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5521阅读:7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属于兽用药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渗出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

病原体为丝状支原体,过去经常用的名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支原体多形,可呈球菌样、丝状、螺旋体与颗粒状。细胞的基本形状以球菌样为主,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在加有血清的肉汤琼脂可生长成典型菌落。支原体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暴露在空气中,特别在直射日光下,几小时即失去毒力。干燥、高温都可使其迅速死亡,但在病肺组织冻结状态,能保持毒力1年以上,培养物冻干可保存毒力数年,对化学消毒药抵抗力不强,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龙胆紫则有抵抗力。

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带菌牛。据报道,病牛康复15个月甚至2~3年后还能感染健牛。病原体主要由呼吸道随飞沫排出,也可由尿及乳汁排出,在产犊时还可由子宫渗出物中排出。自然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当传染源进入健康牛群时,咳出的飞沫首先被邻近牛只吸入而感染,再由新传染源逐渐扩散。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2~4周,短则8d,长可达4个月。症状发展缓慢者,常是在清晨冷空气或冷饮刺激或运动时,发生短干咳嗽,初始咳嗽次数不多而逐渐增多,继之食欲减退,反刍迟缓,泌乳减少,此症状易被忽视。症状发展迅速者则以体温升高0.5~1℃开始。随病程发展,症状逐渐明显。按其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急性型症状明显而有特征性,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干咳,呼吸加快而有呻吟声,鼻孔扩张,前肢外展,呼吸极度困难。由于胸部疼痛不愿行动或下卧,呈腹式呼吸。咳嗽逐渐频繁,常是带有疼痛短咳,咳声弱而无力,低沉而潮湿。有时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加重后,叩诊胸部,患侧肩胛骨后有浊音或实音区,上界为一水平线或微凸曲线。听诊患部,可听到湿性罗音,肺泡音减弱乃至消失,代之以支气管呼吸音,无病变部分则呼吸音增强,有胸膜炎发生时,则可听到摩擦音,叩诊可引起疼痛。病后期,心脏常衰弱;脉搏细弱而快,每分钟可达80~120次,有时因胸腔积液,只能听到微弱心音或不能听到。此外还可见到胸下部及肉垂水肿,食欲丧失,泌乳停止,尿量减少而比重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畜体况迅速衰弱,眼球下陷,眼无神,呼吸更加困难,常因窒息而死。急性病程一般在症状明显后经过5~8d,约半数死亡,有些患畜病势趋于静止,全身状态改善,体温下降、逐渐痊愈。有些患畜则转为慢性,整个急性病程约为15~60d。

慢性型多数由急性转来,也有开始即取慢性经过者。除体况消瘦,多数无明显症状。偶发干性短咳,叩诊胸部可能有实音区。消化机能扰乱,食欲反复无常,此种患畜在良好护理及妥善治疗下,可以逐渐恢复,但常成为带菌者。

目前,西医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多采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其存在抗药性强、药物容易沉积、只能控制病症,不能消除病根,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好、药力强、见效快、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会产生抗药性、标本兼治的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由下列原料药材构成:紫花地丁80~100g、黄芩50~70g、苦参50~70g、生石膏50~70g、甘草16~20g。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紫花地丁90g、黄芩60g、苦参60g、生石膏60g、甘草18g。

用法用量为:将上述原料药材共研磨成细粉,开水冲调,候温作为一剂量灌服,每天一剂,连服5~10剂。

上述技术方案中:

紫花地丁,味苦、辛、寒,无毒 ;归心、肝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等。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降血压之功效。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苦参,性味苦,寒。归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生石膏,性味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之功效。常作为清热泻火药,用于温热病气血实热的证候;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用于胃火亢盛;用于湿疹,疮疡溃后不敛,水火烫伤;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的浓度,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减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热、镇痉、消炎等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散表寒,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降火止痛,宜入吐药。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据,在民间经验方的基础上配制而成。中医认为,该病症主要是因细菌、病毒、内火淤积体内,火毒上冲而致;故以清热解毒、泻火燥湿、除邪消肿为治疗原则,诸药配伍、合而用之,使药效充分发挥,药力多渠道直达患处,从而从根本上快速消除病患的目的。本发明吸收好、药力强、见效快、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会产生抗药性、标本兼治,一般5~10天即可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由下列原料药材构成:紫花地丁80g、黄芩70g、苦参50g、生石膏70g、甘草16g。

实施例2: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由下列原料药材构成:紫花地丁90g、黄芩60g、苦参60g、生石膏60g、甘草18g。

实施例3:一种治疗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中药物,由下列原料药材构成:紫花地丁100g、黄芩50g、苦参70g、生石膏50g、甘草20g。

本发明人收治患传染性胸膜肺炎牛只52例,采用本发明所述药物进行治疗,每天一剂,连服5剂后治愈38例,未治愈病例继续服用,连服10剂后治愈13例,治愈率为98%。余下1例,病症有所好转,有效率为10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