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艾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847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艾灸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艾灸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艾灸器。



背景技术:

艾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具有除湿排寒、通筋活络之功效,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目前,传统的艾灸器具,多体积较大,不便于携带,只能在专设的治疗室进行治疗,不便于普通家庭进行日常艾灸治疗,一些体积较小的灸器多采用弹性带进行固定,对于众多身体部位和穴位来说,弹性带都不方便固定。如公开号为CN 10424851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艾灸器,通过采用上下扣合的两个燃烧筒,并在下燃烧筒底部设置吸附垫或套设无纺布粘贴层,来解决上述体积大和不便固定的问题,然而,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1)通过调节上下燃烧筒的重合度来实现通风量和燃烧温度的调节,一方面通风量大小不便于准确控制,特别是对于初级使用者或者老人来说,不便于确定通风口大小调节的是否合适;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上下燃烧筒发生相对移动,造成通风口过大或闭合,难以保障燃烧温度稳定,忽高忽低,艾灸效果差;2)其进气口设置在下燃烧筒的下部,高温气体从调节孔流出,容易烧坏调节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艾灸器,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方便携带,操作简便,可有效避免调节孔被烧坏情况发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艾灸器包括由上、下燃烧筒相互扣合连接构成的燃烧筒,燃烧筒的上部侧壁设置有出风口、下部侧壁设置有可调式进风口,下燃烧筒的底部设置有粘贴片,所述上燃烧筒内顶部设置有艾柱固定件。

所述上、下燃烧筒间设置有相互对应的定位孔和定位销。

所述燃烧筒的侧壁外轮廓为多个凸起的弧面结构。

所述可调式进风口包括分别对应设置在上、下燃烧筒侧壁大小不等的通孔。

所述下燃烧筒内距底部边沿3-5mm处设置有隔网或带通孔的隔板。

所述下燃烧筒包括外层壳体和内层的阻燃隔热保温筒,保温筒上设置所述进风通孔,所述壳体上与进风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镂空结构。

所述下燃烧筒的底部与粘贴片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

所述连接件为相互吸合的磁和铁。

所述连接件为设置在粘贴片上与下燃烧筒螺纹连接的螺纹连接件。

所述粘贴片为具有通孔粘贴无纺布或巴布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简便,通过粘贴层可以方便地将灸器粘贴于人体所需要灸治的部位。根据燃烧筒内气流上升的特点,科学布局,有效避免可调式进风口烧损、堵塞情况的发生,同时,使用时燃烧筒内热气流上升过程中伴随有效降温,使流经出风口的气流温度较低,从而有效提高艾灸器的使用寿命。

2)定位孔和定位销使换档调风准确、到位、方便,通过合理设计通风档位的通孔大小,使每个档位的通风量大小合适,并且可以进行档位标示,使操作更加简便;同时,可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筒转动造成通风量过大或过小,保障灸治温度稳定,提高艾灸效果。

3)隔板与燃烧筒底部保持一定距离,可有效避免烫伤等情况的发生,提高灸器的安全可靠性,并使隔板与患者穴位间留存一部分艾热气体,提高熏蒸效果。

4)下燃烧筒与粘贴层活动连接,方便燃烧筒的安装与卸取,避免短期内的二次灸治造成对人体的重复粘贴,在处理一些紧急事务时,将燃烧筒取下,处理完事务后,再将燃烧筒连接即可。

5)下燃烧筒与粘贴层通过磁石吸合连接,可有效利用磁石达到磁疗的目的;并且,粘贴层可以采用膏贴,达到多重复合治疗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施例四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四瓣形燃烧筒的横断面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7是五瓣形燃烧筒的横断面轮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六瓣形燃烧筒的横断面轮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艾灸器,包括由上燃烧筒1和下燃烧筒5相互扣合连接构成的燃烧筒,上燃烧筒1的上部侧壁设置有出风口3,上、下燃烧筒1和5的下部侧壁设置有可调式进风口6,可调式进风口6包括分别对应布设在上、下燃烧筒侧壁的多个进风通孔,多个进风通孔的大小依次递增或递减。所述下燃烧筒5的顶面布设有与进风口6对应的多个定位孔,上燃烧筒1上设置与定位孔相对应的定位销4,从而使定位销4错位插入其他定位孔时,上、下燃烧筒侧壁的进风通孔刚好到达对应位置,实现进风口6的调节。上燃烧筒内顶部设置有艾柱固定针2,下燃烧筒5内距底部边沿3-5mm处设置有隔网或带通孔的隔板9,下燃烧筒5的底部边沿设有法兰片8,并套设有无纺布粘贴片7。

使用时,通过粘贴片7将下燃烧筒5粘贴于待灸穴位处,将固定针2上的艾柱点燃,上、下燃烧筒1和5扣合,旋转调整至适合的档位,并通过定位销4和定位孔进行定位,即可方便地进行灸疗。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出风口3包括对应布设在上、下燃烧筒1和5 上部侧壁的出风通孔,出风通孔的布设间距与进风口6的布设间距一致,保障调节进风口6时,出风口3的畅通。出风通孔的大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实现在调节进风口大小的同时,调节出风口大小,二者协同配合实现通风控温调节。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上燃烧筒1内顶部设置的艾柱固定针2为螺旋结构,可有效避免艾柱滑脱落入底部造成烫伤情况的发生。所述下燃烧筒5的底部在隔网或隔板9的下方设置有磁/铁环或布设磁/铁块10,粘贴片上7设置通孔,通孔的周边设置对应的铁/磁环或布设铁/磁块11,一方面实现燃烧筒与粘贴片7的快速吸合连接,另一方面达到磁疗效果,粘贴片7为具有治疗作用的巴布贴,粘贴固定的同时,兼具治疗作用。

实施例四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艾灸器,其下燃烧筒5包括外层壳体5-1和内层的阻燃隔热保温筒5-2,壳体5-1和保温筒5-2固定连接,壳体5-1和保温筒5-2的上部侧壁设置有与上燃烧筒1相对应的出风口3,保温筒5-2的下部侧壁设置有与上燃烧筒1相对应的进风通孔构成可调式进风口6,保温筒5-2上的进风通孔为大小依次均布的通孔,上燃烧筒1上的进风通孔其中一个与保温筒5-2上的最大通孔大小一致,其余多个与保温筒5-2上的最小通孔大小一致,通过旋转上燃烧筒1使其最大孔对应保温筒5-2上的不同进风通孔,进行温度调控,其余多个小进风通孔作起到辅助进风作用,使艾柱燃烧均匀。壳体5-1侧壁与进风通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镂空花瓣结构12,既美观,又能起到进风调节作用。

上燃烧筒1内设置有加固板14,用以稳定支撑固定针2,提高固定针2的稳定性。下燃烧筒5的底部与粘贴层7通过螺纹连接件13活动连接,螺纹连接件13为设置在粘贴层7通孔边缘的环形件,该环形件侧壁具有螺纹结构。

实施例五

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燃烧筒的侧壁外轮廓为多个凸起的弧面结构15,构成花瓣形,图6-8分别为四瓣花瓣形结构、五瓣花瓣形结构和瓣花瓣形结构,通过采用凸起的弧面结构15构成花瓣形,既美观大方,又方便旋转操作,调节进出风口的大小,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