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887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瘘、肺动静脉瘘、瓣周漏及侧枝血管封堵,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市场上常用封堵器械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niti(镍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编织成网状支架,并在其内部缝上高分子膜片,使用时将这种封堵器输送到病变位置,niti记忆支架回复到预定型形状,带动高分子膜片铺展,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这种器械是使用最多的,但它因物理体积较大,只能通过较大的鞘管,对病人的血管造成损伤,同时无法治疗一些小的缺损病症;

一种是使用弹簧圈填塞缺损位置,通过释放瘫痪圈的多少来实现封堵缺损的效果,但其稳定性较差,且适应症狭窄;

最后一种是新型niti密编封堵器,它利用密编封堵器细密网格所带来的极大表面张力来实现阻挡血液的效果,但容易发生溶血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实操性强、选择针对性广、封闭紧密、对血管损伤小的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解决了常用封堵器械对病人的血管造成损伤,适应症狭窄,容易发生溶血风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内设有闭塞装置,固定装置为“王”字形结构,固定装置上设有孔隙,孔隙小于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中间位置的大小小于其两端的大小。

优选地,所述的闭塞装置为金属卷取物、高分子絮状物、粘稠状有机溶剂液体或可以使血液固化的溶剂。

优选地,所述的金属卷取物为金属弹簧圈,高分子絮状物为涤纶絮状物,粘稠状有机溶剂液体为水凝胶,可以使血液固化的溶剂为无水乙醇。

优选地,所述的闭塞装置为金属卷取物,固定装置上的孔隙率设于30-60%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闭塞装置为高分子絮状物,固定装置上的孔隙率设于50-80%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闭塞装置为粘稠状有机溶剂液体或者可以使血液固化的溶剂,固定装置上的孔隙率均设于70%以上。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装置为niti丝编织的网状结构或为niti管或不锈钢管切割成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装置的两端均为切割而成的金属支架或者均为编制而成的金属支架。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装置的两端分别为切割支架和编织支架。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装置的两端为漏斗状弹簧。

本实用新型装置将固定和封闭两个作用分离设置,最终将需要封闭的缺损位置闭塞,实操性更强,选择针对性更广。固定装置可以针对不同病变设定成多样化,与病变位置贴合更紧凑,可以固定更牢固;闭塞装置的体积、形状可以人为控制,可以封闭更紧密;输送时可以经过更小的鞘管,对血管损伤最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固定装置是切割而成的金属支架);

图2为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固定装置是编制而成的金属支架);

图3为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固定装置是切割和编织的复合支架);

图4为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固定装置是漏斗状弹簧设计);

图5为固定装置释放后的示意图;

图6为向固定装置内部放入闭塞装置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装置输送系统的解剖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装置输送系统的部分示意图(闭塞装置的鞘管路径b部分伸出鞘管头端前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固定与闭塞分离的封堵装置,通过分别植入固定装置1和植入闭塞装置2来实现细微鞘管的输送;同时,由于固定装置1和闭塞装置2的分离,可以针对不同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固定装置1,并根据术中的封堵效果增添闭塞物的多少,真正意义上实现封堵的可控化和最优化。

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内设有闭塞装置2,固定装置1为“王”字形结构,固定装置1上设有孔隙,孔隙小于固定装置1,固定装置1中间位置的大小小于其两端的大小。固定装置1可以是niti丝编织的网状结构,也可以是niti管或不锈钢管切割成的结构,其共同特点是稳定支撑在缺损位置,不会发生移动脱落风险;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1的两端均是切割而成的金属支架,如图1所示,通过切割的密度来实现孔隙大小的控制。一般的,固定装置1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稳定固定;以及约束填塞物,防止其逸出。固定装置1的孔隙较小,利用小孔隙的表面张力来实现器械内部填充物的逸出。

闭塞装置2可以是金属卷取物,例如金属弹簧圈;也可以是高分子絮状物,例如涤纶絮状物;或者粘稠状有机溶剂液体,如水凝胶;或者可以使血液固化的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对于闭塞装置2是金属卷取物的情况,因金属卷取物物理体积较大,且能保证稳定一体,故而固定装置1的孔隙率设计在30-60%之间;对于闭塞装置2是高分子絮状物的情况,固定装置1的孔隙率设计在50-80%;对于闭塞装置2是粘稠状液体或者使血液固化的溶剂的情况,因液体易分散分离成几个更小液块,固定装置1的孔隙率设计在70%以上。这里的孔隙率是指在一均匀平面上孔隙与整个均匀平面的比值。

治疗时,如图7、图8所示,固定装置1通过输送系统a部分输送到病变位置,释放后稳定固定在缺损病变位置,如图5所示。然后通过输送系统b部分向固定装置内部注射填充闭塞装置,由于闭塞装置2填充物的多少可以自由体外控制,当封堵器械即刻封堵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可以继续填充,压迫固定装置及周边组织从而实现进一步完全闭塞的效果,如图6所示。

其中,a部分是固定装置1的鞘管路径,b部分是闭塞装置2的鞘管路径。

如图8所示,闭塞装置2的鞘管路径b部分可以伸出鞘管头端,进入固定装置1内部,从而释放闭塞装置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1的两端均是编制而成的金属支架,如图2所示,其通过调节编织用丝根数多少、或者编织用丝径粗洗来实现孔隙大小的控制。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1是切割和编织的复合支架,即固定装置1的两端分别为切割支架和编织支架,如图3所示。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1是漏斗状弹簧设计,如图4所示,通过调节单位高度内弹簧旋转的圈数、或者弹簧用丝径粗洗来实现孔隙大小的控制。

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