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脚癣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足癣,俗称"脚气"。由于真菌侵人足部表皮而致。一般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脚趾之间,中医称本病为“脚湿气",臭田螺。古典医著《医宗金鉴外科心诀》对其症状有形象的描述:" 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解,必搓至皮烂,津腥臭水溃疡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足癣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我国的南方患病率高达80%以上。有些患者由于用不洁的手抠脚趾,还会引起脚气感染,引发丹毒,也会影响患者在常的工作和学习。
足癣的发生,与密切接触患者的用品如拖鞋、浴盆、拭脚布。一个重要因素是久居潮湿之地,适合真菌繁殖,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本病。其次与遗传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治常分成干、湿两种类型,一般不用内服药治疗。干性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鳞屑型和角化型.鳞屑型主要症状是在增厚的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角化型是皮肤过度角化、粗糙。湿性相当于水疱型和擦烂型。水疱型的主要症状为:足跖和足缘可见成群或散发的小水疱。伴有瘙痒感,水疱位置较深,不易穿破.周围无红晕,数天后可吸收脱皮,但治愈的水疱周围可继发生出新的水疱,如此反复扩展。擦烂型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趾间浸润发白或伴有基底部红斑、糜烂。患者常因剧烈瘙痒而挠抠,抓破后皮损处露出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组织炎。现在大多采用西药软膏之类的含有激素的药物治疗,用药久了会产生抗药性,毛孔增大,不利于根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治疗脚癣的组合物存在的上述问题,现在提出一种纯天然,无化学合成的治疗脚癣的组合物。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脚癣的组合物, 其质量份数为:苦参10-25 份,白鲜皮12-18 份,翻白草8-15 份,艾叶15-20 份,黄荆叶15-25 份,地肤子10-15 份,大风子5-15 份,白蔹12-24 份,豨莶草15-20份 五倍子 5-15份。
所述各组分的质量份数为:苦参18份,白鲜皮15份,翻白草11份,艾叶12份,黄荆叶20份,地肤子12份,大风子10份,白蔹18份,豨莶草18份 五倍子10份。
水煎外洗,每晚1次 洗后外涂本方浓煎液。约2-5日皮肤干燥后,改为上方洗后,外涂10%水连膏(按比例配制方法同上),每日1次。7—10天可治愈。痊愈后每晚应外涂甘酸液一次,连用3~5天.用以巩固疗效。甘酸液的配方是:甘油、食醋各半混匀。一旦脚癣严重,引起继发感染就需要服汤药治疗。
本发明提出一种纯天然,无化学合成的治疗脚癣的组合物,长期使用本申请的产品,不会对人体产生刺激和毒副作用,本申请的各个配方的成份均已由实验验证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毒性反应,并且在临床实验中,对于脚癣的治愈率也达到了9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脚癣的组合物, 其质量份数为:苦参18份,白鲜皮15份,翻白草11份,艾叶12份,黄荆叶20份,地肤子12份,大风子10份,白蔹18份,豨莶草18份 五倍子1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脚癣的组合物, 其质量份数为:苦参10份,白鲜皮12份,翻白草8份,艾叶15份,黄荆叶15份,地肤子10份,大风子5份,白蔹12份,豨莶草15份 五倍子5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脚癣的组合物, 其质量份数为:苦参25 份,白鲜皮18 份,翻白草15 份,艾叶20 份,黄荆叶25 份,地肤子15 份,大风子15 份,白蔹24 份,豨莶草20份 五倍子15份。
本发明提出一种纯天然,无化学合成的治疗脚癣的组合物,长期使用本申请的产品,不会对人体产生刺激和毒副作用,本申请的各个配方的成份均已由实验验证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毒性反应,并且在临床实验中,对于脚癣的治愈率也达到了90%。在浸泡脚的同时,对毛孔和穴位进行刺激,对患处直接治疗,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止痛消肿,防腐生肌,除臭祛病。
本发明种药物:
黄荆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肺、肝、小肠三经;
功效主治:味苦性寒,苦泄寒清,入肺经,肺又主一身之表,故可清热解表,对于外感风热,暑热之邪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感冒之症,用本品解表退热,又本品甘寒质润,可益阴止渴,故对于暑热用之为佳,可消暑止渴,标本兼之。利湿解毒:本品味苦可燥湿,苦寒下泄,可清热利湿而解毒。利湿,清热,解毒之功,使其湿热之邪清,诸症自消。
艾叶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腹中冷痛,经行腹痛。
艾叶:有祛风止痒作用,用于皮肤湿疹瘙痒,可单用煎汤外洗;
翻白草
性味:平、甘、苦;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清热解毒:甘苦偏凉,甘可缓毒、凉可除热,苦能燥湿,具有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之功,可用治痈疔肿毒、湿热痢疾、疥癣、臁疮等症。入血分,性凉可清血热,故有凉血止血之能;加之还可去瘀生新、散郁止血,故止血功力颇佳。痈肿疮毒。本品苦以降泄,寒能清热,解毒消肿,常用治热毒壅盛所致之痈肿疮毒。
地肤子
性味:苦,寒;
归经:归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祛风止痒;
主治: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湿疮瘙痒;中药地肤子清利湿热,又可祛风止痒。用于湿热所致湿疮、痒疹。
白鲜皮
性味:寒,苦;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燥湿;
主治: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皮肤瘙痒,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白蔹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用于热毒疮痈,烫伤,瘰疬;苦寒清热解毒,辛散消肿散结。用于热毒疮痈,红肿疼痛,中药白蔹有较好的散结作用。
苦参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主治:用于下焦湿热,带下,阴痒,皮肤瘙痒,疥癣,热淋涩痛,苦参清热燥湿,尤善清利下焦湿热。
大风子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疥癣;痤疮大风子,辛能散风,苦能杀虫燥湿,温热能通行经络,世人用以治大风疠疾,及风癣疥癞诸疮,悉此意耳。
豨莶草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痈肿疮毒,湿疹瘙痒。苦寒清泄燥湿,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苦寒清泄,有清热解毒之功。
五倍子
性味:酸、涩,寒;
归经: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
主治: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自汗、盗汗、崩漏下血。
本方中白鲜皮、翻白草、白蔹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地肤子黄荆叶、清热利湿止痒;苦参、燥湿止痒;大风子、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止痒;五倍子酸、涩,寒收敛固涩其痒也止。诸药合用,祛风止痒为主,兼能清热化湿。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中药白鲜皮为祛脾胃湿热要药,脾主肌肉,亦善祛肌肤湿热。用于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与苦参配伍。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与地肤子配伍。白鲜皮与苦参均能清热燥湿,同可用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以及黄疸尿赤等症。然苦参功胜,兼可利小便,且可杀虫止痒,还可用治麻风,并可代黄连治痢。而白鲜皮则为“诸黄风痹之要药。”故两者疗病各有特长。配白蔹,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敛疮生肌。主治湿热疮疡,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烧烫伤等。白鲜皮苦寒,鲜毒清热之力强,并能止痒;白蔹苦辛,能消肿敛疮,并具生肌之效,两药合用解毒敛疮,生肌止痒作用增强。苦参除清利湿热外,还可祛风止痒。用于皮肤瘙痒,常与清利湿热,杀虫止痒的白鲜皮。艾叶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效果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