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及其煎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60261发布日期:2018-06-12 17:38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传统草药的药物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及其煎煮方法。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是周期性发作、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约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出现头部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出现恶心、呕吐后才有所好转;偏头痛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据统计,偏头痛患者比平常人更容易发生大脑局部损伤,进而引发中风。

目前,临床上治疗偏头痛多在发作时采用止痛药、消炎药及麻醉药等,虽然能显著缓解偏头痛和呕吐症状,但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且经常使用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及其煎煮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8~15份、当归3~5份、白芷3~5份、丹参3~6份、红花8~18份、桃仁5~8份、生地3~7份、茯苓3~9份、白芍4~9份、山楂10~15份、旋鸡尾5~13份、山海棠5~15份、白马骨4~8份、虎尾轮4~7份。

优选地,该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8份、当归3份、白芷4份、丹参6份、红花12份、桃仁8份、生地7份、茯苓9份、白芍9份、山楂15份、旋鸡尾5份、山海棠5份、白马骨4份、虎尾轮4份。

优选地,该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0份、当归3份、白芷3份、丹参3份、红花8份、桃仁5份、生地3份、茯苓5份、白芍4份、山楂13份、旋鸡尾13份、山海棠15份、白马骨8份、虎尾轮7份。

优选地,该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5份、当归5份、白芷5份、丹参4份、红花18份、桃仁6份、生地5份、茯苓3份、白芍7份、山楂10份、旋鸡尾9份、山海棠10份、白马骨4份、虎尾轮6份。

优选地,该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0份、当归4份、白芷4份、丹参5份、红花14份、桃仁7份、生地6份、茯苓7份、白芍4份、山楂10份、旋鸡尾8份、山海棠10份、白马骨8份、虎尾轮5份。

一种用上述中药进行煎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中药放入容器,加凉水或温水浸泡30分钟;

步骤二,将上述浸泡后的中药捞出放入砂锅,加水后进行第一次煎煮,水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过滤得到第一滤液,分离出药渣;

步骤三,将上述分离出的药渣再次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水沸后文火煎煮45~60分钟,过滤得到第二滤液;

步骤四,将第一滤液与第二滤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本发明的药理:

天麻: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当归:能活血祛瘀,治疗经闭不通及瘀血积滞肿痛的病症;

白芷: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

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

生地: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

茯苓:用于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白芍:补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

山楂: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

旋鸡尾:清热凉血,通淋,解毒;

山海棠:行气止痛,活血祛瘀;

白马骨:具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

虎尾轮:具有清肺止咳,散瘀止血的功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调气解郁、通络止吐的功效,尤其针对偏头痛引起的呕吐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8份、当归3份、白芷4份、丹参6份、红花12份、桃仁8份、生地7份、茯苓9份、白芍9份、山楂15份、旋鸡尾5份、山海棠5份、白马骨4份、虎尾轮4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0份、当归3份、白芷3份、丹参3份、红花8份、桃仁5份、生地3份、茯苓5份、白芍4份、山楂13份、旋鸡尾13份、山海棠15份、白马骨8份、虎尾轮7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5份、当归5份、白芷5份、丹参4份、红花18份、桃仁6份、生地5份、茯苓3份、白芍7份、山楂10份、旋鸡尾9份、山海棠10份、白马骨4份、虎尾轮6份。

实施例4: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天麻10份、当归4份、白芷4份、丹参5份、红花14份、桃仁7份、生地6份、茯苓7份、白芍4份、山楂10份、旋鸡尾8份、山海棠10份、白马骨8份、虎尾轮5份。

实施例5:

一种用于该中药的煎煮方法:该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该中药组合物在煎煮时可选用煎药机,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使用砂锅煎煮,具体做法是:先加凉水或温水将中药浸泡30分钟左右,捞出中药放入砂锅,再加水没过药面约8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过滤得到第一滤液;第二次煎煮时,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水沸后煎煮45~60分钟,然后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将第一滤液与第二滤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7日为一疗程,五个疗程方可治愈。煎煮完后的中药药渣加入热水泡脚,方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据统计,有280位患者服用本中药,其中男患者108人,女患者172人,年龄最大的患者50岁,最小的患者17岁,病程最长的15年,一般服药15天后显效,服用五个疗程,较少再出现偏头痛,再巩固2~4个服用疗程,症状未复发。

实例如下:

1、王某,女,50岁;患者自诉20年前开始出现偏头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每次发作持续12小时左右,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曾服用去痛片、布洛芬等,服药后可暂时缓解,因长期服用西药导致发作频率增高;服用本中药治疗3个疗程,症状减轻,头疼时无呕吐现象,巩固4个疗程后不再出现偏头痛;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2、张某,男,35岁,企业职工,5年前开始出现偏头痛,以头前部、眼眶周围为主,头痛剧烈时有血管搏动感,疼痛一般在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6小时缓解,头痛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连续十余天后,发作频率明显降低,2~3个月后再次加重,诊断为典型偏头痛,服用本中药5天后症状减轻,食欲正常,不再有呕吐现象,服用2个疗程后不再出现偏头痛,巩固4个疗程后随访,未再复发。

3、谢某,女,17岁。病史半年,头痛常突然开始,持续15~25分钟左右,在一天内疼痛3~5 次,表现为出现眼眶发胀、流泪、眼结膜充血、鼻塞、出汗、痛侧颜面部烧灼感,诊断为偏头痛,服用本中药3天后症状减轻,服用3个疗程后不再出现偏头痛,6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