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189阅读:1029来源:国知局
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使用日益广泛,尤其对婴幼儿、年老体弱活动不便的病人以及一些难以配合输液治疗的病人使用较多。

但现有的静脉留置针,由于针体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加上固定胶带的压迫作用,对患者皮肤的压力较大,很容易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感染或损伤,甚至发生压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预防压疮的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所述留置针的针座外表面上设置有防压疮敷贴。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缠绕并粘贴于所述针座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的厚度自针尖至针座方向递增。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为片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的宽度和/或厚度自针尖至针座方向递增。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为一次性无菌输液敷贴。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为水凝胶防压疮功能敷料。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为水凝胶透明敷贴。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为透明和/或透气型敷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出一种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通过在针座外表面上设置防压疮敷贴,从而达到了结构简单,避免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感染或损伤,预防发生压疮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位置对应的针尖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针套管10

输液软管11

穿刺针12

针座20

持针柄21

隔离塞22

延长管30

正压接头40

防压疮敷贴5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主要包括穿刺用针套管10、针座20及通过延长管30连接于针座20的正压接头40。

针套管10包括留置在血管内的输液软管11及穿设于输液软管11内的不锈钢材质的穿刺引导用穿刺针12。

针座20主体呈三通状,针座20上设有片状的持针柄21,内部设置有隔离塞22。其中,针座20外表面上设置有防压疮敷贴50。

具体地,输液软管11经穿刺针12引导进入血管,输液器或注射器连接在正压接头40上,输注的液体可经正压接头40、针座20流至已留置在血管内的输液软管11中,从而达到静脉进行输液。其中,所述正压接头40能够保证在输液或用药结束、输液器或注射器分离时在正压接头40内部产生瞬间的正压,使留置针内的液体流向血管,从而避免回血造成的血管堵塞。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常态下所述防压疮敷贴50缠绕并粘贴于所述针座20外表面上,使用时展开并粘贴于患者皮肤的对应位置。优选地,所述防压疮敷贴50的厚度自针尖至针座20方向递增,进而形成与留置针插入角度匹配的斜面,便于粘贴、支撑于患者皮肤表面。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防压疮敷贴50为片状结构。具体地,片状结构可为三角形、扇形及蝴蝶形等。优选地,所述防压疮敷贴50的宽度和/或厚度自针尖至针座20方向递增,进而形成与留置针插入角度匹配的垫片结构,以达到良好的支撑、减压防疮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防压疮敷贴50为一次性无菌输液敷贴或水凝胶防压疮功能敷料。经临床应用,一次性无菌输液敷贴和水凝胶防压疮功能敷料对避免局部压疮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优选地,所述防压疮敷贴50为水凝胶透明敷贴。所述透明敷贴能紧贴皮肤形成一层透明保护膜,犹如人体的第二层皮肤,透气又防水,具有自黏性,适用于在人体不同部位使用;且因采用透明材质,十分有利于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状况。

所述防压疮敷贴50为透明和/或透气型敷贴。具体地,透气型敷贴防止皮肤过敏、发红引起的症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压疮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过程为:准备材料,扎上止血带,对皮肤进行消毒,左手绷紧皮肤或协助固定患者肢体,右手持针,并拔掉单手夹;在目标血管正上方以合适角度进针,见到回血后放留置针,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紧持针柄21推动整个针套管10进入血管,同时食指向后用力,使其输液软管11进入血管而穿刺针12在输液软管11内后退,直至输液软管11完全进入血管,穿刺针12的针尖完全脱出,穿刺过程完成,松开止血带,展开并贴上或调整放置好防压疮敷贴50,随后将输液器连接至正压接头40内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