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床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长期瘫痪的病人产生褥疮,人们采用防止产生褥疮的气床垫,在垫体上方设置有多个圆柱状气囊,通过气囊充气放气或者间隔充气放气来实现对人体的按摩,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但目前使用的气床垫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容易疲劳,翻身和起背困难。为了减少使用者的痛苦,往往采用带有翻身和起背功能的多功能床来实现。但上述方法存在成本高,多功能床维护困难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以同时翻身起背、使用方便、舒适度高的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垫体、位于垫体上方的防褥疮气囊、第一充气导管、第一控制阀和充气泵,在靠近所述垫体前方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在所述翻身气囊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所述翻身气囊和起背气囊通过第二充气管和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充气泵连接。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所述翻身气囊为两个充气后内侧低外侧高的楔形气囊,所述起背气囊为充气后后侧高前侧低的楔形气囊;
在所述翻身气囊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拉条,在所述的起背气囊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拉条;
在所述翻身气囊上方的防褥疮气囊中间位置设置对折凹槽;
在所述翻身气囊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托布,在所述起背气囊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托布。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垫体、位于垫体上方的防褥疮气囊、第一充气导管、第一控制阀和充气泵,在靠近所述垫体前方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在所述翻身气囊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所述翻身气囊和起背气囊通过第二充气管和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充气泵连接,在需要翻身时,通过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充气管向翻身气囊中充气,在需要起背时,通过第二控制阀和第二充气管向起背气囊中充气,一个气垫实现两种功能,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舒适,而且在普通床上即可实现翻身和起背,降低了护理成本;其二,由于所述翻身气囊为两个充气后内侧低外侧高的楔形气囊,所述起背气囊为充气后后侧高前侧低的楔形气囊,这样使用更加方便,而且翻身和起背更加舒适;其三,由于在所述翻身气囊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拉条,在所述的起背气囊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拉条,这样加工更加方便;其四,由于在所述翻身气囊上方的防褥疮气囊中间位置设置对折凹槽,在翻身时防褥疮气囊在凹槽处弯曲,翻身阻力小而且翻身时更加舒适;其五,由于在所述翻身气囊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托布,在所述起背气囊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托布,避免了翻身气囊和起背气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向右侧翻身时沿垂直于床体方向的纵向截面图;
图3为起背时沿平行于床体方向的纵向截面图本;
图4为翻身气囊上方的防褥疮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由于包括垫体1、位于垫体1上方的防褥疮气囊2、第一充气导管3、第一控制阀4和充气泵5,在靠近垫体1的前方位置即靠近头部的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6,在翻身气囊6的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7,翻身气囊6和起背气囊7通过第二充气管8和第二控制阀9与充气泵5连接。在需要翻身时,通过第二控制阀9和第二充气管8向翻身气囊6中充气,在需要起背时,通过第二控制阀9和第二充气管8向起背气囊7中充气,同时将翻身气囊6中的气体放出,当然也可以不将翻身气囊6中的气体放出。一个气垫实现两种功能,使用者使用更加方便、舒适,而且在普通床上即可实现翻身和起背,降低了护理成本。
当然,也可以将起背气囊7设置在翻身气囊6与垫体1之间,同样实现翻身起背的功能。
如图2所示,翻身气囊6为两个充气后内侧低外侧高的楔形气囊。如图3所示,起背气囊7为充气后后侧高前侧低的楔形气囊,这样使用更加方便,而且翻身和起背更加舒适。
如图2所示,在翻身气囊6内设置有第一限位拉条10,如图3所示,在起背气囊7内设置有第二限位拉条11,这样加工更加方便。
如图4所示,在翻身气囊6上方的防褥疮气囊2中间位置设置对折凹槽12,在翻身时防褥疮气囊在对折凹槽12处弯曲,翻身阻力小而且翻身时更加舒适。
在翻身气囊6的下方设置有翻身气囊托布13,在起背气囊7的下方设置有起背气囊托布14,避免了翻身气囊和起背气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翻身起背一体防褥疮气床垫结构相同或相似,就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