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19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植物组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脂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两种疾病均属慢性疾病,治疗较为困难,并会进行性产生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A.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B.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状态与长期并发症显著相关,糖尿病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并发症。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病死率亦很高,仅次于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肿瘤,居第4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使血糖降至接近正常水平,而且应该积极纠正代谢异常和恢复胰岛的正常分泌功能。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唐·王熹在《外台秘要》中引隋代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为特点。消渴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 4 个阶段,即按气阴两虚→燥热炽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依次转化。气阴两虚发病频率最高,并贯穿疾病始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大法以益气养阴为主,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为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定位范围为糖尿病早期和中期的干预--辅助降糖、改善症状、长期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DR)以及糖尿病足]。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辨证论治研究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减缓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其独到之处,弥补了西药的不足,日益受到国内外内分泌界的高度重视。

现在采用多种植物提取物降糖作用机制具有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等特点,标本兼治,有着降糖西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大量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同样也通过各种机制作用于糖尿病,且拥有副作用小、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辣木(Moringa)又称鼓槌树(Drumstick tree),属于热带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辣木共14 个种,其中生长快、分布广且利用和研究最多的是Moringa oleifera。辣木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生长快且易栽种,用途广泛。辣木已被广泛种植、利用于不少亚洲、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国家。我国两广地区、西南地区及亚热带沿海地区等地已种植成功,其中海南、云南省种植规模较大,并逐步进行产业化开发。目前国内外开展的辣木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发现,辣木几乎所有部位均含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成分,具有开发意义。其中辣木叶采集方便、资源丰富、加工简单,成为辣木被研究最多的部分。辣木叶中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辣木叶黄酮被报道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有降低血糖,提高血清SOD,降低MDA 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具有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对II型糖尿病人群有显著改善作用,从根源上解决糖尿病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5-10、桑叶提取物3-5、葛根提取物2-5、黄精提取物3-8。

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6-9、桑叶提取物3-5、葛根提取物3-4、黄精提取物4-6。

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8、桑叶提取物4、葛根提取物3、黄精提取物5。

桑叶提取物、葛根提取物、黄精提取物主要成份为多糖和黄酮。

具体的,桑叶提取物主要成份为:黄酮类、生物碱、植物甾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桑叶多糖。其中黄酮类: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等。生物碱:DNJ(1-脱氧野尻霉素)、N-甲基-1-DNJ(N-Me-DNJ)、2-氧-α-D半乳吡喃糖苷-1-DNJ、fagomine、1,4-二脱氧-1,4-亚胺基-D-阿拉伯糖醇等7种生物碱。其中DNJ(1-脱氧野尻霉)在植物界中,唯桑叶独有。

葛根提取物含多种黄酮类成份,主要活性成分为大豆素(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葛根素-7-木糖甙(puerarin-7-xyloside)等。

黄精提取物主要成份:烟酸、粘液质、醌类。并含黄精多糖甲、乙、丙(均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结合而成),黄精低聚糖甲、乙、丙(均由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辣木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元素与维生素,辣木叶中的蛋白质为牛奶的2倍、钙质是牛奶的4倍、钾是香蕉的3倍、铁是菠菜的3倍、维生素C是柑橘的7倍、维生素A是胡萝卜的4倍。辣木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高达17 种,其中含有11 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与苏氨酸。辣木叶有降血糖、降脂、降压、抗肿瘤、抗氧化、通便、利尿、驱虫、改善睡眠等功效,长期食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预防疾病。辣木叶总黄酮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通过辣木叶总黄酮与其他组分的协同作用,在降血糖方面效果更佳。

2)与当前治疗糖尿病的化学药物相比,本发明采用纯天然植物组合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显著降低,且本发明作用全面,药物治疗效果更佳,显著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桑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桑叶降血糖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对二糖类分解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食后血糖高峰值;二是通过桑叶生物碱及多糖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使细胞对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以及改善糖代谢,达到降血糖效果。

4)葛根提取物黄酮物质与桑叶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洗胰清糖素(cics),具有降血糖、血脂、抗炎等作用。葛根能够快速修复受损β细胞,使胰岛细胞再生,营养胰腺,增强人体免疫力,与辣木叶总黄酮协同作用可以达到显著的降血糖效果。

5)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对血糖的影响:兔灌胃黄精浸膏,其血糖含量渐次增高,然后降低,黄精浸膏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呈显著抑制作用。黄精能够增强患者免疫力,与其他组分协同作用,能够增强辣木叶总黄酮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达到快速降血糖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10、桑叶提取物5、葛根提取物5、黄精提取物8。

【实施例2】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5、桑叶提取物3、葛根提取物2、黄精提取物3。

【实施例3】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6、桑叶提取物5、葛根提取物3、黄精提取物6。

【实施例4】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9、桑叶提取物3、葛根提取物4、黄精提取物4。

【实施例5】能够修复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天然植物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辣木叶8、桑叶提取物4、葛根提取物3、黄精提取物5。

取糖尿病和高血糖患者856例,4个疗程一个季度治愈显效483例,有效358例;16个疗程一年治愈显效779例,有效71例;24个疗程一年半治愈显效84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6%。

典型病例

谭某,男,51岁,四川广汉人,最近两个月感到极度口渴,经常感觉想排尿,厌食,空腹血糖7.6毫摩尔/升,服用本方,每日3次、每次4粒,服用1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5.7毫摩尔/升,继续服用一周,加以巩固。

苟某,女,48岁,四川金堂人,半年前出现皮肤干燥,多尿,腹部偶有胀痛,口服西药降糖药,常出现腹泻,空腹血糖9.3毫摩尔/升,服用本方,每日3次、每次4粒,服用一个季度后,空腹血糖5.9毫摩尔/升,各种症状改善明显。

黄某,男,62岁,四川彭州人,Ⅱ型糖尿病患者,有7年病史,平时服降糖西药控制血糖,但是效果不好,视网膜出现充血现象,空腹血糖11.3毫摩尔/升,服用本发明的天然植物组合物十一个月后复查,各种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5.5毫摩尔/升,继续服用一个月,加以巩固。

王某,男,55岁,湖北十堰人,患者有Ⅱ型糖尿病史10 年,降血糖一般中药和西药交替服用,血糖一直控制不是很好,空腹血糖8.3毫摩尔/升,服用本方一年,各种糖尿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半年,加以巩固,半年后门诊复诊症状全部消失,痊愈,空腹血糖4.7毫摩尔/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