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2635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痤疮又名粉刺,青春豆。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春期的男女。临床表现:初起毛囊周围有白色或黑色粉刺,发病过程中有红色丘疹。好发部位:颜面部,尤其是前额部前胸和后背部,又有的在肩部。近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和环境污染加剧等,本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上升,很多为持续及持久性痤疮,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一种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生石膏42-58g、生大黄10-20g、茵陈15-25g、玄参10-20g、白鲜皮18-25g、炒栀子10-15g、桑白皮18-25g、知母10-15g、翻白草10-20g、水翁花18-20g、大青叶18-25g、皂角刺10-20g、野菊花7-15g、火麻仁10-15g、甘草5-10g。

优选的,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生石膏50g、生大黄15g、茵陈18g、玄参15g、白鲜皮20g、炒栀子12g、桑白皮20g、知母12g、翻白草15g、水翁花15g、大青叶20g、皂角刺15g、野菊花9g、火麻仁12g、甘草6g。

可以将上述药物制成药剂学上任何一种剂型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本发明优选的是口服液。

将上述各组份制成本发明所述口服液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

将上述重量份的药物混合均匀,加水煎煮 2-4 次,每次 0.5-1 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成 70℃相对密度 1.15 ~ 1.18 的清膏,冷藏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中加入常规辅料,混匀,加纯化水至含生药量为 1g/ml,灌封、灭菌制成口服液制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生石膏:【性味】辛甘,寒。【归经】入肺、胃经。【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生大黄:【性味】苦,寒。【归经】入胃、大肠、肝经。【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经】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玄参:【性味】苦咸,凉。【归经】入肺、肾经。【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

白鲜皮:【性味】苦咸,寒。【归经】入脾、胃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

炒栀子:【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桑白皮:【性味】甘,寒。【归经】入肺、脾经。【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知母:【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翻白草:【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白带;外用治创伤,痈疖肿毒。

水翁花:【性味】《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治外感恶寒发热头痛,食滞不化。

大青叶:【性味】苦,寒。【归经】入肝、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皂角刺:【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野菊花:【性味】苦辛,凉。【归经】《本草求真》:"入肺、肝。"【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甘草:【性味】甘,平。【归经】入脾、胃、肺经。【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本发明痤疮疾病的药物比现有药物有制作简易,服用方便,见效快,对痤疮疾病能起到彻底治愈,修复患处皮肤与增新,无副作用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g、生大黄15g、茵陈18g、玄参15g、白鲜皮20g、炒栀子12g、桑白皮20g、知母12g、翻白草15g、水翁花15g、大青叶20g、皂角刺15g、野菊花9g、火麻仁12g、甘草6g。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的药物混合均匀,加水煎煮 2 ~ 4 次,每次 0.5 ~ 1 小时,合并煎液,过滤,将滤液浓缩成 70℃相对密度 1.15 ~ 1.18 的清膏,冷藏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中加入常规辅料,混匀,加纯化水至含生药量为 1g/ml,灌封、灭菌制成口服液制剂。

使用方法 :口服,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

实施例2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5g、生大黄16g、茵陈20g、玄参16g、白鲜皮22g、炒栀子15g、桑白皮23g、知母15g、翻白草15g、水翁花15g、大青叶20g、皂角刺15g、野菊花9g、火麻仁12g、甘草6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g、生大黄15g、茵陈18g、玄参15g、白鲜皮20g、炒栀子12g、桑白皮20g、知母15g、翻白草15g、水翁花15g、大青叶20g、皂角刺15g、野菊花10g、火麻仁12g、甘草6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48g、生大黄12g、茵陈15g、玄参15g、白鲜皮18g、炒栀子12g、桑白皮20g、知母10g、翻白草15g、水翁花15g、大青叶20g、皂角刺15g、野菊花9g、火麻仁12g、甘草6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45g、生大黄13g、茵陈16g、玄参13g、白鲜皮18g、炒栀子10g、桑白皮18g、知母18g、翻白草12g、水翁花12g、大青叶18g、皂角刺13g、野菊花7g、火麻仁10g、甘草5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制备治疗疮毒和痤疮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生石膏50.05g、生大黄13.53g、茵陈20.25g、玄参15.48g、白鲜皮20.30g、炒栀子12.50g、桑白皮20.33g、知母15.25g、翻白草15.65g、水翁花15.66g、大青叶20.78g、皂角刺15.50g、野菊花9.62g、火麻仁10.45g、甘草6.55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典型病例举例:

病例1:

王小姐,二十三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十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纳可,睡眠少,大便二日一行,月经偶尔后错十余天,量少,白带多,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滑。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2:

梁小姐,十六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一余年,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3:

李先生,三十三岁,因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三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4:

谢先生,二十六岁,因背部和脸上起痘痘就诊。面部起疹三余年,面颊可见散在红色脓疱,粉刺多,鼻两侧眉间毛孔粗大。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病例5:

张先生,三十岁,因背部起痘痘就诊。背部起疹六余年,背部可见散在红色脓疱。口服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次 1 袋,每袋 500ml,每日三次。患者连用十天。症状及体征改善。

结论:5 例患者,治愈 4 例,好转 1 例,总有效率 80%。没有任何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