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引流管穿刺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228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引流管穿刺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是一种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引流管穿刺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脑室腹腔分流技术是临床常用的技术,其一般采用开颅穿刺到需要引流的脑室置管,经皮下隧道将硅胶引流管引流至腹壁皮下,然后在腹壁打孔将引流管穿刺到盆腔髂窝内,达到将脑室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恢复脑脊液循环,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目前引流管的皮下穿刺没有特殊的器械,需要引流管经行路径皮肤多个切口,分别使用较长的血管钳进行多个切口间穿刺引导;而由腹壁穿刺入腹腔的操作一般需要在腹腔镜引导下完成,需要在引流管穿刺的对侧打孔进入腹腔,置入腹腔镜,对侧切开皮肤及钝性分流腹壁肌肉和筋膜,在腹腔镜直视下使用血管钳挟持引流管送入腹腔,然后对侧腹壁需要再打孔,使用镜下挟持钳夹住软管,送入至对侧髂窝深处。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需要腹壁多处打洞,腹腔镜引导下完成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减少引流管经行路径皮肤切口数量,简化切口间皮下隧道引流管穿刺引导操作;同时在由腹壁穿入腹腔的操作中,可以不需要腹腔镜直视下,腹壁单孔可以完成置管操作的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引流管穿刺引导器。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引流管穿刺引导装置,所述穿刺引导装置整体为不规则金属管状结构,由半管型的上半管和下半管组合而成,所述不规则金属管状结构的头部为子弹状,尾部可拆卸地连接有把手,中腔用于容纳硅胶引流管,当安装上把手时,所述上半管和下半管固定为一个整体并挤压硅胶引流管,当拆卸掉把手时,所述上半管和下半管分离,硅胶管自动弹出。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下半管在靠近子弹头状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上半管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所述上半管和下半管通过所述卡槽和卡扣的配合组装。

优选地,所述卡槽设置于下半管的内部,所述卡扣为内扣圆弧形,所述上半管的卡扣与卡槽相配后,两者相连接的外部形成光滑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上半管和下半管在尾部设置外螺纹,所述把手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把手与所述上半管和下半管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半管的尾部开设有槽口,用于容纳硅胶引流管的尾部。

优选地,所述把手外侧设置有防滑套,便于操作。

优选地,所述不规则金属管状结构的子弹头状的头部为钝头,从而可以保证在腹腔内穿刺的时候不损伤腹壁及腹腔肠管。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不需要腹腔镜引导,不需要腹壁多个孔洞即可以完成置管操作,减少创伤,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半管和下半管的三维连接示意图;

图3为卡槽和卡扣的局部放大三维示意图;

图4为整体装配三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引流管穿刺引导装置,该穿刺引导装置整体为不规则金属管状结构,由半管型的上半管1和下半管2咬合而成。不规则金属管状结构的头部为子弹状,为钝头,从而可以保证在腹腔内穿刺的时候不损伤腹壁及腹腔肠管;尾部可拆卸地连接有把手3,把手外侧设置有防滑套,便于操作;中腔用于容纳硅胶引流管4。上半管和下半管在尾部设置外螺纹,把手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把手与上半管和下半管螺纹连接。如图3所示,下半管在靠近子弹头状的一端设置有卡槽5,卡槽设置于下半管的内部,上半管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卡扣6,卡扣为内扣圆弧形,上半管的卡扣与卡槽相配后,上半管和下半管通过卡槽和卡扣的配合组装,两者相连接的外部形成光滑的表面,如图4所示。上半管的尾部开设有槽口,用于容纳硅胶引流管的尾部。

在临床使用时,在皮下隧道置管阶段,将硅胶管置入两个半管之间,上半管和下半管通过前端的卡槽设计,可以轻易咬合在一起;上半管和下半管通过螺纹可以和把手拧合,方便穿刺操作;硅胶引流管可以被中空管状结构挤压,牢固固定后,穿刺时置于金属管状结构中间,两片管状结构咬合后可以紧密夹住硅胶引流管,方便穿刺;在穿刺到位后,松开把手的螺纹,上半管由下半管远端的卡槽弹出,轻松分离,这个时候硅胶引流管管自动弹出,分别退出上半管和下榜,操作完成。这样可以在引流管经行路径多个皮肤切口间轻松完成交替穿刺,直接至腹壁,而在由腹壁穿入腹腔至髂窝的过程中本发明可以不需要腹腔镜引导,不需要腹壁多个孔洞即可以完成置管操作,减少创伤,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