈皮6~10g,炒鸡内金3~9g和炒神曲6~15g作原料药物制成。
本发明暖胃健脾,针对腹痛、泄泻与预防感冒,促进胃液分泌、除腹胀,增强消化功能,有其显著的药理疗效及保健作用,同时还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防止尿疹、湿疹皮肤疥癣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计的:陈年艾绒50g,黄芪60 g,白术12g,广木香4.5g,陈皮10g,炒鸡内金9g和炒神曲15g作原料药物制成。
实施例2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计的:陈年艾绒100 g,黄芪30 g,白术6g,广木香1.5g,陈皮6g,炒鸡内金3g和炒神曲6g作原料药物制成。
实施例3
本发明由以下重量计的:陈年艾绒70 g,黄芪50 g,白术10g,广木香3.5g,陈皮8g,炒鸡内金7g和炒神曲10g作原料药物制成。
本发明的中药药理作用如下:
艾叶:化瘀止血类中药,性味苦、辛,温;归经:归肝、脾、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腹中冷痛,经行腹痛;
中药艾叶作用:1、降压作用;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3、平喘作用;4、抑制血小板聚集;5、促进胃溃疡的愈合。中药艾叶气香味辛,性温散寒,能暖气血而温通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主要适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证。用于妇女崩漏下血,常与阿胶、芍药、地黄等同用,如胶艾汤。经适当配伍,生艾叶亦可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中药艾叶性温,能温通经脉,逐寒湿而冷痛,为治经带、腹痛之佳品。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及带下清稀等,常与香附、当归、白芍等同用。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单用艾叶煎服,亦可与橘皮、生姜合用。中药艾叶艾叶尚有祛风止痒作用,用于皮肤湿疹瘙痒,可单用煎汤外洗;亦可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汤外洗,效果更著;陈年艾绒为:艾叶风干后放置1年以上,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再行碾轧成绒,或取艾叶,晒干,碾轧碎后,至其揉烂如棉即成陈年艾绒,陈年艾绒的穿透力强,效果较好。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脾、肺经;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中药黄芪作用:1、增强免疫功能;2、抗衰老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镇静作用;5、促进机体代谢;6、抗肿瘤作用;7、改善心功能;8、保肝作用。中药黄芪补气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用于气血亏虚的疮疡日久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同用,如透脓散。若用于疮形平塌,久不起发,或溃后久不收口,常与人参、当归等同用,有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中药黄芪长于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能升举阳气。用于病后气虚体弱,乏力神疲,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之功。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与白术、党参等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用于气虚血亏,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与补血的当归同用,能补气生血。用于气虚阳衰,畏寒多汗,与助阳的附子同用,能补气温阳。用于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与人参、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如属气虚不摄血而致的便血、崩漏,与人参龙眼肉等同用,能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中药黄芪既能补气,又可利水消肿。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防己等药同用,如防己黄芪汤。中药黄芪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常与桂枝、芍药配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肩臂风湿痹痛,与羌活,片姜黄配用,如蠲痹汤。用于中风后,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与川芎、红花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用于气津亏虚的消渴证,常与山药、天花粉同用,如黄芪汤。中药黄芪有益卫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卫气失固的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同用,如牡蛎散;若自汗兼见恶风脉虚者,当与益气固表的白术和散风发表的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用于阳虚汗出不止。兼见肢体倦怠者,则与附子、生姜同用;用于阴虚所致的盗汗,须与生地黄、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痰饮水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中药白术作用:1、调节身体免疫力作用;2、降血糖作用;3、降压作用;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5、镇静作用;6、抑制血小板聚集;7、抗肿瘤作用;8、保护肝脏的作用;9、利尿作用。白术能益气补脾、固表止汗。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的自汗,常与黄芪、麻黄根同用。白术甘温,补气健脾之功较佳。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常与补气健脾的人参、茯苓同用,如四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与人参、干姜同用,如理中汤。如用于脾胃虚弱又兼食积气滞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用健脾的白术与消痞除满的枳实同用,即枳术丸。白术有补气健脾、安胎之功。用于妊娠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如有内热者,可配黄芩以清热安胎;兼气滞胸闷腹胀者,与苏梗、砂仁同用,兼气虚少气无力者,与党参、炙甘草同用;兼血虚头晕心慌者,与熟地黄、当归同用;兼胎气不固,腰酸腹痛者,与杜仲、续断等同用。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留所致的痰饮,与桂枝、茯苓同用,即苓桂术甘汤。用于脾虚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与大腹皮、茯苓皮同用。
广木香:理气类中药,性味味辛、苦,性温;归经:归脾、胃、肝、大肠经。芳香行散,可升可降;功效:温中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导滞;主治:主治胸痞胁痛,脘腹胀痛,痢疾后重,食积不化,呕吐泄泻,寒疝腹痛,水肿,脚气。中药广木香作用:1.小剂量的能兴奋在心脏,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2.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中度降低,降压作用比较持久。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广木香内酯对人体鼻咽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广木香味辛性温,芳香行散,具有温中行气止痛之功,故常用于肝肺、胃肠气滞所致的胸痞胁胀,脘腹胀痛及痢疾后重等证。凡肝气郁结,腹胁胀满,甚则刺痛不舒者,可与香附、乌药、青皮等配伍,如《万病回春》木香调气散;若肝胃气滞,胸膈痞闷者,可与檀香、白豆蔻、藿香等同用,如《局方》匀气散。凡气郁食滞,脘痞腹痛者,可与橘皮、半夏、枳实等相合,如《内外伤辨惑论》木香化滞汤。凡寒凝中焦,气滞食积,腹痛食少者,可与干姜、枳实、白术等相配,如《兰室秘藏》木香干姜枳术丸。若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不畅或痢疾里急后重者,可与槟榔、枳壳、陈皮等同用,如《儒门事亲》木香槟榔丸。若胃肠气滞,湿热泻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者,可与黄连同施,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或与黄芩、芍药等同伍,如《医学六书》芍药汤。凡小儿冷痢腹痛,饮食减少,渐至赢瘦者,可与炮姜、炮诃子、白术等配用,如《局方》木香白术散;若久痢脓血者,可与诃黎勒、黄连等共施,如《圣济总录》木香散。广木香辛开苦降,芳香温通,长于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故常用于脾胃气虚、食滞不化所致的食滞不消,呕吐腹泻等证。凡脾虚气滞,脘腹胀满,嗳气食少,或呕吐泄泻者,可与人参、白术、砂仁、半夏等配伍,如《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若中焦虚寒,痰阻气逆,呕吐痰涎者,可与半夏、附子、赤茯苓等相合,如《鸡峰普济方》半夏茯苓饮子。若脾虚积热,呕吐哕逆者,可与枳实、青皮、黄连等同用,如《济阳纲目》枳术青皮汤。凡小儿食滞,腹胀身热者,可与连翘、山楂、六曲、莱菔子等配合,如《痘疹世医心法》木香大安丸;若小儿食积日久成疳者,可与胡黄连、藿香等同用,如《圣济总录》三和丸;或与槟榔、豆蔻仁等并施,如《小儿药证直诀》木香丸。广木香温中行气止痛之功,尚可用于寒疝腹痛,可与川楝子、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医方简义》导气汤。其行气消导之力亦可治疗癥瘕积聚,凡气滞血瘀而致癥瘕积聚疼痛者,可与莪术、三棱、桃仁等配伍,如《卫生宝鉴》木香硇砂煎丸;若寒气结瘕,腹大坚满,痛不可忍者,可配炮三棱、姜厚朴等,如《卫生宝鉴》木香通气散;若为乳积食积,积聚痞块者,可配莪术、青皮、砂仁等,如《婴童百问》木香丸。
陈皮:理气类中药,性味:味辛、苦,性温;归经:归脾、胃、肺经;功效: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主治: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乳痈疮癣,中鱼蟹毒、酒毒。中药陈皮作用1、抗炎作用;2、祛痰作用:3、改善心血管功能:4、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药陈皮理气和中。陈皮气香性温,辛散苦降,长于理气滞,和脾胃,燥湿邪,消胀满,为治脾胃气滞湿阻之要药,故常用于脾胃不和,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哕逆等证。食积不化,胃失和降,脘腹胀痛,嗳腐呕逆者,可与山楂、神曲、半夏等相配。湿浊阻中,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多与苍术、厚朴、甘草配伍,以燥湿健脾和胃;若脾虚气滞,症见腹痛喜按,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者,宜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以益气健脾调中;脾虚气滞较甚,饮食不消,脘腹痞闷者,可与枳实、白术相伍,以健脾消积除痞。中药陈皮燥湿化痰。陈皮辛散温通,气香而燥,既能行肺气之壅滞,又能燥湿浊而化痰,故常用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头目眩晕等证。凡痰湿壅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痰多,胸膈胀闷者,多与半夏、茯苓配伍,以燥湿化痰止咳;若治寒痰留饮,胸闷咳嗽者,宜与干姜、良姜等同用,以温中化痰止咳。
鸡内金:消食类中药;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效:健胃消食,固精止遗;主治:用于食积不化,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中药鸡内金作用:1、增加胃蠕动能力,加快胃排空;2、促进派胰液分泌3、增加胃蛋白酶活性;4、胰脂肪酶活性;5、加速放射性锶的排泄;炒鸡内金:取净鸡内金,照清炒或烫法(药典附录Ⅱ D)炒至鼓起即可,表面暗黄褐色至焦黄色,用放大镜观察,显颗粒状或微细泡状,轻折即断,断面有光泽。
神曲: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脾、胃经;功效:消食和胃,止泻解表;神曲主治:宿食不化、脘腹胀满及因感冒引起的胃肠道症状;炒神曲:取麸皮撒匀于热锅内,俟起烟,将神曲倒入,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或不加麸皮,炒至黄色亦可。
临床疗效研究:
1、临床病例
近年来,收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等症状患者126例,年龄在15~55岁之间。
2、治疗方法
用法与疗程:将本发明原料药物混合后,粉碎,按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颗粒剂或者粉剂,如制成胶囊剂,则1-2克/粒;如制成颗粒剂或者粉剂,则1-2克/袋;饭后服用,每日三次,每次2-4粒或2-4袋,服药期间禁生、凉、辣等食物。7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判断
痊愈: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等症状完全消失;食欲增加,食后无不适症状。
好转: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等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轻微食欲不振等症。
无效:诸症无改善。
4、治疗结果
经过三个疗程治疗,痊愈115例,占91%,好转11例,总有效率100%。经三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无任何副反应,三大常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异常现象。
5、典型病例
病例1:张某某,女,25岁,长期腹泻,不规则的上腹部不适,隐痛,泛酸、嗳气;舌苔白腻,脉弦细。按照治疗方法指导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药物,每日三次,每次3粒,饭后服用,一个疗程后症状减轻,两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后无复发。
病例2:王某某,男,48岁,患胃溃疡2年有余,胃痛、泛酸,上腹部隐痛;舌苔白腻。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药物,每日三次,每次4粒,饭后服用,一个疗程后胃痛、泛酸,上腹部隐痛症状减轻,舌苔变少,两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正常,随访一年后无复发。
病例3:余某某,女,32岁,不规则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药物,每日三次,每次2粒,饭后服用,一个疗程后症状大减,两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后无复发。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高,无副作用,见效快,疗程短,无反复,患者容易接受,且使用方便,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同等或等效修改与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